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明代延绥镇长城的"二边"和"大边"的修筑时间、地点、修筑者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二边"长城为余子俊督修,时间为成化九年(1473年)三、四月至次年的三、四月之间;"大边"长城则为文贵主持修建,时间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九月至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之间。"二边"长度为2013里(明里)195步,约合1183.4公里;"大边"长度为1087里(明里),约合639.2公里。延绥镇长城的修筑过程与明代西北边防方略的发展过程密切关联,也间接反映了边地卫所土地屯垦的变化,对研究历史时期陕北长城沿线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代九边延绥巡抚是驻守边疆的重要文臣。该抚始设时间与辖区之变化,学界观点各异。本文认为“参赞延绥军务”与“巡抚延绥诸处”不能一视同仁,前者并非延绥巡抚之始。天顺二年(1458),徐碹巡抚延绥方为是抚首任。其辖区经历弘治三年(1490)和嘉靖九年(1530)两次变动。  相似文献   

3.
刘媛 《文史月刊》2023,(1):34-38
<正>明“九边重镇”之一的宣府镇,遗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所谓“九边”是指由九大军镇构成的边防体系,《明史·兵志》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宣府镇是最早一批设置的军镇,其地位在明万历年间成书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有记载:“本镇形势,  相似文献   

4.
正在大同市新荣区,有两道东西走向的明长城。当地的人把南边新荣镇旁的那道称作"内长城"(也称"二边"或"二道边"),与此对应的得胜堡旁的那道是"外长城"(也称"大边"或"头道边")。这两道长城的长墙、墩台、城堡等在明代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边境防御体系。但新荣区的"内外长城",和通常人们整体认识晋冀蒙京长城的"内、外长城"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产生节妇烈女的高峰时期。延绥镇作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虽为军事重地,地处边陲,人文教化不足,但也产生了一批列女。通过对《延绥镇志》所载列女群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发现延绥镇的列女群具有列女具有数量相对较少、军烈属居多、极具献身精神和刚烈之气等特点。这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明代边镇列女群的一些共性和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期以后为防御蒙古套部扰掠,在今宁夏南北分设固原、宁夏两镇,所谓“九边重镇”独占其二。同时先后修筑了包括“河东墙”及“沿河边墙”、“深沟高垒”与“横城大边”、“旧北长城”与“北长城”“西长城”“固原内边”以及“徐斌水新边”等数条备边工事。本文拟就长城资源调查中新发现与确认的明代对固原镇城附近战国秦长城的修缮利用、“徐斌水新边”长城以及“河东壕堑”三则新发现及相关情况略作介绍论述。  相似文献   

7.
刘莲芳 《文博》2012,(5):77-79,13
明洪武、永乐年间,多次从江南调遣官兵戍卫延绥,防御蒙元残余势力的复辟侵扰,其后裔大都落籍陕北。本文通过明《刘延溪墓志》的研究,获取了蒙古奄荅汗屡屡进犯延绥及周边地区,涉及的战争有响水堡之战、兴武营之战等,弥补了史籍记载的简略与缺漏,丰富了明王朝与鞑靼蒙古军事斗争的史料,对研究陕北地方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 长城,明代又称边墙、塞垣、长垣,指筑于边境上的界墙。外长城又称外边,内长城又称内边;有几重边墙处分别称为大边或头边、二边、三边等明代长城的构造,除以城墙为基础建筑外,还在城墙上设有墙台,用以抵御进攻之敌;在城墙上或城墙一侧建筑敌台,用以战  相似文献   

9.
马国帮 《丝绸之路》2010,(18):27-28
《嘉峪关市志》依据《重修肃州新志》中"隆庆二年,总督王崇古言,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宜设守备防御,从之"的记载推断,游击将军府系明隆庆二年(1568)修建。笔者认为值得商榷。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碑碣的分析,笔者认为游击将军府最初修建年代应为明正德元年(1506),是由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的官厅。  相似文献   

10.
榆林新明楼魏忠贤铜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涛  刘合心 《文博》2002,(3):69-80
塞上名城榆林,秦汉时为上郡,唐代则属银州。明正统二年筑榆林城,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将延绥镇署自绥德迁至榆林,随后在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三拓其城,逐步形成现在的城市布局。康熙元年九月,清政府裁撤延绥巡抚,雍正九年设榆林府。1986年,榆林市(今榆林市榆阳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  相似文献   

11.
明朝构建了规模庞大的长城防御体系,反映这一防御体系的长城地图也绘制甚多。其中各镇定期绘制了大量分路地图,是详细反映各路长城具体情况的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延绥东路地里图本》孤本是目前所见仅存的单行路级地图。该图绘制于万历前期,采取传统的形象绘法,不仅直观地反映出这一时期延绥镇东路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面貌,而且较为准确地绘制出了长城设施位置与空间布局,反映出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具有依托当时技术条件,追求科学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正四陕西战区铸币明代的陕西省幅员辽阔,包含现今陕西、宁夏、甘肃三省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九边中有四镇都在其中,延绥镇、宁夏镇和甘肃镇共称为西北"三边",另还有一个固原镇(也称陕西镇),陕西三边总督驻地就在固原镇城。明代由于缺铜,总体铸钱数量不高,陕西省内出产铜矿,是当时铸钱业最为发达的地  相似文献   

13.
烧荒的目的是“绝其孽牧”,不让战备物质为敌方所用。顾炎武《日知录》卷 2 9“烧荒”条 ,已将烧荒的历史追溯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明代九边全线防御 ,守边将士因责任重大而多采此法。成化六年 (14 70 )四月 ,陕西官员即“会同陕西镇守巡抚官计议烧荒不尽”,凡“致贼得藉野草犯边者 ,宜如法究问 ,兵部其行舆知之”,尤其是为保证宁夏、榆林之安全 ,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事例 1:王琼《北虏事迹》记嘉靖八年 (15 2 9)十月 ,“奉敕本边官军出境烧荒。 (王 )琼恐所在主兵寡少 ,深入失利 ,行令调到延绥、固原兵马防护出境。东自定边营起 ,西至横城堡…  相似文献   

14.
侯颖 《丝绸之路》2013,(18):29-31
明代陕西"三边总制"制度是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即"西三边")分设文武重臣,各自承担辖区御边任务,并暴露出若干弊端的情况下,为适应御边需要而逐渐创立的一种武臣统兵、文臣总理、太监监军且兼有一定民政职能的三镇统一御边制度。这一制度创立后,在明代西北边疆行使军事与民政职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三边总制"创设的原因,史学界尚无专门的研究,本文就此问题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5.
在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古代图籍中,有一部明代绢本设色舆图“九边图”(以下简称“边图”)。该图由十二屏幅组成,每幅纵高208厘米、宽47.3厘米,通幅横阔近6米。图中以“九边”序列,自东而西分绘:“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偏关、榆林(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处边镇。其中辽东镇两幅,蓟州、宣府二镇合三幅,山西、大同、榆林三镇合近四幅,固原、宁  相似文献   

16.
明代前中期九边地带的区域防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洪武时期地方防守的基本形式是省区及与此相关的行都司防御,防守重点是省区和呈团块状分布的军事战略要地。此外,朝廷委派公侯等将军驻防边地,导致了诸将管防区的出现和区域防卫的复杂化。永乐以后,以边境为主体构建边防,防御重心移至边境沿线,形成九边防御区。九边的形成经历了初级形态和典型形态两个阶段,虽然各边形成时间不一,但至正德年间已经全面建成,至此"九边"一词出现。正统以后,九边内部分防区日益发展,以镇为单位的大区域和镇内小区域相结合的防御形式,发展为九边区域防御的稳定形式。  相似文献   

17.
《华夏地理》2007,(5):I0002-I0002
自宣宗以后,明朝政府重新修筑了长城,沿长城线、设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九边,驻扎了50-80万军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  相似文献   

18.
明兴元人北涟,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漠北蒙部四十二支先后纷纷南伐。“屡谋兴复”,至使北边“敌患日多,边防甚重”,故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是有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镇之设。合称为”九边重镇”。一宁夏孤悬塞上,首当其冲,兵连祸结。为对付此种局面,明廷较先于此置镇,设总兵官镇守。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队在调查乌兰察布一呼和浩特段明长城大边时发现一处石刻,刻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主要记述了兴筑石刻附近长城的时间、修筑者、所修长城的起止位置及长度等,为研究这段明长城的修筑史提供了一份价值极高的文字资料。同时,明代洪武年间北边防御体系的建立与这段长城关系密切,长城与沿边卫所共同构成了点线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永乐时期,明朝调整了北边防御战略,北边防线南撤,这段长城的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中发现的明长城延绥镇城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45座明长城城堡的保存情况与城堡遗迹的形制结构,并利用这批材料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明长城城堡的选址特点,可分为:据山临水型、土塬型、河谷型、荒漠滩地型、周山环绕型、占据山头型;其平面形制特点可分为:规则平面城堡和不规则平面城堡;城堡的建筑格局具有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特点,主要有一条或两条主要街道式、十字街道式、棋盘式三种类型。明代陕北以边墙为主的防御体系最终确立经历了明代初期卫所防御、明代中期城堡防御、长城防御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城堡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