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释“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卜辞可知,商王朝有一宗教职官──巫。《说文解字》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其说巫为女性、以舞降神,而《周礼·春官》所记则有男巫、女巫之职,是以知巫不必为女性。《周礼·春官·大祝》记:“大视掌六视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其他如小祝、司巫、男巫。女巫之职司亦无非鬼神山川宗庙之祭以及祈降时雨,拔除凶旱等等,不外乎沟通天地神人之事。甲骨卜辞所记巫之事迹大致与其相互映证。卜辞有巫进行祭祀活动以求福情及拔除灾害的记录。如《合集》36507片“……贞今田巫九余祖先……人方上下于叙示…  相似文献   

2.
《新唐书·艺文志》乙部13地理类、《宋史·艺文志三》地理类、《玉海》卷153朝贡、外夷来朝、唐渤海遣子入侍条均记张建章《渤海记》(原作《渤海国记》,此据《东都事略》卷18及《张建章墓志》改)3卷,然3卷卷目不详。《张建章墓志》谓张建章“又著《渤海记》,备尽岛夷风俗、宫殿、官品,当代传之”。这里,墓志言《渤海记》内容有三,分别为风俗、宫殿、官品。宋人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3分别有“国土风俗”、“建官制度”、“宫室制度”等小目,可见“风俗”、“宫殿”、“官品”也可能是卷目,即《渤海记》可能分为风俗、宫殿、官品3卷。《渤海记》风俗卷内容可考者颇多。《新唐书·渤海传》谓渤海“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馀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  相似文献   

3.
《建康实录》记刘宋史事全据裴子野《宋略》为蓝本之说,首倡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一八、张忱石《建康实录·点校说明》全盘接受,几乎成为不易的确论,迄今未见有专文予以质疑。《建康实录》引用《宋略》之处确实所在多有,此则蒙文通《宋略》存于《建康实录》考——附《〈宋略总论〉校记》一文论之甚详。其中可以确认者,有“裴子野曰”十六则分见卷一一、卷一二,又有佚文四条见卷一三小字夹注。此外,虽为该书所采录但未曾说明引自《宋略》者也为数不少,如卷一四末所录文字其实就是《宋略·总论》。但即便如此,“…  相似文献   

4.
一、乐山大佛名称的演变乐山大佛是今人对大佛的称呼,大佛最早的名称并不是这样。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最早的名称产生于大佛尚未完工的贞元十五年之前。清嘉庆《乐山县志·卷15·金石》载:“唐敕放生碑,县东凌云山足。碑久亡,明人重立石,亦多泐。记其存者云:凌云寺灵山大像前(缺)敕禁断采捕(缺)者贞元十五年九月(缺)曰。”明确记载当时大佛名称为“凌云寺灵山大像”。凌云寺创自开元年间(见王渔洋《蜀道驿程记》)。到贞元年间,大佛名称中有“凌云寺”当属正常。称灵山当是因凌云山此时名“灵山”。那么,凌云山为什么叫“灵山”呢?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因蜀王鳖灵。《太平寰宇记·卷86》载:“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舆地纪胜·卷185》载:“灵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氏鳖灵庙存焉。”均说明阆中县灵山是因鳖灵得名。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处于青衣江、岷江交汇处,此地恰好也与鳖灵有密切关系。《水经注·卷33·江  相似文献   

5.
《搜神记》原本三十卷,为东晋史学家干宝所撰。对此,《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皆有著录。唯《宋史·艺文志》载为十卷,且云“不知作者”,可见该书在宋代已经散佚。今本《搜神记》二十卷,为明人胡应麟据《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初学记》及《北堂书抄》诸书所辑。《四库提要》作者疑此书“即诸书所引,缀合残文,傅以他说”而成。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则称它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  相似文献   

6.
黄建军  于希贤 《文博》2002,(3):41-45
一、从中国古都规划的本土思想重新透视《周礼·考工记》  《周礼》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 ,其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其中《考工记》关于西周城邑制度的记载是可信的。西周开国之初 ,实行的是宗法分封政治制度 ,周王大肆分封诸候 ,每分一个侯国 ,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导致了大规模城邑营建活动 ,为此 ,周王朝制定了与宗法制、等级制相适应的一套城邑营建制度 ,它们见载于《周礼·考工记》、《逸周书·作雒》等古籍之中。《周礼·考工记》曰 :“匠人建国 ,水地以县(悬 ) ;置臬以县 ,目氐以景 (影 )。为规 ,识日出之景与日…  相似文献   

7.
南朝葬制考     
一、堪舆 “堪舆”最初之含义是“天地之道”。《文选·扬雄〈甘家赋〉》;“属堪舆以壁垒兮。”李善注引《淮南子》许慎注:”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汉书·扬雄传》颜帅古注引张晏曰:“堪舆,天地总名也。”后因以为天地的代称,再转指风水,即住宅基址或坟地的形势。亦指相宅、相墓之法。“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史记·日者列传》早见其名。《葬经》(旧本题晋郭璞撰):“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钱大昕在《恒言录》卷6中说:“古堪舆家即今选择家,近世乃以相宅图墓者当之。” 《吕氏春秋》中即有选择葬地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竹化石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四记延安发现竹化石:章子厚在丞相府,顾坐客曰:“延安帅章质夫,因板筑发地,得大竹根,半巳变石.西边自昔无竹,亦一异也.”客皆无语,先人(按指《闻见后录》作者邵博父邵伯温)独曰:“天地回南作北有几矣,公以今日之延安,为自天地以来西边乎?”子厚太息曰:“先生观物(按邵伯温有《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之学也.”盖子厚早出康节(按指邵温的谥号)门下云.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是否错误是一个争论来决,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牟安世先生在《太平天国》一书中提出了下述论点:1.他说太平天国內部对于应否建都天京的问题,当时曾经引起争论,名将罗大纲指出了建都天京的错误,他引《清史稿》列传262《洪秀全传》所记罗大纲“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至皖、豫一出。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  相似文献   

10.
河南为大古都之省,洛阳无疑为大古都之市。因为在中国七大古都中,无论是从建都的时间(一是早,二是长)看,还是从建都的朝代讲,洛阳都无可争议的列诸都之首。这是历史,在此姑且不论。值得一提的是,特别钟情洛阳这一古老而又年轻城市的大家竟是《中国七大古都》主编、《中国都城辞典》主编、电视系列片《中国七大古都》顾问、我国名学陈桥驿教授;而维系陈老先生与洛阳情结的,又是由《洛阳市志》、《河洛史志》来实现并巩固发展的。这实在是洛阳志人的一大幸事。陈老先生对《洛阳市志》第13卷中的一段记述称作“千古章”,并在其至少6篇作中提及与引用,对《河洛史志》的学术性、动态性、指导性、实践性“十分赞赏”,又使洛阳志人常常感到难受此荣。本再现了陈老与洛阳方志割不断的情结。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二《史部·传记类·存目四》中著录有当时浙江巡抚采进的《熙朝名臣实录》二十七卷,《提要》云: 明焦竑撰。此书《明史·艺文志》不著录,前有自序,谓:明代诸帝有实录,而 诸臣之事不详,因撰此书,自王候、将相及士、庶人、方外、缁黄、童仆、妾伎无不 备载,人各为传。盖宋人实录之体,凡诸臣之卒必附列本传,以记其始末,而明代实 录则废此例,故竑补之。  相似文献   

12.
《明史》卷117《朱权传》载: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3591页)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明·郑汝壁《皇明帝后纪略》、《明实录》和清·查继佐《罪惟录》诸书亦作太祖“第十七子”。但是,明·焦竑《献征录》卷1却作: 宁献王讳权,高皇帝十六子也。明·朱谋讳《藩献记》和《朱氏八支宗谱》亦为太祖“第十六子”。历来二说并用,莫辨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13.
王翰章 《文博》2005,(2):70-74
关于在西安有多少朝代建都的问题,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曾多次讨论过,直到现在还是不统一。西安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也是对外开放城市,连在这里有多少朝代建都,都定不下来,怎么说明它是文化古都呢?问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1993年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郗琳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说古道今》创刊号,题目是《竟究有多少王朝在西安建都》,他力主十四王朝,并提出几条衡量的标准。后来我和刘辉先生也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说古道今》2002年第四期,不谋  相似文献   

14.
骆伟 《广东史志》2000,(3):37-49
一、说明 《南越志》,南朝宋沈怀远撰,作者为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怀远初为始兴王璿征北长流参军,因坐事徒广州,后官武康令。《南越志》就是他在广州时所撰。《隋书·经籍志》记载为:《南越志》八卷,沈氏撰;《旧唐书·经籍志》:《南越志》五卷,沈怀远撰;《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为:《南越志》七卷,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阮元《东通志》:《南越志》五卷,宋沈怀远撰,佚。史称:“此五岭诸书之最在前者也。”“此志载三代至晋疆域事迹。”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岭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以及珍稀物产,尤以动、植物为最,可供学者研究岭南史地、民俗、生物等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4,(3)
我国谱牒之学源远流长,今传最古本似为《世本》。《汉书·艺文志》著录:“《世本》十五篇,古文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魏晋南北朝至唐是我国谱学最盛时期,家谱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起着维护士族门阀的重要作用。宋代以后,谱学由官而私,家谱成为封建家庭加强对  相似文献   

16.
<正> 邺城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芹六代国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在历史上均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邺城在我国重要古都中,具有着它自己的一些特点。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邺城建都次数多,但时间都不长。六代中在邺城建都时间最长的是北齐,共计二十八年。最短的是冉魏,不足三年。这六代在邺城建都,前后跨越约三百七十年,但实际建都时间,总计亦不过八十多年。 这里将这六代在邺城建都的经过,连同有关史实,以及曹操都邺原因,约略述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河南夏邑县何时改为今名,说法有二,一谓始改于金。成书于明景泰七年官修地方总志《寰宇通志》卷八三夏邑县条载: 在州东百二十里。战国时下邑地,汉置县曰下邑。……金始改夏邑县。元及国朝皆因之。稍后,《明一统志》卷二七、嘉靖二十七年《夏邑县志》卷一《沿革》、雍正八年《河南通志》卷三及《读史方舆纪要》卷五○等均从其说。《河南通志》还载:“金始改县曰夏邑,以华夏更名。”二谓明洪武初始改今名。《明史·地理志》记夏邑县:“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清代官修地方总志《大清一统志》、乾隆十八年《归德府志》均从其说。《归德府志》的纂修者在夏邑县条下加按语:“今考下邑,始见《史记·高祖本纪》。……至更为名夏邑,乃自洪武年始。”所谓金始改今名,元、明因之,其说虽见于官修方志,但经不起查核。其一,《金史·地理志》不载改夏邑县今名事。金代该县为归德府所辖,志中载县名为下邑。其二,元代该县仍名下邑。见《元史·地理志》归德府条。元归德府教谕李希(?)  相似文献   

18.
<正> 《宋史·艺文志》著录“《两京道里记》三卷,不知作者”。今顾吉辰先生《宋史比事质疑》一书考证说:“《崇文总目》卷二云:‘《两京道里记》三卷。’注云:‘绎按唐志,韦述撰。’据此,当韦述撰《两京道里记》。宋志不著撰人,恐欠妥。”上文的“绎”是指清嘉庆时辑注《  相似文献   

19.
《契丹国志》三、四两卷记晋出帝北迁,乃联缀《通鉴》及《欧史·晋家人传》之《高后李氏传》而成。今改题《晋出帝北迁记》而注释其事迹,以为《五代宋金人游记十一种疏证稿》之首篇。辽降出帝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负义侯,  相似文献   

20.
虞城五岳庙,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东南12公里,307国道东侧的阳城乡虞城村。创建年代不详,庙址坐北面南,南北76.04米,东西92.74米,占地面积7052平方米。五岳庙原建格局已毁,庙内现存有五岳殿及戏台、西厢房和东、西耳房。1993年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由虞城村委占用,作为库区。五岳庙因梁架之上遗有清代题记,故一直被认为是清代遗构。关于五岳庙的创建及历史沿革,碑碣无载。仅《汾阳县金石类编·石类·卷六》中记有“五岳四渎庙内束砌子殿一所,……泰和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建。”庙内现存五岳殿及戏台、西厢房,东、西耳房。根据记载及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