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从国际尺度和国家尺度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格局进行考察,认为1800年前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近代中国则成为欧美制成品的销售地和原材料的来源地,中国由此转变为世界经济的边缘。这种世界经济格局又影响中国内部的经济格局,原来南北经济差距转变为东西差距,东部沿海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区,西部则成为中国经济的边缘。  相似文献   

2.
3.
本根据历史事实对北部湾问题及中国近代海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观点。认为在历史上海界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由自然洋流不同流向划分出的不同海域,自然洋流不具有主权意义;由岛屿、沙洲群划分出的海域,作为界限的岛屿、沙洲群也不具有主权意义;由军事防区划分出的不同海域,其界限都以岛屿群、沙洲群为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4.
晚清汉学在地域上的扩充,使汉学家成为影响近代社会变迁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其中的重要学者,他们或任职朝廷,或为大吏幕宾,或掌教各地书院,无论在朝在野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对近代社会风气的转移、新事物的传衍起到程度不同的作用。实际上,汉学家在近代各个领域都有出色表现,不仅没有固执华夷之辨,且领时代潮流之先风,在历次大的社会变革中均有涉足。详究其中原因,首先,这与汉学的治学内容及其治学精神和西学有相通之处不无关系;其次,晚清汉学家重新标举顾炎武的明道救世,提倡经世致用,有利于其投身于社会变迁实践。  相似文献   

5.
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典当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畅 《安徽史学》2005,1(3):53-59
典当是中国农村重要的金融机关,与其它借贷相比,利息较低,属于温和的高利贷.典当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关系密切,它不仅是农民重要的融资机构,而且还是连接都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桥梁,对农村金融运转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章建 《安徽史学》2012,(4):117-123
随着津浦铁路安徽段、江南铁路、淮南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铁路成为了联系安徽与东南大都市的重要交通纽带。同时,各铁路当局积极开展了对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宣传,适时采取多种便利旅游的措施,以及众多民国名人现身安徽铁路沿线风景名胜区所产生的影响力,使得安徽近代旅游业在铁路的推动下得以萌发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社会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人们的社会位置、相互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英国的社会结构.在近代早期的英国社会中,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依然是一个等级色彩十分浓厚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汽车自清季进入中国之后,在1920年代后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改善了城市的交通,加强了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其次,随着道路的兴修,汽车的行驶,市区范围得以向周边扩展,城市性能得以提升,城市化程度得以加强。再次,1930年代后,随着铁路不及的西北、西南地区汽车路线的开通,沿海城市的现代文明得以更快进入,社会风气遂逐渐开通。  相似文献   

9.
储著武 《安徽史学》2006,39(2):120-128
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发展状况。近代史研究不被时人看重,但却有不少近代史著述出版。到1928年,通过对近代史史料的整理工作,由斯而发,罗家伦明确提出了要科学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开启了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这些近代史著述的特点作出总结,知人论世,可以窥见20年代近代史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Mo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neral revival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This essay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past 20 year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upon the field of modern social history, the growth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and the new research that draws upon field studies. It will also consider the recent debates on “re‐examining political history” and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to new works in medical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history.  相似文献   

11.
张元隆 《安徽史学》2006,(3):97-102
五四时期声名卓著的《新青年》,满腔热情地把国家振兴的希望寄托于青年,构成国家观念更新的新取向;针对民初君主政体的回光返照和共和国家的有名无实,大力播扬"主权在民"的思想,以唤起多数国民之自觉;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实现了国家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自有其历史的因缘,更体现了先进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创造"理想之中华"的矢志追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近代史上四位仁人志士在澳门的活动,借以强调澳门与祖国内地密切的联系及澳门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见近代传奇杂剧十二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鹏军 《文献》2001,(3):235-248
多年来,我国已经出版了相当数量、较高水准的戏曲研究工具书,代表了古典戏曲文献研究的基本成就.如: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8月)、梁淑安、姚柯夫编著《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10月)、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8月)、郭英德编著《明清传奇叙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之《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等曲目、曲学工具书;一些重要的中国文学工具书,也包含戏曲内容,如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等任总主编之《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孙文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黄山书社,1995年1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等.  相似文献   

14.
15.
吴汉全 《安徽史学》2006,2(3):87-96
陈独秀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五四时期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同时期的李大钊一样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创者.陈独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和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化来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认为近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动,政治上成为"半殖民地",进而提出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反帝反封建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陈独秀还以"革命史"观看待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深化了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百年历程看,陈独秀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建立做了基础性的工作,是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重要开创者.  相似文献   

16.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依据研究重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80年代末,研究重点集中于思想家个案及政治思想史方面;二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研究重心逐渐转变为以社会思潮史及思想家个案为主;三是90年代末以来,研究重心集中于社会思潮史和学术思想史领域.正是在研究重心的逐渐转移过程之中,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亦渐次深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复兴;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新趋势,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勃然兴起.长期无人问津或受人冷落的研究领域,如近代科技文化、民间宗教、民间意识与观念、文化心态、公共空间领域、新词语与观念变迁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近代社会文化史正在成为史学新观念和新方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China formally adop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1978. Since then, both economic practice and economic theory in China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nd the academic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has been encouraged to expand its research horizons under the rubric of “liber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ruth in the facts”. A number of important monographs and essay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has entered a flourishing period.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two major topics: China's New Democratic economy and the planned economy during the period 1949–78; and,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from 1978–2006. The study of these two areas shows numerous interconnections, points of comparison and causal links. The many and important lessons to be drawn from these studies both exhibi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univers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论陈独秀对中国近代农民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从兵 《安徽史学》2005,1(4):115-122
在1938年前,陈独秀对近代农民作用的认识的总体思想趋势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而肯定的转变过程,但他的肯定是留有余地的,他将农民的作用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之所以如此,坚守十月革命的城市道路是一个根本的原因.他对农民的缺点始终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他认识近代中国农民的思想主线.为克服农民的缺点,他一方面主张以解除农民痛苦、改善农民生活作为他们参加抗战的前提,另一方面主张联合中小农民或称参加劳动的"贫农",坚决地反对富农和游民无产阶级.这些观点构成了大革命失败后他的托派思想基础.但他对农民缺点的正视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国内区域市场为主要贸易范围的中原地区,在进入近代以后,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它不仅改变了中原经济发展的面貌,而且在中、西部地区近代经济的外向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studies of urban popular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in recent year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symposium, which is composed by Ma Min’s “Injecting vitality into the studies of urban cultural history,” Jiang Jin’s “Issues in the studies of urban popular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Wang Di’s “The microcosm of Chinese cities: The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of studying urban popular culture from the case of teahouses in Chengdu,” Joseph W. Esherick’s “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 Urban space and urban culture” and Lu Hanchao’s “From elites to common people: The downward trend i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on the perspective, trend, and methodology of the studies. Four articles of the symposium are translated by Yang Kai-chien and Jin Xueqin from Shixue Yuekan 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2008, (5): 5–19; Joseph W. Esherick provides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