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周原遗址一直被学界认为是古公宜父迁岐之邑,亦被多数学者视为西周金文中周王常在的“周”地,故该遗址历来都是揭示西周王朝形成过程、探讨西周社会组织结构的重点考察对象。当前学界普遍认为聚落考古是深化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研究的有效途径。但周原遗址以往的考古学研究,多偏重于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分期与文化特征的归纳总结方面,  相似文献   

2.
3.
周原遗址及鱼国墓地出土青铜器锈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电子能谱 (EDAX)、金相分析等现代仪器,对从周原遗址及宝鸡国墓地所采集的青铜残片的成分、结构进行 了剖析,比较了合金基体与表面层的成分变化及表面的结构形态。结果表明腐蚀呈现明显电化学特 性,有选择性腐蚀,高锡相优先被腐蚀,在完全矿化层与合金基体之间形成部分腐蚀区的过渡层。因 自然腐蚀导致表面层富集Sn、Pb、Si、Fe。氯离子可穿过腐蚀层沉积于表面层并向基体延伸。  相似文献   

4.
2002年周原遗址(齐家村)发掘简报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齐家村位于扶风县黄堆乡。南距扶风县城15公里。北距岐山约5公里。西面隔沟与岐山县京当乡的礼村、贺家村相望。东临召陈、任家、李家、南接白家、刘家等村。在村北高地一带。地势北高南低。曾经多次发现大量西周时期的陶片、残碎石器等物。八十年代末,宝鸡周原博物馆的  相似文献   

5.
2003~2004年,周原考古队在周原遗址庄李村西西周晚期铸铜遗址发掘西周墓及车马坑,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其中 M9为中型墓,其他为小型墓。M9出土有铜器、漆器、陶器、骨器及贝,小型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墓葬与铸铜作坊遗址的交叉分布,对研究墓主身份及当时周原地区土地制度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正周原遗址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和周人灭商之前的都城,西周建立后其地位仍很重要,故是学界公认的最重要西周遗址之一。从西汉宣帝神爵四年起,这里就不断有重要的青铜器和其它遗物出土。近十余年间,除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周原的齐家、云塘等处进行了科学的发掘,获取了大量考古资料外,另有几批青铜器分别出土于庄白、齐家、许家等地,周原博物馆先后征集收藏。因资料比较零散,过去未曾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周原遗址西周时期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可知,该地居民食物以粟、黍等C4类为主,肉食以C4类型家畜为主,反映了发达的粟作农业和家畜养殖业。等级结构和地域差异是影响遗址内居民饮食状况的主要因素。以齐镇东地点为例,中层贵族日常饮食以C4类为主导并伴有大量肉类;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饮食虽也以C4类为主导,但肉食量有所下降且个体间差异较大;低等平民或奴隶则基本无肉食,个别还摄入较多C3类食物作为补充。另外,遗址内齐家村东人群的δ15N值较齐镇东人群普遍偏高,这可能与该地临近河流湖泊,居民生前摄入较多淡水鱼类和蚌类有关,显示出大型都邑性遗址内部人群构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9.
为保护珍贵的周原甲骨文物,了解文物保存现状,将1977年出土周原甲骨与2010年出土周原甲骨及新鲜甲骨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扫描电镜、X荧光光谱、X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从表面微观特征、元素成分、化学结构等方面对周原甲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历了两千多年地下埋藏、出土后的酸洗及三十多年保存,1977年出土的周原甲骨,表面疏松粉化,微孔结构逐渐消失,出现走向无序的裂纹及片层状脱落,无机成分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已全部分解。2010年出土的周原甲骨出土后未经任何保护处理,目前表面未出现明显粉化与脱落,仍有少量有机物存在。本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甲骨文物保护方法与保护材料研究的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为保护珍贵的周原甲骨文物,了解文物保存现状,将1977年出土周原甲骨与2010年出土周原甲骨及新鲜甲骨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扫描电镜、X荧光光谱、X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从表面微观特征、元素成分、化学结构等方面对周原甲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历了两千多年地下埋藏、出土后的酸洗及三十多年保存,1977年出土的周原甲骨,表面疏松粉化,微孔结构逐渐消失,出现走向无序的裂纹及片层状脱落,无机成分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已全部分解。2010年出土的周原甲骨出土后未经任何保护处理,目前表面未出现明显粉化与脱落,仍有少量有机物存在。本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甲骨文物保护方法与保护材料研究的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西周时期墓葬中有机质的葬具通常保存情况极为不佳,考古学信息不甚明确,因而墓葬研究中往往无法充分利用此类材料,但此类材料具有潜在的考古学研究价值。本研究以2017年度周原遗址齐镇发掘区墓葬内所出严重降解的织物为材料,利用显微技术观察残余的表皮细胞和植硅体形态,鉴定结果表明墓葬内所出织物为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符合先秦文献中对殓席的记载,主要根据《士丧礼》和《既夕礼》两篇内容,梳理了芦苇编织物在丧葬过程中的用法和可能的出土位置,以此进一步判断出土苇席的性质主要为卧席和抗席。  相似文献   

12.
2003年3月5月,周原考古队在周原遗址庄李村西谷场发掘一处西周晚期铸铜遗址,获得了大量与铸铜相关的遗物,这些遗物包括泥芯、范、模以及支脚、炉壁等残片,经初步研究,确定该处铸铜遗址以铸造车马器、牌饰、兵器等小件器物为主。我们对该遗址所出铸铜遗物选取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分  相似文献   

13.
郑红莉  孙周勇 《文博》2014,(4):19-25
2005~2007年,周原遗址及其方围揭露了一批秦汉墓葬,包括位于遗址南缘的纸白墓地及马家墓地,核心区域的云塘、刘家墓葬。这批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周原地区商周时期以后的聚落形态演化过程,而且对探讨秦汉时期京畿周围地区普通民众丧葬习俗及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周原秦汉时期墓葬在随葬品组合及器物形制方面与关中东部一带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但也存在一定地域特色;其出土遗物的典型特征为探讨秦汉美阳县地望提供了重要依据;周原东汉时期墓葬具有北方欧亚草原地区游牧民族青铜炊具铜鍑的发现为少数民族移居美阳城提供了考古学线索。  相似文献   

14.
15.
史前聚落与考古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史前聚落必须以史前遗址为依据,但两者在文化内涵、时间和空间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以遗址考察聚落有其它学科不可拟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2000年7月25日,黄堆乡姚家村许家组砖厂文物通讯员许高智同志电话报告:“许家砖厂取土时出土了一件似盆形的青铜器。”我馆随即派员前往征集和考察青铜器出土现场。该砖厂取土地位于村西正北300米处,向西310米为许家河(现为干涸沟)。许家河以西为周原遗址核心区。土  相似文献   

17.
陈亮 《中原文物》2003,(6):42-48
周原遗址历年来出土青铜削刀近百件,以其柄首的异同,可分为五个类型。周原削刀主要分布在遗址中心部位的西周制骨、冶铜作坊遗址区和建筑基址区内,可见,当时它的一个重要用途是用于制骨、冶铜。这些削刀多为本地铸造,其铸造方法有单范和双合范法两种,个别还使用了错红铜镶嵌工艺,反映了西周社会经济和冶铜工艺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初始考古学者在周公庙陆续发现了重要的周文化遗址,这些发现为我们从历史地理角度认识周原的空间结构与内涵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周原自古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周原,是太王从豳迁至岐山,在原上所建的都邑及其附近地区。广义的周原应是在太王创业的基础上经古公、季历、文王几代人的建设、发展壮大而成的周人势力范围。广义周原存在两个权力中心区,依据周人政治中心东进趋势、周公庙遗址新材料等分析推理,得出以今岐山北郭乡、周公庙一带为中心的西区应是周人在广义周原范围内最核心区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张君 《考古》2008,(12)
周原考古队于2003年3~5月和2004年3~5月对周原庄李村西西周墓葬进行了发掘,在10余座墓葬中发现有人骨,其中5座墓葬中人骨的鉴定结果如下。M3墓主为14~15岁的男性。骨骼有头骨(有下颌)、部分肢骨和足骨,保存情况不太好。牙齿轻度磨耗,第三臼齿还未萌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都区文物管理所在对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竹园丽都”撤迁安置小区工地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忠义遗址发现的遗迹现象有灰坑、墓葬和房址三类,并出土大量的陶片及少量磨制石器。陶片以素面居多,可辨器型主要有绳纹花边口沿罐、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底尊等,这些器型均为宝墩文化的典型器物,其文化内涵当宝墩文化范畴。通过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对比,该遗址的相对年代在宝墩文化二、三期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