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4-64
对出土铁器文物采用缓蚀剂、表面活性剂和多种助洗剂组成的碱性脱盐清洗液对铁器文物进行脱盐清洗处理,消除环境污染给铁器文物带来腐蚀因素的影响,并且对铁器文物还有缓蚀作用。通过磷化处理改善铁器表面的耐腐蚀性,提高铁器文物在大气中的抗腐蚀能力。对磷化后的铁器文物进行钝化封闭处理,进一步阻止基体与大气介质的直接接触,从而更有效地抑制腐蚀。对经磷化、钝化处理  相似文献   

2.
测试了铁在含不同浓度Cl~-、SO4~(2-)水溶液中的腐蚀速度和电化学极化曲线。结果表明,在通空气的情况下,Cl~-和SO4~(2-)浓度的增大能加速铁的腐蚀,而在密闭情况下就没有这种影响,说明铁器在地下不通空气的环境中相对较稳定。但出土铁器在大气环境中会受到Cl~-和SO4~(2-)的加速腐蚀,只有及时地排除这些有害物质,才有可能减缓铁器在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根据铁在水溶液中腐蚀行为的电位-pH图判断,在pH=9-13的碱性水溶液中铁的腐蚀较小,因而可用添加有缓蚀剂、表面活性剂和多种助洗剂成分的复配碱性脱盐清洗液来处理出土铁器。它比铁在蒸馏水中的腐蚀速度小四十多倍,且去污和脱盐效率高。这对恢复出土铁器的面貌及进一步化学稳定转化铁器表面的锈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九成宫出土铁器严重锈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铁器文物研究设计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最佳保存条件,采用X-衍射粉末法分析九成宫出土的11件铁器的锈蚀产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锈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为α、β、γ三种不同构型的碱式氧化铁和Fe3O4。这是铁器铁碳合金成分Fe-C活性差异引起析氢、吸氧、差异充气等电化学腐蚀产生结构疏松,在九成宫特别潮湿环境中H2O、O2、空气中有害气体不断渗入,铁器粘附土层中溶盐及尘埃中酸、碱、盐溶于铁器表面水膜而进行长期贴附电化学腐蚀的结果。据此,研究设计出对锈蚀严重的出土铁器进行松土,缓蚀松土,络合法除沉积物,冷热交换法脱盐,最后进行缓蚀防腐加固及表面隔氧、防潮、防有害气体的表面封护保护方案。按此方案保护处理了17件锈蚀严重的铁器,保护效果很好,可以作为其它铁器文物保护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对桓仁五女山山城遗址出土铁器保护修复的技术总结。依据此批铁器的保存现状、病害调查及锈蚀产物分析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预加固、清理去锈、粘接补全、缓蚀和封护等处理,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为日后系统研究这批铁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后续大规模开展该遗址的铁器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过火铁器特殊形貌产生的原因和保存的真实状况,采用扫描电镜、体式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等方法,对吉林省集安良民云峰水库出土的部分过火铁器样品本身和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铁器经火葬高温加热,其基体中的铁已完全转变为赤铁矿而使化学性质变得非常稳定,但质地变硬且脆、机械强度降低。一定程度的高温在改变器物性能的的同时,也制造出黑灰泛蓝的颜色效果。过火器物匀致多孔的微观结构,使器物表面质感干涩。本研究对文物保护中过火铁器的腐蚀与保存、考古学中丧葬习俗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保护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本体,还要保护其周边环境。整体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也符合当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潮流。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早期文明史和世界早期文明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型城市遗址,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结合郑州商城大遗址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保护历程、理念创新、模式沿革、工程特点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阳城县作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腹地和太岳革命根据地的首脑机关所在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遗址内涵丰富、种类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分布范围广,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总体保护情况较好。文章建议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增加人员和资金投入,努力提高文物保护级别,构建文旅融合的模式发展利用。  相似文献   

8.
许德臣 《丝绸之路》2014,(24):64-66
由于土特殊的结构及组成,且原料简单易得,在古代曾大量应用于建筑行业,留下很多享誉中外的土遗址。然而,由于其自身特性加上建造工艺和赋存环境的不同,导致土遗址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工程,探讨现代科技在土遗址监测保护中的应用,为土遗址的监测预警提供一些基础资料,也为日后的保护维修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大遗址保护实践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结合的有益探索,也是目前最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型遗址保护途径。大明宫遗址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其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考古发掘资料为支撑,对大明宫范围内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较科学、完整的保护展示,并因地制宜制定了绿化方案。目前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已逐步走向成熟,其组织规划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土遗址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它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对其保护利用应尽量遵循原真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其中原真性原则对应遗产保护,可读性原则对应遗产利用。西安地区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可大致分为室内模式和露天模式。室内模式对保护遗址本身的原真性较为得力,但在原真环境保存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适用于经过考古发掘清理,需要展示多种遗迹现象的土遗址;露天模式在保护环境原真以及提高可读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应与室内模式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适用于原有形制不复杂,较为规整、对称的土遗址。  相似文献   

11.
位于甘肃秦安县境内的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大地湾遗址的价值、存在问题和保护现状入手,探讨现阶段大遗址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在遗址完整性保护与滑坡灾害预警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用基于高精度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远程遥测终端RTU的高精度变形监测预警系统,并结合无线通讯方式实现对遗址保护区陵墓边坡的安全监测。系统完成墓冢内部环境监测与滑坡方位的监测定位。并通过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方式将监测参数与警情信号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在管理软件平台上进行实时显示并提示安保人员及时出警。该系统可针对不同规模野外文物保护区和古墓群实现有效的滑坡监测与预警防范,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咸阳五陵原遗址是汉朝陵寝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其本身复杂的地理环境,遗址至今未得到较为充分的保护与开发.本文将从对咸阳五陵原遗址现状及调研成果出发,立足大遗址保护背景及城市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大遗址保护及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曹勇 《东南文化》2015,(2):19-22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大遗址保护规划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其正确的划定对大遗址的保护尤其重要。以广东部分大遗址的保护规划为例,目前国内大遗址保护还存在许多问题:划定的范围缺乏技术支持;城市建设和大遗址保护之间冲突明显;范围划定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等。这就需要文物工作者,正确掌握大遗址的区划划定方法,总结出适合各地情况的具体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由于土遗址保存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一直是困扰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界的难点,至今尚没有成熟的规范可以参考.福建省昙石山遗址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典型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近年来在遗址加固保护过程中,通过大量室内和现场试验,在适用材料的筛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是对我国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预防性保护监测是推进文物建筑遗产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重要抓手,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宁波市保国寺将预防性保护理念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国内较早启动了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科技保护监测体系的研发,经历了架构、更新、提升三个阶段,其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值得遗产保护管理单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土遗址上普遍长有植物,由于植物本身对土遗址具有双重作用,既有保护作用,也有破坏作用,采用植物保护土遗址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故此研究植物在遗址中发挥的保护作用尤为重要.选择应昌路故城、元上都遗址和辽上京遗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从植被覆盖度、根系分布情况两方面研究植物对土遗址的作用.结果表明,遗址顶面普遍被以羊草、冰草、紫羊茅、马蔺、旋覆花为主的低矮草本植物覆盖,其覆盖度集中在30%~60%;这些植物对防止降水冲刷遗址有明显的作用,对遗址的整体外貌影响也比较小.因此,针对长有植被、雨蚀病害严重、其他保护手段技术还不成熟、达不到理想的保护效果的遗址,可采用植物保护土遗址,并且其思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大遗址保护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文物保护领域中的难题。江苏大遗址众多,文化内涵丰富,目前保存的大遗址均不同程度地遭受着各种因素的威胁,尤其是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由此形成了江苏大遗址保护的地域(东南地区)特色。近年来,江苏通过古城墙、明祖陵、扬州城遗址、青墩遗址等成功的保护实践,及休闲绿地型、城区系列博物馆型等大遗址保护的尝试,探索出法律保护、规划保护、准则保护、过程保护及利用保护等管理和技术并用的可行性方法。该方法也将对东部沿海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沙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地考古遗址迁移保护工程是大遗址保护实践的有益探索,也是目前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模式下较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型遗址保护途径。本次迁移保护工程是湖南地区首次遗址类不可移动文物大规模迁移保护,采用"表面加固"、"分段整体切割"、"探铲打孔底板嵌套插入隔断"、"聚氨酯发泡固型"四个步骤,对各类型遗存进行科学、完整的迁移保护,该技术在长沙首次成功运用,解决了潮湿土遗址迁移保护的饱水环境、遗址基层不稳定、安全施工等技术难题。希望为南方潮湿地区遗址、墓葬的整体迁移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遥感考古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大遗址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遥感考古在河北的发展历程为例,讨论遥感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实践与应用的问题,分析遥感考古技术具备的覆盖范围广、无损探测等综合优势在遗址保护中的作用,并提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大遗址保护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