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台历史渊源深远,关系密切。长期以来,福建各界对台湾予以特别的关注,特别是开罗会议宣告将台湾归还中国后,福建省临时参议会和省参议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台湾和闽台关系的议案,受到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不同程度的重视与吸纳,并体现在收复台湾和闽台经济交流的政策措施中,对台湾接收和闽台战后重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福建与台湾两地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交往,但是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唐中叶以后,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台湾的交流逐渐密切起来。到了宋元时期,福建人民移居澎湖,从事开发,由此以澎湖为桥梁,闽台两地各种形式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而揭开了闽台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陈萍 《福建史志》2008,(4):40-42
闽台两地、一水相连,语言相同,习俗相近,骨肉相亲。虽然一条海峡将台湾岛与祖国大陆隔开,但从文化层面上来讲,自古以来闽台就是同宗同祖、同根同源,存在不可分隔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三国时。孙权“为求取国家的利益,开疆拓土”、“觅取海外之发展,谋求贸之利”,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宜洲”,学者一般认为,夷洲即现在的台湾:元代福建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虽然改建行省。仍称福建台湾省。本文拟从闽台两地有关崇蛇习俗的角度探讨闽台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经过对诸多历史资料考证后,笔者认为,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的四百多年间,福建对台湾烟草经济的发展影响至深。主要表现在:台湾烟草源于福建,台湾烟草业的发展得益于福建人指导,台湾烟丝长期依赖福建供给。  相似文献   

5.
李细珠 《安徽史学》2016,(2):137-143
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不是孤立的台湾海防,至少涉及如下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台湾海防与中国东南海防的关系,从台湾在东南海疆的位置,考察台湾对东南海防的战略意义;二是台湾海防与福建海防的关系,从闽台行政与地缘关系,考察闽台战略防御的相关性;三是海防与陆防的关系,从台湾防务的布局与内部结构,考察台海防御的整体性效用。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是在日本和西方列强武力侵略的刺激下,立足台湾及台海地区,关照中国东南海疆,应对外敌入侵的积极防御观。  相似文献   

6.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据统计。居台的闽籍台胞达80%以上。移民到台后,他们把祖地的先进生产技术、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传人台湾,也把祖家的筑建祠堂、编修族谱、接续昭穆、祭祀祖先等家族文化移植台湾.形成闽台家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7.
清末,外国轮船大量涌入福建沿海港口,本地民船航运业备受挤压,日趋衰落。当时台湾许多沿海港口尚未开发,只有机动灵活的民间木船才能靠岸,因此,来往闽台两地的民船在闽台航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内河航运方面,因航道关系,福建民船航运业仍然十分兴盛,有力促进了各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游小珺  韦素琼 《人文地理》2012,27(5):110-114
福建作为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经济发展备受瞩目。闽台隔海相望,在气候、地形等自然背景和经济、文化等人文背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得台湾工业化过程的发展政策和经验能够为福建当前和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类比物体动能,对不同工业化时期的闽台经济、三次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动能进行测算比较,并结合闽台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福建经济发展动能起点高、增长快。(2)目前福建第二产业明显领先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快。(3)闽台在经济发展重点的变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且当前重点行业具有一定互补性。福建可利用闽台区域条件互补优势,借鉴台湾发展政策,制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福建茶文化历史悠久,编好《福建茶志》是打造福建文化名片的重大工程。出版"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献应与开展系列配套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优秀历史文化的社会影响。编纂整理大型文献《闽台历代方志集成》,对深化闽台文化融合、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方志委在全国率先与台湾有关组织联合编纂志书《妈祖文化志》,这是一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探索与深化。  相似文献   

10.
福建人迁台历史始于闽越时期。宋元时,有不少中国大陆的汉人入台,明末至清中叶,更是数量大增。移民台湾的以漳泉人为主,他们先在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地带登陆,再由南至北,遍及全岛,落地生根。台湾有千余姓氏,由福建移民入台带去的有500多个。台湾很多地方都以闽南语发音的"厝""仑""坑""寮"来命名。闽台两地同宗同祖者,共编族谱、齐修祠堂,或台湾人来闽寻根,往来十分密切,闽台同胞的宗亲观念成为促进闽台交流和联系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11.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早在魏晋南朝以前.福建与台湾就有经济上的联系。宋元时期.闽台经济往来已较为密切。宋钱在台地大量流通使用。据清人朱景英《海东札记》卷四记载:“台地多用宋钱……家僮于笨港口海泥中得钱数百、肉好深翠.古色好玩.乃知从前互市,未必不取道此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清代泉州晋江沿海商人的乡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泉州安海商人,在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入清以来,随着郑芝龙、郑成功集团的衰亡,安海商人也出现了衰退的局面.而与此同时,泉州府晋江县沿海地带的商人们,却能够依仗海洋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因时而起,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清代福建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商帮.特别是随着清代中期台湾经济地位的提升及其与大陆经济交往的发展,晋江沿海商人形成了以闽台海峡两岸贸易为重心、兼及东南沿海船运商业的经营模式.清代晋江沿海商人在经营上的成功,是以充分利用家族、乡族的互助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家族、乡族的联系纽带又使得商人们在经营关系和经济关系处于比较错综复杂的境地.这种比较复杂的经营关系和经济关系,将对商业资本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和阻滞的作用,因而对于以往关于家族、乡族制度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说法,有必要予以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3.
台湾一向以土地沃饶、物产丰阜称,每年有大量米谷输入福建漳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台湾被誉为内地粮仓。台湾米谷对福建的输出就其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兵眷米谷、平粜米谷、商贩米谷、走私米谷等几类。本试以兵眷米谷对福建的运输(通称台运)为例,分析台运对闽台两地民生和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福州马尾区现存有闽安协台衙门、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闽安水师左右营遗址、郑爷鼻遗址、谢国标故居及其家族墓、福建船政建筑群、协和大学教学楼等重要涉台文物。本文拟从这些文物入手,阐述马尾与台湾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福建与台湾各自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总结两地的茶文化旅游规划,结合《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建设"海峡茶文化旅游"品牌与环海峡茶文化旅游圈的构想,同时对闽台茶文化旅游资源合作开发途径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6.
福建和台湾两省 ,隔海相望 ,史前时期两地就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是由于它们有着相同的地理地质条件 ,史前时期多次连为一体 ,以及远古人类通过陆桥频繁来往诸因素所决定的。而“东山陆桥”正是闽台之间早期人类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始通道。在台湾海峡滚滚波涛底下 ,存在着一条横亘海峡的浅滩 ,它发端于福建东南部的东山岛 ,经台湾海峡东南部和澎湖列岛 ,一直通往台湾的台南。 1 981年 4月在美国召开的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 ,福建师范大学林观德教授将这条浅滩称之为“东山陆桥”。这条浅滩之所以称为陆桥 ,…  相似文献   

17.
台湾歌仔戏与芗剧是海峡两岸戏曲文化姐妹花,她们绽放在闽台民间社会里,扎根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同根同源,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18.
闽台往来首先是人民往来,闽人或单身渡台耕作,或携眷赴台定居;单身赴台的,一般在开春后渡台,耕作一年,于年终返乡过年。其次是兵员往来。清代驻台防兵都由福建派遣,三年一轮换。再次是物产互通有无。台湾的米谷内运,供福建兵粮之不足;福建的木材、陶器、纺织品、烟、纸等运台,供台民日用之所需。又次是军用物资、台饷运送及公文函件邮递往还。这些都促使福州与台湾航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志选 《福建史志》2012,(4):17-19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在沦为H本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成为对福建沿海走私的渊薮。闽台之间一衣带水.地理条件便利,加上日本当局的姑息纵容.使得台湾海峡的走私活动经年不衰。自1895年起.来自台湾的日本货船及台湾帆船就经常出现在厦门附近非通商口岸各地沿海进行非法贸易,走私军火、鸦片、毒品、盐等物资。  相似文献   

20.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他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受封靖海将军、靖海侯,为清初著名的海军将领。施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尤其是为台湾与大陆的大统一立下丰功伟绩,而且他在海峡两岸做出许多善举,特别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对闽台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