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旅游新业态为研究视角,围绕黄河流域开封段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探索旅游新业态推动黄河开封段农耕文化旅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以期通过农耕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农耕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类型,创新农耕文化旅游营销模式,提升开封乡村旅游的体验满意度,进而推动沿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牛年.作为“五畜”之首和生肖第二的牛,其身上所表现的文化是值得我们探索的。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其勤劳勇敢、任劳任怨,是人类忠实的伙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而牛以其独有的特性.成为中国农耕的主要劳动力,几千年对牛的重视和崇拜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牛已经普遍地在华夏大地上存在,并且已被人工驯养。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蒙古贞部落是北方古老的蒙古部落,从内蒙古草原迁徙到辽宁阜新后,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草原农耕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贞草原文化,既传承了草原牧民文化元素,又融进了农耕文化特色,形成了蒙古贞草原农耕文化,反映了东北辽西蒙、汉杂居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蒙古贞草原农耕文化是中国草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加以研究,对促进新时期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敦煌的文化体系架构中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三种文化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这三种不同文化促成了敦煌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在农耕文明影响下,东蒙古地区经济类型、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等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从历史社会风俗角度,以寺庙和碑刻以及节日庆典的演变为主要切入口,窥探农耕文明影响下东蒙古地区社会文化的变化过程及"汉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丽娟 《丝绸之路》2011,(16):54-55
1962年出土于甘肃泾川县的青铜酒器春秋翼兽提梁盉,学术界普遍认为器身由西亚神话中的怪兽格里芬和中国传统动物龙和鸟的组成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笔者认为,器身由飞虎、龙、凤构成,更因为出土地泾川是西王母之圣地,所以其历史背景是以西王母为代表的游牧文化虎图腾与中原以周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格格  棕榈  王巨 《旅游纵览》2008,(12):14-18
<正>1·守望沁县民俗之根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农耕文化的过程相当悠久。说沁县是"农耕文化的原乡",不是说这里还保持着农业生产的原生态,而是说这里传承着非常传统的民族文化,即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忆你当初,惜我不去,伤我如今,留你不住。——宋许左之农耕文明是各民族社会发展所积累和创造的一种生活形态和文明形态,它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心血。中国正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  相似文献   

9.
将农村农耕文化植入乡村旅游产业,借助当前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农耕文化知名品牌,进而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早日实现广大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是当前实现"农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程。本文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发展现状,探讨了乡村旅游中农耕文化利用的模式及问题,并针对乡村旅游中如何有效利用农耕文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古代大陆移民给日本列岛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业思想文化,对推动日本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日本本土氏族对冬季降雪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认识淡薄,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瑞雪兆丰年"这一农谚并未能在日本产生相应的影响。日本本土氏族接受了大陆文学中关于"雪"的意象,但是却没有吸收相关的农耕思想文化成分。大陆移民影响力的局限性、本土氏族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方式以及古代日本人固有的农耕节气观念,是导致这一结果的3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持有与实践:非遗传人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多元的,一方面是国家非遗保护机制内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他们应当是非遗某一类型技艺与文化的持有者。同时,还有多元的社会化非遗传承,如教育传承、群众文化工作传承、儿童美术教育传承等等,这些传承更多是对非遗文化传统的参与实践,这些实践者未必是传统非遗类型技艺与文化的持有者。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文化传承活的载体与可持续的基础,如何来认识当下中国农耕文明转型期时  相似文献   

12.
雒鹏  黄海英  包妍 《丝绸之路》2013,(22):23-27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甘肃方言是甘肃文化的载体。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甘肃方言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以传达出有关甘肃文化的丰富的信息。甘肃方言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二是民族混合型,三是走廊过渡型。  相似文献   

13.
承德自古为多民族聚居之地,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的文化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融汇地带,南北经济类型交错,多种文化因素荟萃,而文化交错必然会产生更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民族文化。本文概述了承德民族文化遗存的丰富多彩,论述了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一、中古陶俑发展简史陶器的出现是古代人类南游牧生活方式向农耕定居生活方式过渡的产物。中国是世界上制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考古发现距今一万年以前,中国先民已掌握了制陶术。南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日益增加,以俑代替活人或动物殉葬的社会现象开始出现。俑是我国古代先民模拟人或动物的形貌、用以代替活人或动物殉葬的明器。  相似文献   

15.
卡若遗址新出土的动物骨骼经鉴定的16种动物均为现生物种,其地界分布多属"北古种",少数为"东洋界"。从卡若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和生产工具上看,其生业方式在1千多年的文化历程中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其用于"狩猎"、"畜牧"的石质工具从早到晚呈递增趋势,晚期狩猎业仍占有重要地位。农耕作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规划学者立足于"城市文化"的角度,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特色和融汇过程分析,对草原都城遗址的遗产价值进行重塑。通过元上都和国内外类似遗产的比较,凸显了元上都的价值特征所在。可以看到,元上都遗址所展现的城市文化,揭示了中国元朝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及其分别代表的农耕与游牧两个不同文明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与融合:见证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兼容并蓄的一种城市模式,并作为人类城市规划史上"二元文化"的杰出范例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族》2011,(2):80-80
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口,开展果蔬种植、观光、采摘,开展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线、农耕文化搭台、旅游休闲唱戏、  相似文献   

18.
近万年以来,长江下游一直有古人类栖居,见证了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先民在具有本地特色的多元化生业实践中,最终奠定了以水稻栽培和家猪饲养为主、多种经济类动植物管理为辅的生业经济格局。本文对该地区新石器至先秦时代57处遗址所开展的动、植物考古和骨骼稳定同位素研究的数据进行梳理,初步评估各遗址中农作物和家养动物在动植物组合中的比例,进而分析生业活动的类型和特点、生业经济的宏观历时变迁,以及与物种驯化起源、强化农业的确立和衰落相关的问题。长江下游在距今10000年左右已有以水稻栽培为代表的农业因素。距今8200年~5300年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期,动物资源以狩猎采集为主、家养为辅,植物资源从水生植物果实逐步过渡到以水稻为主,水田耕作技术得到发展。距今5300年~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农业经济达到全盛,以水稻强化生产和家猪饲养为支撑的经济模式确立。随着良渚文化的式微,农耕和家畜饲养都有所萎缩。商周时期,北方旱地耕作传入。我们提出,未来的研究应重视该地区生业的多元性特点,把对水稻的特别关注转向对更多其它物种的考察,从人类生态学角度全面地解读长时段人地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宋元时期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毁伤钟年,孙秋云一经济的倒退自北宋建国之日起,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对中原农耕民族构成巨大的武力威胁,其总的趋势,是游牧民族在军事上呈进攻态势且步步南通,到元帝国建立最终达到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全面统治。从更长的时间段及更广...  相似文献   

20.
刘弘  王昊 《四川文物》2007,(5):43-49
横栏山和礼州是安宁河流域的两处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材料证明,地理生态环境对这两个遗址的经济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们除了分别代表安宁河流域不同时期的两种新石器文化外,还代表了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文化以初级农耕经济为主和以成熟农耕经济为主的两个阶段,同时也反映了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农耕经济形态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