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独秀在建党前曾为国家和个性的独立、民主、自由、平等而努力奋斗,在建党和国共合作初期,曾为摆脱束缚,捍卫中共的独立性而不懈斗争。但是,这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斗争:一方是国际共运的司令部和一个国家强大的执政党,一方是个人和力量弱小的共产党,其结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先生是政治上的失败者。他学术上的成就,多于政治上的成就。他曾是北京大学的文学院长,是《新青年》杂志的主编;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是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3.
漫谈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体能和智能都不允许我对陈独秀作认真的科学研究了,因我已80多岁,无能为力了。但30年代初,尤其在陈独秀于1932年被捕时我看到全国名流的一片抗议与声援之后,才找了陈独秀的书来读,即种下了钦佩陈独秀的种子。那时还不知道苏联的托派及中国的托  相似文献   

4.
吴晓 《炎黄春秋》2005,(3):21-24
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并批准江苏省委开除彭述之、汪泽楷、马玉夫、蔡振德四人决议案》之后,中共江苏省委于11月下旬,又召开了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拥护中央反对托派的方针,拥护开除陈独秀、彭述之等人,并作出决议开除了省委委员罗世瑶。此后,  相似文献   

5.
从筹创中共到五次代表大会,陈独秀任过临时中央局书记、中央局书记、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党内有"开山书记"之称。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他辞去总书记职,不久即投入党内反对派活动,也就四年的时间,他又被统一后的中国托派组织推至总书记的位置,这是他最后的总书记生涯。  相似文献   

6.
包惠僧(1894—1979),湖北黄冈人,党的一大代表,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脱党。1957年4月任国务院参事。本文叙述了这两位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之间的真情实谊,颇为感人。  相似文献   

7.
孙郁 《炎黄春秋》2004,(9):11-14
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化与政治何以渐渐左转,对研究者一直是个谜。这左转的背后,定然有它逻辑的必然,什么是它的合力,那就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了。国共两党的发展史与文学的发展史,是两条不同线。认识每一条线,都不能孤立地看,参照起来,就可以窥  相似文献   

8.
自中共建党后,陈独秀在担任长达六年五届的中共中央最高领导职务期间,中国革命的进退行止,一直在莫斯科导演之下。先天不足的中国大革命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无不与陈独秀和莫斯科的指挥者密切相关。在中共早期历史研究中,抓住陈独秀与共产国际这一环节,就找到了解读许多难题的锁钥。李颖所著《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一书,对陈独秀与共产国际这一课题的研究,多有新义,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1913年冬怀着爱国壮志来到日本的,1914年2月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这里,他组织中国学生成立了“神州学会”从事反袁活动。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一说起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从中共“一大”到“五大”连任五届的总书记陈独秀,就说他是造成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是“托派”,并被开除了党籍。他的名字一直只能排在中国共产党的坏人之列,绝不能和毛泽东等其他领导人并提。因此,有人称陈独秀问题是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研究取得许多突破性的进展。陈独秀问题上的进步尤其大,如:一、关于建党,传统的说法是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引起了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关注,他们就在1920年4月,派维经斯基一行到中国来,经北京大学白俄教授柏烈维介绍,先识李大钊,提议建立共产党;李则介绍他们到上海,由陈独秀来主持建党工作。  相似文献   

12.
刘长林  刘强 《安徽史学》2015,(5):155-162
兼具政治领袖和文化名人双重身份的陈独秀,对1920年代的上海大学产生过重要影响。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五四时期思想界的明星,自然受到上海大学前身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学生的仰慕,他宣称的新文化新思想为学生改组学校提供了精神资源,新建立的青年团组织,也发挥了一些作用。学校改组时学生原拟推举陈独秀为上海大学校长,主要在于他的新文化人的名人效应。上海大学创办后,陈独秀作为中共领导人指派过陈望道到学校任职,并通过指导党团员活动,对学校事务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陈独秀的思想和主张通过中共在校内的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大学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显性的文化名人效应与隐性的政党组织运作,是陈独秀影响上海大学创立与发展,影响上海大学青年学子的两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珂 《民国档案》2003,(4):139-141
一、特殊的个人关系陈独秀与陈公博之间的个人关系是较为特殊的。他们共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 ,既是师生关系 ,也是同志关系 ,还是朋友关系。说他们是师生关系 ,是因为 1 91 7— 1 92 0年 ,陈公博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 ,陈独秀受聘于蔡元培 ,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其主办的《新青年》也由沪迁京 ,北京大学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学生的心目中 ,陈独秀是导师、是旗手、是领袖 ,作为热血青年的陈公博自然是仰慕其声 ,卷入到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之中。据毛泽东的回忆 ,陈公博当时加入学校社团新闻学会 ①。新文化运动后来引入共产…  相似文献   

14.
张家康 《文史天地》2004,(10):16-21
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陈独秀的这首诗,是他独特个性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在政治斗争中搏击,雄辩滔滔,轰轰烈烈,可是,最终却曲高和寡,形单影只。晚年,他僻居四川江津时,已是布衣蔬食,贫病交加。昔日的“不羁之马”,虽已是“气尽途绝,行同凡马踣”,但是,这个倔强的老人依然是特立独行,倜傥不羁,穷当益坚,至死不变。  相似文献   

15.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津贴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陈独秀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一行三人出席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该会讨论东方问题的一次大会上,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刘仁静作了《关于中国形势的报告》,受到亲临该会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拉狄克的严厉指责,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拉狄克之间在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并担任此次会议东方问题提纲和决议审查委员会委员的陈独秀,针对这种指责和分歧作了四次发言。出乎意料的是,拉狄克置陈独秀的发言于不顾,在共产国际四大结束前,竟然在大会通过的《关于东方问题的总提纲》决议之外,签发东方问题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这一补充文件,推行他的错误主张,继续向中共和陈独秀施压。陈独秀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毅然提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充分显示出陈独秀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策能力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建党问题上经历了从反对政党政治到成为中共党创始人的转变。由于他在党的创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中共"一大"当选为总书记。毛泽东对此评价认为",他创造了党,有功劳"。理清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关系,有助于正确评价和深刻认识陈独秀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孙欲声 《攀登》2001,20(4):13-16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本从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传播、是无产阶级民主的捍卫以及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建党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共创建史上若干问题的探索——纪念建党七十九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中共创建史的研究,与党史其他领域一样,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有些具体问题尚可继续研究,可以开阔视野,从不同的侧重点加以深入研究。兹不揣浅陋,就中共创建史上若干问题作一探索,以就教于党史学界。  相似文献   

20.
胡飞 《文史天地》2009,(11):12-15
陈独秀,一个“用不着提防”的率真人物,相信历史终将会拂去他身上的尘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