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铜文物锈蚀机理及有害锈转化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保护好出土青铜物,防止“青铜病”蔓延,必须除去有害锈,为此作了青铜器锈蚀机理的模拟性验证实验。依据电化学原理,经6次配方筛选和多次工艺条件试验,研制出能将青铜器中有害锈转化为无害锈的转化剂,它可特有害锈中的CT转化成Cl2、Cu^ 转化为Cu^2 和Cu,从而制止“青铜病”的蔓延。用此方法对青铜物进行保护,在大气中存放7年,至今保护完好,无锈点。  相似文献   

2.
三星堆青铜器"酥粉锈"腐蚀机理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煊 《四川文物》2002,(3):83-89
三星堆青铜器上的酥粉锈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不一样的特性,本从青铜器本体的化学组成分析、锈蚀分析和环境测试三方面入手,得出这种酥粉锈的危害主要是由于三星堆环境的特殊性所造成的,使原本无害之锈变得有害。  相似文献   

3.
深圳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铜器腐蚀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深圳地区海洋气候及土壤环境影响,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铜器锈蚀情况严重。为了给后续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科学依据,需研究出土铜器锈蚀情况。为此,通过硝酸银定性分析、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等手段,对其表面锈蚀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铜器矿化严重,其锈蚀成分以孔雀石为主。其中一件铜器表面锈蚀物中含有氯磷钠铜矿,这在潮湿地区土壤环境出土的铜器中较为少见。此外,在另一件铜器表面锈蚀物中还发现疑似纳米SnO2成分。实验结果可对该批铜器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并为深圳地区出土的其他青铜类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青铜器锈蚀结构组成及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电子能谱(EDS)和金相显微镜(OM)等方法,分析比较了染有“粉状锈”与未染“粉状锈”的典型青铜残片的锈蚀产物的矿物组成、腐蚀层分层结构及金相组织。结果发现,未染有“粉状锈”的青铜样品腐蚀层一般分为二层,外层是二价铜化合物,合金组织中未见α (α δ)组织,锈蚀产物中不含碱式氯化铜;而染有“粉状锈”的青铜样品都含有碱式氯化铜,其断面腐蚀层分三至四层,且每层锈体的结构和元素组成各不相同,在靠近合金基体层的锈层中发现了大量的CuCl存在。结果表明,青铜文物表面锈蚀覆盖层的致密性、空气中的湿度及锈层中CuCl层状分布的存在,是青铜器表面“粉状锈”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铜器锈蚀原因及处理方法之探讨●杨忙忙本文分析了铜器锈蚀的原因,并对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成不同颜色的锈蚀物进行了归纳分类,提出了解决有害锈的几种有效方法,着重介绍了实验室里检测除锈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潮湿箱转化除锈法。希望能对全国同行的工作提供一定的...  相似文献   

6.
胡毅捷  胡涛  陈虎  陈建立 《南方文物》2022,(5):180-187+163
为揭示随州义地岗墓群春秋中期四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编钟的保存状态,并为后期清理铭文、保护修复提供相关依据,本文对义地岗墓群出土部分编钟的锈蚀产物、金属基体及附带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M169、M190编钟的腐蚀产物以赤铜矿与纯铜为主,M129、M168编钟表面则可见有孔雀石、蓝铜矿等腐蚀产物。合金成分分析表明M190与M129出土编钟以锡青铜为主;M168与M169出土编钟则以铅锡青铜为主。土壤分析显示墓葬长期处于饱水的还原型环境中,对铜器的腐蚀过程与保存有重要的影响,而环境内Cl-浓度低于6mg/kg,青铜器受有害锈的影响较小。还原型环境出土的铜器需重视对埋藏环境的分析,以监测因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腐蚀产物的变化,尤其是防止有害锈的爆发。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好馆藏或出土青铜文物,必须检查并去除青铜器的"粉状锈"。"粉状锈"主要由氯铜矿和副氯铜矿组成,此两种物质的红外光谱特征明显,因此,可以利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透射法进行鉴别。与传统红外光谱压片法相比,这种透射红外光谱法无需压片、快速、灵敏、消耗样品量少。本研究以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中的青铜文物为例,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透射法对其青铜锈蚀进行鉴别,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简单、高效和准确地鉴别"粉状锈"。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青铜器粉状锈传播过程,本研究设计了专用实验箱并采用电化学方法模拟了青铜的腐蚀过程,并对青铜粉状锈的生长情况予以实时记录,进而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拉曼光谱和新亚铜灵-吸光度等方法对箱内气溶胶颗粒物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箱内气溶胶铜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常值,结合观察实验表明粉状锈生长是一个由内而外不断膨胀直到锈层破裂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的气溶胶细颗粒物(氯化亚铜和碱式氯化铜)会在空气中悬浮、沉降造成传染现象。这一开创性的实验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对青铜粉状锈传播过程研究的成果,为粉状锈利用空气动力传播提供了依据,并为青铜锈蚀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实验结果,本研究同时对青铜器保存和展示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型喷砂机在铜器去锈方面的应用研究徐飞万俐铜器去锈是铜器保护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铜器的有害锈不去除干净,它就会继续腐蚀铜器,给铜本体留下后遗症:如果铜器的无害锈去除得不合理,又会使铜器失去艺术品的美感,这也就决定了铜器去锈不应该用单一方法,而...  相似文献   

10.
AMT复合剂保护青铜文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依据ATM复合剂清洗粉状锈即青铜病的实验,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腐蚀青铜编钟进行保护处理,将清洗液作了IC分析。从实验和分析表明ATM复合剂不怛可消除粉状锈,而且对青铜物起到缓蚀保护的作用,简化了传统腐蚀青铜物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1.
出土青铜器是否带有原生“粉状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粉状锈”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锈蚀产物,本工作从铜的氯化物的生成和土壤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对其生成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粉状锈”并不是铜器在埋藏环境中直接形成的,而是在土壤中形成“病灶”———氯铜矿、氯化亚铜或两者的混合物放置于大气环境中逐渐转化而成。  相似文献   

12.
傅举有 《收藏家》2006,(7):25-30
刻纹铜器又名针刻铜器、錾刻铜器。这种铜器的艺术特点是:其纹饰图案不是用笔绘出来的,也不是铸造的,而是用坚硬锐利的工具刻出来的。线条强韧有力,比头发丝还要纤细,所以构图精美繁缛,在很小的面上刻出极其丰富的内容,哪怕只有方寸之地,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刻纹铜器是中国青铜艺术的一种创造,是青铜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考古资料,刻纹铜器是春秋晚期才出现,战国两汉较多流行,是青铜刻纹艺术的黄金时代。其后衰落,至三国晋代以后绝迹,前后大概流行了七八百年。刻纹铜器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3.
辽西区早期铜器起始于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进入了以冶铸青铜为主的成熟期。所见铜器类型丰富,矿物来源以就地取材为主,冶铸技术已经进步到了使用合范铸造铜器的历史阶段。该区早期铜器是在本地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吸收西北乃至欧亚大草原早期青铜文化以及中原夏、早商青铜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考古出土鎏金铜器表面鎏金层的显微观察以及分析检测,就锈蚀物的分布特征、锈蚀机理以及影响鎏金铜器锈蚀的内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鎏金铜器保护中所使用的表面清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新疆哈密市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89件铜器的成份分析和组织检验,发现器物材质以锡青铜为主,含砷铜器也占有较大比例。铜器有多种制作方法,锻造的比铸造的略多。这些铜器与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联系紧密,特别是与甘肃四坝文化的铜器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古铜器保管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防止生锈。铜器上最容易发生一种粉末状的绿锈,它与一般的锈不同,如果不加防治,整个铜器会很快地损坏。因此,各地藏有古铜器机关的负责保管工作同志们对此都很关心。曾有不少博物馆工作同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研究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锈体的结构形貌及其形成原因。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金相显微分析和离子色谱分析(IC)等多种分析手段,对青铜水禽锈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埋藏土壤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高湿、火烧、人为破坏的特殊埋藏环境是该批青铜水禽严重矿化的主要原因,而有些矿化严重的部分为稳定的粉状锈蚀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害锈”;从组织的微观腐蚀特征来看,铸态枝晶结构的样品α相优先腐蚀;而铸后受热组织则呈晶间腐蚀的特点,腐蚀由晶粒间界向晶粒发展;锈体层状结构的产生与Cu2O溶解产生空隙,并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生成了孔雀石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 XRF)对滇西祥云县大波那墓地、检村石棺墓和红土坡古墓群出土357件铜器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 XRF可在无损、原位的情况下,基本做到铜器合金成分的定量分析。铜器材质均以红铜和锡青铜为主,铅锡青铜和砷铜居少量。三处墓地铜器Sn、Pb配比模式高度一致。铜矛、铜剑等兵器中出现少量高锡青铜。这些现象反映出祥云地区各时期铜器的制作工艺高度一致,可称之为昆明夷铜器工艺类型。大波那墓地铜器基本不含铁,其余墓地存在较多高铁铜器,大波那地区的先民应该采用了不同的冶炼技术。砷铜全部出自红土坡古墓群,初步推测晚期墓葬出现的砷铜乃至砷铜工艺很可能是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由西北地区传入祥云地区的。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6件典型青铜器残片的锈蚀特征,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离子色谱、拉曼光谱(Raman)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SEM-EDS Mapping)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家山墓地墓葬多为中性/弱酸性、贫氯埋藏环境,有利于青铜器的保存。其锈层结构丰富,符合基于水与青铜器模拟腐蚀过程所推导的锈层结构类型。唯M46为弱碱性、富氯的埋藏环境,该墓出土残片锈蚀中存在有害锈,属于典型"粗糙疏松"锈层类型,亟须对该墓出土其他铜器进行相关保护处理。本研究系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对古代青铜器锈层结构进行原位、综合分析的工作。实践指出,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可快捷、高效、有针对性地分析古代青铜器的锈层结构。  相似文献   

20.
九连墩墓地1、2号墓出土青铜器上锈蚀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RD、XRF和显微照相等方法,测试分析了九连墩1、2墓中出土青铜器锈蚀产物的成分和物相组成,发现该产物的物相主要为氧化亚铜.结合埋藏环境土壤的理化分析,探讨了这些锈蚀产物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青铜文物的影响.同时使用XRD分析方法研究了这批青铜器在大气中的腐蚀情况,发现了一部分文物已经滋生了"粉状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