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一书,洋洋23万言并配发图片408幅,立意新颖,特色鲜明,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是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张敏杰研究馆员积十五年的调研心得,用全新的方法撰写的关于赫哲族特色文化遗产——鱼皮文化的著作;又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第一部研究鱼皮文化的学术专著,并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民族文化专题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山茶》2010,(3):34-35
“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出自东北赫哲族人的吟唱。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有仅四千六百余人.分布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上.主要聚集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与抚远等县。赫哲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称肃慎、汉魏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称棘羯、辽称生女真、元称兀的哥,明朝称野人女真、清朝称赫真。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赫哲族。赫哲族属跨境民族,与俄国那乃族、日本阿伊努族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项目中国赫哲族伊玛堪说唱Hezhen Yimakan Story-telling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最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伊玛堪歌手深受赫哲族人民喜爱,赫哲族人尊之为"伊玛卡乞发"。伊玛堪对于中国东北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伊玛堪的内容以赫哲  相似文献   

4.
在三江平原,世代居住着一支勤劳而智慧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就在他们世代居住的大地里,埋藏着装饰有旋涡纹的陶罐,这一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赫哲族的文化提供了可靠资料。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下游的江畔悬崖上,发现了赫哲等民族先人留下来的原始艺术遗迹——刻在石壁上的画,有的呈蛇形,有的是用旋涡纹组成的人面形。这种艺术题材所展示的古老主题,对现代艺术家来说还是生疏的。听赫哲老人说,赫哲人早年穿的渔皮衣服,镶有美丽的花边,那宽宽的花带,有的就是旋涡状的纹饰,尤其是赫哲妇女很喜欢这种打扮。不但如此,从前赫哲人用野果或者鱼粉做食饼的时候,是要印上旋涡纹的,在旋涡纹的一端,还有一个生动的蛇头。这就揭开了这个  相似文献   

5.
居住在我省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大多善于驾驭“木马”。所谓“木马”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滑雪板。这是交通工具的一种,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的杰作之一。早在隋唐时期的渤海国的北面,今黑龙江下游至库页岛一带居住着流鬼人。他们很早就能制作这种滑  相似文献   

6.
韩明武  赵生 《黑龙江史志》2010,(20):23-26,28
<正>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少数民族。其中赫哲族有3910人,是黑龙江省独有民族,鄂  相似文献   

7.
一、民族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状况清代前期,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和滨东海地区,居住着赫哲族、费雅喀族;在库页岛上,居住着费雅喀族、库页族(苦夷族);在黑龙江下游和锡霍特山区,居住着乌德盖族。清代档案,通常把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和滨东海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赫哲费雅喀人,把库页岛上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库页费雅喀人。  相似文献   

8.
郭杨 《黑龙江史志》2006,(4):35-35,34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祖国东北边疆--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赫哲族在历史上因以鱼皮为衣而被称为"鱼皮部".  相似文献   

9.
赫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赫哲族早年居住在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不足3000人,主要集中在佳木斯一带。  相似文献   

10.
野人女真南迁与赫哲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满族研究》2007,(1):54-59
赫哲族是从肃慎、挹娄人中居北的部分以及勿吉、靺鞨中的黑水部分、元代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生女真和明代野人女真中衍变而来。赫哲族先民与满族先民历史上属于一个宽泛的民族学涵义的人们共同体,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意识。这个人们共同体在历史上经常出现分化、组合现象,与周边民族有着密切的交融关系。始于明初的松花江下游流域的野人女真南迁,为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野人女真形成为赫哲族留出了地理空间和认同意识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乌日贡”大会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以赫哲族传统民间文化与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与节庆活动。在当代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散存于民间并面临濒危之际,"乌日贡"大会已成为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抢救、保护和传播赫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7年6月11日开始至2007年8月20日为止,作者对黑龙江省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侧重全省民族文化总体情况,包括民族语言、三皮文化、民族风俗、民族宗教、民族艺术、民族物质文化等。同时对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予以简要评述,并对保护与开发黑龙江省民族文化资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一、创设学习氛围,加强对蒙古族学生进行热爱民族教育尊重和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等思想教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爱民族的人就不尊重民族语言文字,不能学习民族语言文字。对这样的人很难教会民族语言文字。城市的蒙古族学生因环境影响,很容易接受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而不接受本民族好的风俗习惯,丰富的语言,优秀传统,而且还产生歧视思想。所以我们必须进行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具体做法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被联合国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世代传承的古老民间说唱艺术,是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的"活化石"。但随着社会发展,"伊玛堪"正面临着传承危机,文章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背景下,提出"伊玛堪"的开发与传承策略,旨在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及传承"伊玛堪"说唱艺术。  相似文献   

15.
汪永春 《中国土族》2010,(Z1):27-28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辖9镇11乡,其中民族乡2个,现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3个民族。全县总人口44.9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1.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各民族语言文字都是珍贵的资源,"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新时期我国的语言国策.双语教育是"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途径."本溪模式"满语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共同配合.  相似文献   

17.
晓文 《满族研究》2001,(1):58-58
作何日莫奇(何学娟),女,蒙古族,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本书涉猎的范围为黑龙江省阿尔泰语系的8个民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大都属阿尔泰语系,而久居黑龙江省的10个少数民族中的8个又都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对他们语言字方面有许多作和论刊发,但都是对单一民族语言字的研究,而象本书这样综合性的论还数第一本。  相似文献   

18.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党为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政策,在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建立民族乡,这是根据我国民族分布特点解决民族问题的特殊形式。究竟民族乡与一般乡有什么区别,它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现在随着民族乡大批恢复和建立,这一问题日益为广大群众关心,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进一步完善民族乡政策,加强民族乡建设,促进杂散居地区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奇异的旅游资源。赫哲族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人们必须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赫哲族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鄂温克岩画     
1975年,笔者在呼伦贝尔盟(原属黑龙江省,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进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时候,在鄂温克猎民的直接帮助下,于额尔古纳河右侧、贝尔茨河支流阿娘尼河上游,发现一处岩画。岩画绘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