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雨柔 《旅游纵览》2023,(19):112-114
本文以南湾猴岛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采用八爪鱼数据采集软件抓取以携程平台为主的南湾猴岛景区评论,并通过ROST CM 6软件对其进行高频词、社会语义网络、游客情感等分析,明确当前南湾猴岛景区旅游服务管理的现状,剖析问题并提炼出旅游服务管理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促进南湾猴岛景区可持续发展,优化旅游服务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旅游是社会的主题。伴随着旅游的发展,传统景区的发展提上日程。以四川的白马、王朗景区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景区,急需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景区自身内涵的发展、景区管理的优化等多方面,探讨了景区未来发展的思路。旅游是国家社会方兴未艾的主题,随着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迎来了过去十年的飞速发展。在这当中,越来越多的景区、景点成为了国内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去,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热门景区、景点项目开始发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旅游产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催生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景区。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这些旅游景区开始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受,并开发出各类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在体验经济环境下,旅游景区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旅游景区对资源的利用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文章对当前体验经济环境下的旅游景区管理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旅游景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独到的发展策略,为相关景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其不仅威胁到了当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还给旅游行业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旅游景区开发商业化的原因,介绍了旅游景区开发过度商业化的一些表现以及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危害,并提出了一些旅游景区开发的优化对策,希望可以为旅游景区开发过度商业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分形理论、GIS空间分析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目的地子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城镇系统、旅游交通系统)空间结构对的耦合关系进行判断分析,揭示福建省旅游目的地子系统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在特征,最后提出构建福建省南北两大旅游目的地子系统;完善旅游城镇与旅游景区空间匹配;加快旅游景区与旅游交通系统协调建设以及重视区域旅游流集散枢纽建设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情 《旅游纵览》2023,(16):126-128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出台,数字文旅进入“蝶变期”,各地景区数字化旅游项目争先亮相,催生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泰山石刻文化作为泰山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开发关系到泰山文旅产业整体水平,本文将从泰山石刻文化旅游数字化研究背景及意义、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消费已成为后现代社会消费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旅游消费逐渐形成文化理念,然而,国内外针对旅游项目的研究还未深入到旅游消费文化规律下对规划项目市场门槛的探讨。正是如此,本文试图在后现代旅游消费文化理念下,从旅游项目(类型)市场门槛探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着手,以景区索道项目建设为例对后现代旅游消费文化设施类项目的市场门槛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旅游纵览》2016,(8):37-38
<正>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其不仅威胁到了当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还给旅游行业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旅游景区开发商业化的原因,介绍了旅游景区开发过度商业化的一些表现以及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危害,并提出了一些旅游景区开发的优化对策,希望可以为旅游景区开发过度商业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粗放式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再满足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需求,根据旅游区的具体情况细化发展,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南沙湖景区对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旅游业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本文通过分析南沙湖景区的旅游现状,发现其存在旅游资源发展模式粗放不细化、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低、没有特色的旅游形象等问题,针对性提出一系列南沙湖景区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景区与景区内农家乐在经营管理上相融相生,又存在一定矛盾。以江津四面山为例,在阐述景区内农家乐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收费旅游景区与景区内农家乐之间存在进入受门票阻滞、经营上各自为政和受制于景区发展等矛盾,并从管理体制和利益博弈层面剖析了矛盾根源,提出了构建旅游景区与景区内农家乐的共生关系、建设全域旅游景区、运营流程优化和再造、多元增值拉平淡旺季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面向对象的景区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山  毛可晶  王铮 《人文地理》2004,19(4):8-13
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中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引入旅游区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中。本文以景区为对象,在总体规划层次对其进行探讨。基于面向对象理念,文章识别出了景区的基本对象(类)有:景区、景段、景点,葩嵌景点、光环景点、廓道、背景、旅游服务设施,引景空间、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核心区、缓冲区、活动区,解说系统;同时定义了这些对象(类)的属性和功能,认为用它们可以对景区系统进行较为全面、准确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文章确定了景区对象之间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对景区对象体系形成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提出了面向对象景区总体规划的5个原则:文脉一致原则、继承性原则、封装性原则、粒度控制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并构建了面向对象景区总体规划的一般框架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泰安市主城区为研究案例地,选取该区域内的旅行社和星级酒店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形的网格维数和空间句法方法,对传统旅游服务业的布局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旅行社对城市整体及局部交通环境要求都较高,多集中分布于车站-景点及景点-景点的连线上;星级酒店分布则相对分散,在不同级别的整体交通集成度空间上分布差异不大(除交通极为不便的整体集成度最低区域外),而对局部交通环境要求较高,多分布于局部交通集成核心。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这两种旅游服务业在泰安市主城区的布局分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姚占雷  许鑫  李丽梅  杨勇 《旅游科学》2011,25(2):39-46,72
本文以游客发表在网络中的游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游记中呈现的景点共现次数和烈度指标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华东地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内热门景点的分布状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描绘了这些景区之间的共现关系,并依据各景区距共现核心位置的远近及其所辖景点的冷热均衡状况这两项指标将景区划分为4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景区的特点,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淑芳 《人文地理》2010,25(3):139-143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然而在风景名胜区迅猛发展的同时,景区与原居民和谐问题日趋突出,对风景名胜区的社会稳定、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造成了威胁,严重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原居民现状,解析了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之间存在的共生型、共存型和冲突型关系,目前以冲突型关系为主。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的三种模式--外迁型、内聚型、控制型。结合我国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快速城市化的趋势,指出外迁式和控制式相结合的和谐发展模式目前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是衡量旅游用地效益的关键指标.为掌握中国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经济状况、类型和空间差异特征,本文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地经济密度指数、变差异系数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中国2003年~ 2009年26个省(市、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及其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陵寝类、壁面石窟类、历史圣地类等三类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相对较大;(2)分省层面来看,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明显,区域时间差异变化上大致呈现“整体上升型”、“有升有降型”和“整体下降型”三种类型;区域差异动态特征显示,26个省(市、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世界遗产具有很高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由于自然力对世界遗产的长期破坏和20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一项旨在保护全人类共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世界遗产公约》应运而生。世纪之交,中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正面临着无节制的旅游开发行为的巨大威胁。本文以泰山索道工程为例,提出运用最低安全标准(SMS)界定遗产地保护与利用两者之间的度。文章指出,遗产价值的挖掘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深入下去,功能分区是处理当前遗产地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可行手段。  相似文献   

17.
贾铁飞  刘蓉 《人文地理》2015,30(5):140-146
在现场访谈获取访沪游客在沪旅游行为资料数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访沪经历类型游客到访景区(点)的空间与时间数据统计,运用核密度估算方法,得出到访上海国内游客的空间行为特征:①首次访沪、第二次访沪和多次访沪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集聚呈现"中心城区单核型-中心城区单核外溢型-城、郊并举多核型"变化模式;②首次访沪游客在沪旅游时间较长,日均到访的景区(点)数较多,而第二次、多次重游上海的游客在沪旅游时间相对缩短、日均到访景区(点)个数相对缩减,具有只针对单一景区(点)出游的倾向;③游客单次在沪旅游时间和到访景区(点)个数的缩减和单一景区(点)的出游趋向,意味着多次访沪游客已具备以上海为目的地的潜在度假旅游动机。据此,讨论了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中重点拓展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城、郊并举"多核心"旅游空间行为集聚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导引"设计探讨--以都江堰为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王昕 《人文地理》2002,17(3):44-46
本提出了景区旅游活动“导引”概念,并对旅游活动“导引”特征、设计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景区旅游活动“导引”应该包括解说系统、路径系统、标识系统和服务系统。章最后对都江堰的景区特征和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提出了都江堰旅游景区旅游“导引”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游憩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敏  陈田  刘爱利 《人文地理》2008,23(1):13-19
近50年来,旅游地游憩价值评估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为相关自然保护区、景区的管理与决策起到重大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游憩价值评估的探索。综合分析国外的相关资料,旅游地游憩价值评估主要集中于旅游地环境资源总经济价值评估、生态旅游发展与政策评估、游憩项目评估和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使用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估值法等方面。我国的游憩价值评估主要集中在森林游憩价值领域,方法应用和研究规范上与国外尚有差距。此外,针对我国部分研究将出现将游憩价值评估与经营资产价值评估糅合,认为游憩价值评估与经营资产价值评估是两条独立的主线,不应互相混淆。  相似文献   

20.
A survey of the visual effects of wind farms was undertaken in South Australia, with the aim of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wind farms on the perceived scenic quality of landscapes. In the study a total of 311 participants assessed the scenic quality of a photographed landscape in 68 coastal and inland locations where wind farms could be located, both without wind farms and with wind farms digitally added to the scene. A key finding of the study was that wind farms generally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landscapes of higher scenic quality but a positive effect on landscapes of lower scenic quality. The negative visual effects of a wind farm did not reduce appreciably with distance. White, blue or grey coloured turbines were preferred over tan or rainbow hues, but this finding was based on a small number of scenes.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included using static views of wind farms and having an insufficient number of scene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urbines on scenic quality ratings.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wind farms should avoid areas of higher perceived scenic quality, particularly on the coast, and be located in areas of lower scenic quality. The study adds to the growing body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community attitudes to wind farms, and contributes useful knowledge for future planning of wind farms in Australia. These research results should assist communitie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he wind energy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ind farms by taking community perceptions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