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不久北京沦陷。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挑起战火,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在侵占了北平和天津以后,8月13日,又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英勇奋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1月上旬,日军先后在杭州湾和常熟以东的白茆江登陆。11月12日,中国军不得不全面西撤。日军疯狂追击。22日,其先头部队就突入无锡,25日晨,完全占领了这个城市,继续向常州武进地区进逼,并猛烈轰炸江阴要塞。27日,戚墅堰陷落。29日,江阴、常州、宜兴宣告失守。 在日本,记述日军攻占常州武进地区的资料不多,但从现在已发现的资料,就可以看出日军在常武地区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暴行。 随着日军逼近常武地区,中国军开始从常州向金坛和溧阳撤退,但仍留下一部分抵抗日军。据1937年11月29日日本同盟通讯社报道:“蜂拥突  相似文献   

3.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一、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日双方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大会战。  相似文献   

4.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主和 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在7月8日的战斗中,二十九军官兵击退了气焰嚣张的日军,日军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还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暂时停止了进攻。  相似文献   

5.
<正>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日本的战略意图是先占华北,再与国民政府军队主力作战,防止蒋政权西迁,迫其投  相似文献   

6.
吴进 《安徽钱币》2003,(4):32-36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1938年5月日军集结大军围攻徐州,18日萧县失陷,19日国民党军队弃守徐州,向豫南,皖西地区转移。徐州地区沦陷后,各种武装趁机蜂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7日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9日和25日两天,日军飞机出动30余架,轰炸大同,投弹300余枚,炸死炸伤百姓120多人.从此,日机轰炸大同不断,直至大同沦陷.  相似文献   

8.
论卢沟桥事变期间的中日"现地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华北驻屯军挑起卢沟桥事变,掀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但是,与九一八事变不同,日军的这次侵略行径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反击.  相似文献   

9.
国耻民仇怎能忘,耄耋暮年记犹新!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公然炮轰我卢沟桥,点燃侵华战火。日军的铁蹄,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从河北省踏入雁门关天险,于同年11月8日攻入太原。次年2月侵人临汾。日军势如洪水猛兽,长驱直人,沿着同蒲路南下。相继侵陷侯马、曲沃、闻喜、运城。  相似文献   

10.
王贞勤 《文史精华》2012,(10):16-2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一声炮响,日本侵略军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以战养战",他们大肆掠夺中国宝贵的黄金等战略物质和资源,位于山东胶东半岛的招远是中国著名的"金都",自然成为日方的觊觎之地。日军占领招远后大肆掠夺该地的黄金,而胶东中共党组织及八路军则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相似文献   

11.
1989年4月,日本法律文化社出版了由江口圭一、芝原拓自编的原侵华日兵小原孝太郎的《从军日记》。小原孝太郎本为日本千叶县佐原市的小学教员,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小原于9月1日应征入伍(时年27岁),为第16师团后勤兵。该师团属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军之主力。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并攻占上海后,第16师团由华北调往上海,配属日本华中派遣军,为进攻南京之日军主力。小原所在的后勤部队于11月20日由海上运至长江口南通市江面。29日该部队在上海登陆,旋即随师团主力前进,于12月19日侵入南京市区。从1937年9月1日起,至1939年8月7日退伍时止,小原逐日记载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及所见所闻。本文仅摘要译出其中1937年12月4日至24日间的日记。小原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思想的毒害,是一个法西斯军人。他在日记中炫耀、赞颂日军“胜利”的同时,也不得不记录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以及他所目睹的日军烧杀抢劫的滔天罪行,尤其是日军在占领南京后所进行的血腥大屠杀的一些场面。小原本人亦曾亲手砍杀了被俘的中国官兵。由于小原仅仅是一个后勤兵,见闻有限,但就其所记,亦可知日军所犯罪行之一斑。日军在南京实施的大屠杀,早已成为历史事实,但在日本发表一个士兵的日记,为日军的暴行提供佐证,尚属首次。本日记的发表,不仅为史学界提供了真实的研究史料,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份生动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12.
正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的,正是日军驻北平丰台的"中国驻屯军"。"中国驻屯军",也称"支那驻屯军",其前身是"清国驻屯军",是日本入侵中国最早的一支军队,也是七七事变的始作俑者。前世今生:日军"中国驻屯军"的由来  相似文献   

13.
方继孝 《收藏家》2005,(1):53-56
王冷斋先生是“卢沟桥事变”中的新闻人物。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策划的武装挑衅事件。“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又一次到卢沟桥举行实弹演习。23时左右,日军特务机关松井诡称在演习中,失踪日军一名,坚持要进宛平县城武装搜索。王冷斋,时任河北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他据理拒绝。日军即向卢沟桥一侧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炮轰宛平城。驻守卢沟桥的29军冯治安部吉星文团扼守宛平阵地,奋起反抗。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驱逐日本侵略军。在全国人民抗战声浪的压力下,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宣布对日作战。全国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至当月月底,平津两市被日军占领。日本侵略者为了实现“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决定日军分兵三路:一路从平汉线南侵;一路由津浦铁路南犯;另一路则沿平绥线西出南口,向晋察绥奔袭,直接战略目标为山西。  相似文献   

15.
《文史天地》2014,(11):89-93
正1945年10月10日,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这次北平受降仪式是中国战区16个受降仪式中规模最盛大隆重的,远远超过9月9日在南京中国陆军总部礼堂举行的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其象征意义明显,从地点来说,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北平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到1945年10月10日在北平太和殿举行受降仪式,表明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16.
正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于1937年8月25  相似文献   

17.
伪河北省公署是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在河北境内扶植的“省级”傀儡政权。是日军在河北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政策的产物。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平津沦陷。到11月,河北全境沦陷,日军为达到侵吞中国的目的,在其铁蹄所到之处,搜罗中华民族的败类,成立傀儡政权,推行其“以华制华”的战略。1937年12月14日,日军在北平扶植成立了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下辖河北、河南、山东、山西4个省公署。1938年1月17日,在日本侵略军一手策划下,伪河北省公署在天津成立,下设冀东、天津、保定、冀南四道(含平、津),伪天津特别市市长高凌霨兼任伪河北省公署省长。1940年8月由4道划分为8道。1943年11月15日,伪河北省公署改称“河北省政府”。伪河北省公署,秉承日本侵略军的意志行事,是日军在河北(含平、津)实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的代理人。  相似文献   

18.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  相似文献   

19.
一、从延安到太原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了,接着,为时不久,日军正式占领了北平.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党中央公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8月20日,红军总指挥部宣布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相似文献   

20.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对华的全面侵略战争。11月8日,太原失守。次年3月,临汾、运城相继沦陷。11日(农历二月初十),日军牛岛师团一部配合蒙古李守信伪军共500余人,从运城沿北相镇一线北上,进至万泉皇甫村。驻村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骑兵500余人,稍作抵抗后,分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