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太仓港,古称刘家港,乃“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元代,刘家港因漕运而勃兴,外贸而发达,迅速成为我国南方漕运中心,江海航运枢纽,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时称“天下第一码头”、“六国码头”。明初,又因郑和于此起锚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的交流与合作,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而闻名海内外。十五世纪中叶之后,随着明清两代的闭关自守,推行禁海政策,刘河口横沙的形成,刘家港逐步沦落为单一性的区域渔港。  相似文献   

2.
元明时期刘家港的地理条件分析马湘泳江苏太仓县的刘家港在元明时期是我国最大海港之一,为当时我国海外贸易、海上漕运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基地。在古代航海史上有其光辉灿烂的一页。元明时期刘家港的地理条件有如下特点,分述如下。一刘家港地处通江达海的枢纽刘家港...  相似文献   

3.
汪放 《郑和研究》2008,(2):4-11
太仓港的辉煌,得益于海头江尾拥江蹈海的刘家港。 刘河,亦作浏河,古名娄江,其出海口,即名闻天下的刘家港。刘家港位于长江口与东海的交汇之处,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郑和七下西洋就在此起锚,也是个曾与上海港争雄百年的商贸港。为此,《上海港史》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记述:  相似文献   

4.
太仓刘家港天妃宫是妈祖信仰北传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在郑和下西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现已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今人对这一重要历史遗迹始建时间与变迁等历史地理的认知多有错误。文章从史源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考证后认为:路漕天妃宫即刘家港天妃宫,刘家港天妃宫始建时间为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而非官方宣称的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也不是一些地方史专家认为的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亦不是一些史料记载的至正三年(1343年)或明永乐初年。至正二年(1342年)刘家港天妃宫迁建的原因是刘河河道"北徙"而非长江南岸崩坍,不能用张寅《海塘论略》中所言元代刘家港天妃宫三迁来论证明末清初长江口南支南岸的崩坍。  相似文献   

5.
太仓港古称刘家港,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太仓港濒江临海,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厚实,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早在宋元时期,就已是江浙一带的漕粮枢纽,海运中转基地;在元代因漕运发达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明朝郑和下西洋,数次从太仓港出发开创了中国古代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一个壮举。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太仓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方面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正越来越引起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成为研究领域一个日渐耀眼的热点。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江苏太仓港的兴衰是很值得我们回顾和展望的。  相似文献   

6.
太仓地处长江人海口岸,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它曾于元明二代两度崛起,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海运和对外通商港口。据文献和碑志记载:太仓刘家港在元代由于海运被称为“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太仓刘家港由于“七下西洋”出海始发港的特殊区位条件,其经济发展、港口建设和造船、航海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和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程,泛海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数月,等候东北季风。郑和船队在长乐的活动,给长乐经济文化的发展,施以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等对周边各国实行睦邻友好、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年间,郑和率领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7次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为明初睦邻友好的外交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始发港,太仓刘家港是郑和船队的出海港。郑和在江苏生活了34年,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省委书记李源潮最近批示,“纪念郑和下西洋,要启迪公众的开放意识。”我刊特意召开专题组稿会,组织5位专家学撰写章,以纪念郑和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组稿过程中,得到江苏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组成员、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的热忱帮助,在这里一并感谢。  相似文献   

9.
正长江口南岸潮港古镇浏河,形成于北宋。元明时称刘家港,为"海运之津、商贾之区、吴中重镇",由于海运漕粮的创立,早年刘家港成为东部沿海贸易大港,元明时期就有"六国码头"之誉;近代浏河港市复又昌盛,交易繁华,于是又有了"小上海"之称。被誉为"江南酱园大王"的朱氏家族,是浏河古镇上的大姓望族。清朝同治年间一个名叫朱湘舟的儒商在此开设万茂酱园,也就是当代国画大师朱屺瞻的祖父,其遍布城乡的万字号酱园在太仓、嘉定、宝山、松  相似文献   

10.
正在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时,我看到郑和公园里的牌子上写着"永乐三年(1405),郑和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拉开下西洋的历史帷幕……"这个说法没错,但早在永乐元年(1403)、二年(1404)、三年(1405),朱棣已多次派太监郑和、尹庆赴东洋。明永乐二年(1404),郑和先到东洋日本,"谕其国王源道义"收拾倭寇问题。这个源道义不是国王,更不是天皇,实际上是握有兵权的大名。他答应扫寇,并捉了20多个盗魁来献。此任务完成后,郑和才开始率庞大舰队下  相似文献   

11.
公元1405年.一支由巨轮62艘、士卒及随员27800余人组成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船队,自苏州刘家港起航.乘风破浪,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远航。他们沿途到过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今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置身“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的旗舰上号令指挥者名叫郑和。是他,以超乎常人的胆识和气魄,奉诏先后7次出使西洋,传播友谊,体现和平.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  相似文献   

12.
太仓港,“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古称刘家港,因元时漕粮海运而隆盛,又因郑和七下西洋始发于此而名扬天下。时历六百载,古港叉起雄风,仍然是在这片江海交汇的土地上,太仓人民秉承着郑和的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续写了“以港兴市、以港强市”的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13.
福建长乐地处闽江与东海的交汇处,古太平港是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又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从太仓刘家港七下西洋的途中、庞大舟师多次在此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只,补充给养、休整,等待季风重新启锚扬帆,当时长乐“十洋成市”的景象十  相似文献   

14.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七次率船队远航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非海岸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人时船队约二百余艘大小船舶,人员多达二万余人,各司其职、管理严密。其海船之多,吨位之巨,人员之众,技术之精,航程之遥,均是史无前例的世界航海壮举。郑和七下西洋,对扩大中外和平友好交流,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据考证,郑和的船队通常由苏州的刘家港启航,南下后屡次进入闽江,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在600年前,郑和率领中国船队,前后28年内,他七下西洋,打开并开展中国与东南亚、东非、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交通,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航海活动。  相似文献   

16.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明朝船队浩荡七下西洋,遍及亚、非30余国和地区,谱写了中国洲际远航和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为纪念这位伟人,中国及世界许多地方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隆重举办庆祝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动,主要形式是出版书籍和举办研讨会、展览等。  相似文献   

17.
追念郑和     
600年前.明朝的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访问,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600年后,政府在南京举行隆重的郑和下西洋中外学术研讨会,中外研究郑和与航海历史的学者们齐集南京,纪念这位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人物。我有幸赶上了这次盛会。按照会议的安排,我们参观和凭吊了与郑和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时间正当2005年盛夏。  相似文献   

18.
朱巍 《大众考古》2022,(5):29-35
<正>太仓,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春秋时吴王于此置仓,故名“太仓”。域内河网密布,通江达海,自古为长江通海之门户。元至元十九年(1282),朱清、张瑄以太仓刘家港为始发港,开通了漕粮海运的新路线,加之元廷开放对外贸易,太仓番商云集,外通日本、高丽、琉球等国,号称“六国码头”。  相似文献   

19.
宣德六年(1431年)春,郑和率领船队第七次下西洋。驻泊太仓时,立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碑。后经福建长乐时。又立下了《天妃灵应之记》碑。这两块碑石。成为研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最为第一手的资料。学界据此而纠正了《明实录》和《明史》关于郑和历次下西洋的漏记误记。从而得以明了郑和每次下西洋的确切年代。这两块碑石由于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因而数百年来倍受人们重视。遗憾的是。《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至今未见原碑。后人依据的都只是嘉靖《太仓州志》或嘉靖时苏州人钱毅《吴都文粹续集》或明末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所录碑文的文字,而这诸种抄录碑文文字。互有出入。甚至由此数件抄录文字校核。原碑恐也微有舛误;今人更据此数种抄件。辗转相抄。鲁氩豕亥。手民之误难免。为此。笔者拟据明人碑文抄件。互相比勘,试图恢复碑文原文。  相似文献   

20.
汪放 《郑和研究》2004,(3):74-78,70
元统治者选择海上漕运港口在太仓,虽有人为机缘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此时太仓具有良好的港口地理条件。南宋末年,太湖的泄水大道“古三江”已塞东江和吴淞江,仅存娄江。娄江承载着浩瀚的太湖水,从吴县鲇鱼口流经富饶的江南经济腹地吴县、苏州、昆山、太仓,倾泻人海。当时刘家港口外即是波涛滚滚的长江入海口,一日二汛的海潮,可达太仓城东的半泾和张泾。娄江潮头到明代还十分壮观,高宗本记娄江潮云:“惟八月中秋四、五日,潮平地涌起十余丈,雪山横江,雷霆震耳,变怪百出,如钱塘然”。在潮头的冲击下,刘家港“水面宏广”,“近海口处,阔有二里许”,“潮汐两汛,可容万斛之舟”。江海之汇的太仓拥有当时江南仅存的深水港,又处中国东部海岸线之腰。集散粮食、货物十分方便。因此,元代选择太仓刘家港作为漕粮海运的起始地,应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