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研究拜占庭文明的方法,分析拜占庭东正教和拜占庭神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拜占庭文明与中世纪西欧文明的比较,说明拜占庭文明的独特性以及拜占庭文明在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2006年伦敦第21届世界拜占庭大会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从公开、自觉的夸示,世俗生活模式的展示和教俗势力所禁止的习俗表现等3个方面阐释了拜占庭帝国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展示”(display)自己的方式,并指出,21世纪拜占庭研究者的任务就是探寻拜占庭文明对其周边世界的影响,将其“展示”于天下。  相似文献   

3.
拜占庭帝国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化上承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下启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对人类历史的影响重大。作为拜占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拜占庭音乐在欧洲文化史上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整体而言,近年来国人对拜占庭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同领域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依然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要介绍了2006年8月21—26日在伦敦召开的第21届世界拜占庭大会的基本情况及东西方拜占庭学者们在大会上所展示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世界拜占庭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冠群 《史学月刊》2020,(4):103-113
1182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内爆发了一起拜占庭人针对拉丁人的大屠杀行动。通过幸存者、信使、旅行家、路人、十字军等群体的传播,中世纪拉丁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他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全过程和对拉丁人生命、财产和精神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认为这场大屠杀具有全民参与的特征。拉丁作者从受害者的角度试图对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解释,认为这是拉丁世界和拜占庭帝国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拜占庭人长期以来仇视情绪的结果。对照拜占庭文献,我们就会发现,拉丁史籍对"1182年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记述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偏差。拉丁史籍所塑造出的安德罗尼库斯与穆斯林相勾结、背叛基督教的形象,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这种带有偏见的记载显然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尤其是拉丁世界长期丑化拜占庭帝国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文化在拜占庭帝国基本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拜占庭帝国,基督教信仰与古希腊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古希腊文化逐渐得到基督教会的认可与接纳。拜占庭时期的古希腊文化是加强皇帝崇拜、颂扬皇帝完美形象的有效工具,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古希腊式的教育体系和希腊语的普遍使用,使得拜占庭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文化在教会文化、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为拜占庭帝国提供了文化共同体的框架,逐渐塑造了拜占庭人身份认同的标准,成为界定"拜占庭人"的核心特征之一。拜占庭人在延续传统"罗马人"政治身份的同时,逐渐接纳"希腊人"这一文化身份。其他族群也将古希腊文化视为界定拜占庭人身份的重要标准,将拜占庭人称为"希腊人"。  相似文献   

7.
拜占庭帝国的首位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在同时代历史学家尤西比乌斯的作品中呈现出完美的个人形象。然而,对他的形象的描述在5-6世纪的拜占庭史料中却出现了重大分歧。这种分歧与该时期拜占庭帝国和地中海世界的重大转型密切相关,集中体现在基督教化、皇权专制加强以及帝国中心东移三大问题上。不同立场的历史写作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倾向,在记录大致相同的历史事实时,给予了君士坦丁不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3个方面归纳英国学者詹姆斯·霍华德一约翰斯通的拜占庭史观。1、4—7世纪拜占庭的社会变迁和军区制的改革归因于草原游牧民族大迁徙引起的“蝶震”;2、10—11世纪间小农经济和军区制的衰落,迫使拜占庭皇帝们从约束权力和控制资源两个方面下手,加大与权贵斗争的力度,但收效甚微;3、拜占庭的外交倾向,即在整个中世纪时期对西方世界事务的关注,是受“统一的罗马帝国”这一意识形态观念支配的;与此同时,在对付来自东方和北方的草原部族时,外交上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保证了拜占庭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9.
试论拜占庭的拓殖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7—9世纪拜占庭的农业拓殖运动,是中世纪世界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在实行军屯和民屯的政策方面,拜占庭继承了罗马共和到帝制时代的历史传统,但与罗马时期以开疆拓土为目标的外张性拓殖相比,拜占庭拓殖的主要目的是守护边疆、强化政府管理机制。拓殖政策的实行,使得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半岛上的"新来者"将其"蛮荒时代"的社会和生产结构方面的因素糅进拜占庭的社会生活当中,促进了中世纪东地中海各不同起源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一个堪称为"东方基督教文化圈"的东地中海文明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2006年8月21日至26日,第21届世界拜占庭大会在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召开。世界拜占庭学会会长,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彼得施瑞纳先生和本届大会组委会主任、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安东尼·布里尔先生和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教授伊丽莎白·杰弗里斯女士主持了大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朱迪·海琳女士做了题为《展示拜占庭研究》的主题发言。闭幕式上,著名英国拜占庭艺术史教授,罗宾·科麦克的发言《有没有将来》(IsThereAFuture?),为这次大会划上了圆满句号。此次大会的专题论文和学术报告分为8个专题:1、帝国;2、工作与时日;3、社会结构;4、话语;5、文献;6、正教;7、对拜占庭的展示;8、过去的未来。注册参与大会的有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大洋洲几十个国家的学者1100余人,向大会提交论文并在各类会场发言的学者有750余人,其中,年轻一代拜占庭研究学者的成就引人注目。大会将论文摘要编成3本文集,总达1200页。大会期间,从事古典学和拜占庭研究的出版家举行了拜占庭研究书展,为学者提供拜占庭和东地中海研究的新作。欧洲各地古典学和拜占庭研究专业图书馆和博物馆展出了部分珍贵拜占庭文物和手稿。大会还于8月22日和8月24日在伦敦圣保罗教堂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小教堂举行了两场拜占庭音乐会。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家玲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该会议学术内容介绍将刊于《古代文明》2007年2期(总第2期)。  相似文献   

11.
公元八九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破坏圣像运动引发了基督教世界的分化和分裂,对东、西方政教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出于各自利益,东、西部教会对帝国当局的破坏圣像政策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东部以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为代表的主教团体对皇帝宗教政策予以妥协,西部罗马教会则持反对的立场。东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促成了罗马教廷与法兰克王国的政治联盟,加速了罗马与拜占庭帝国的分离。东、西部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东部教会当局服从拜占庭政权,皇权与教权相结合的结构得到巩固;而西部罗马教会则脱离了拜占庭政权的控制,并逐步走向政教二元并立的发展道路。不断激化的教会最高领导权之争为东、西部教会的最后分裂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相似文献   

12.
"查士丁尼瘟疫"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查士丁尼瘟疫”是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但是此次瘟疫对拜占庭帝国的破坏程度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其极高的死亡率不仅使拜占庭帝国人口下降明显,劳动力和兵力锐减,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扰乱,进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负面后果,而且对拜占庭帝国、地中海、欧洲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英 《中国钱币》2006,(4):75-76
李铁生教授的《拜占庭币》问世了,这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介绍拜占庭古钱币的工具书。该全书分为六章,第一、二章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和拜占庭钱币的基本特征,第三章介绍了324年到1204年间拜占庭各朝代的代表性钱币,第四章专门介绍帝国从969年到1092年发行的“无名”富利铜币,第五、六章则介绍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货币。正文之后附有拜占庭皇帝年表,拜占庭帝国大事记,主要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了解拜占庭钱币沿革的历史背景。在前言中,作者指出,此书主要根据英国学者西尔的《拜占庭币及其价格》和美国学者塞尔斯的《古币集藏第五卷:东罗马/拜占…  相似文献   

14.
自16世纪拜占庭学产生之日起,学们就开始了对帝国衰亡原因的研究,以期能从这个大帝国的衰亡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是从19世纪开始的。而中国学对拜占庭帝国衰亡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中叶,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基本与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接轨,尤其是近20年内中国学们广泛地吸纳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拜占庭学研究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令国际拜占庭学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控制丝绸贸易和保证丝织业生产,5—6世纪的拜占庭国家垄断了生丝交易。由于拜占庭的桑树种植地主要处于容易受波斯进攻的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山区,正常的种桑活动往往得不到保障,因此拜占庭所需生丝仍然依赖进口。为了获得较为廉价的生丝,拜占庭利用国家权力对丝绸贸易和丝绸价格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并建立了一支身份世袭的织工队伍。拜占庭的丝织业采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形成了集种桑、养蚕、纺纱、染色、绘图等一系列完整流程为一体的生产体系。丝绸贸易在拜占庭经济结构中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紫色丝绸却是拜占庭国家中央集权和社会等级制度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20世纪的英国、特别是60—90年代拜占庭研究事业的起步、发展、繁荣和学科整合的经验,分析了20世纪英国拜占庭研究的优势、弱势、经验和未来。文中特别强调了师生传承体系在英国拜占庭研究学术群体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并说明了社会资助、跨学科合作、女性参与及拜占庭研究的开放性对促进英国拜占庭学术繁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拜占庭帝国是修昔底德著作传承的重要时期。在拜占庭帝国早期,军事政治史学家善于模仿和改写修昔底德笔下的"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叙事"以及一些著名的演说词;而一些教会史学家在写作时也受修昔底德的影响,但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而不直接模仿他。因此,是否模仿修昔底德进行历史写作可以反映出当时教、俗两大史学写作群体的价值取向。公元7—13世纪,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仍在被传播和学习,但随着拜占庭人教育和文化的改变,对修昔底德文本的模仿现象消失了。在这一时期,修昔底德传统在拜占庭帝国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到了拜占庭帝国末期,面对西欧人的扩张,尤其是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拜占庭帝国学者有意识地复兴希腊古典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拜占庭帝国史学家恢复了对修昔底德文本的模仿和改写,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们对修昔底德等古典作家的研习和模仿往往拘泥于文字,未能从中真正领会历史经验,处理好国家的外交和内政。  相似文献   

18.
除了亚历山大东征外,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有三个繁荣阶段:两汉与罗马帝国时期、隋唐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时期以及蒙古帝国时期.因此研究中古时代的中西关系,必须重视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脱胎于4世纪上半叶的罗马帝国,于5世纪末6世纪初走向强盛.此时的隋唐帝国是中国的一大辉煌期,这为双方的频繁交流提供了条件.随着7世纪中叶阿拉伯的兴起,拜占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被切断,因此,双方的交流以六七世纪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19.
古代及晚期古代,来自地中海世界的罗马-拜占庭钱币大量流入印度次大陆,对该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通过梳理上述时期印度次大陆的政权格局与流通货币,并对罗马-拜占庭钱币在该地的流通时段、窖藏方式,以及在相应时段所体现的"货币"和"非货币"作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同一时期东地中海与西印度洋-波斯湾及阿拉伯海区域的远程贸易网络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印度次大陆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而且伴随着上述钱币的流入,在南印度的语境中相关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徐家玲 《世界历史》2002,(3):123-124
2001年8月19—21日,由世界拜占庭研究会主办的5年一度的国际拜占庭研究大会于法国的首都巴黎召开。参与主办这次大会的有法国国家教育研究部、法国信息教育部(图书献司、法国国家档案司)、法国外交部、法兰西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巴特农-索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