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八十年代以来山东商代考古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以来,山东调查发掘了大量商代遗址,对商代考古、历史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9日,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卫辉市安都乡杨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较为丰富的商代遗迹、遗物,为研究新乡地区商代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黄组卜辞中的重要方国“尸(夷)方”,学者或释为“人方”,意见长期不能统一。小屯南地H31、H57出土的无名组卜辞也有“尸(夷)方”,都邑地名和黄组卜辞相同,而字明显是“夷”,证明该方国应为“夷方”。无名组卜辞征夷方地名有,与黄组征人方地名有齐、淮(潍)配合,又证明夷方都邑位于淄、潍之间。  相似文献   

4.
虎丘岗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罗王镇王陈寨村,发现有较为丰富的商代文化遗存。除了存在明确的文化层堆积外,还清理出诸多灰坑,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等遗物。虎丘岗遗址商文化遗存延续时间较长,其中二里岗时期文化因素较为单纯,年代为二里岗文化下层二期偏晚阶段到上层二期;殷墟文化时期遗存属于“安邱堌堆类型”,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二至四期。其为豫东地区分布最偏西北的商代遗址,为研究该区域夏商时期的文化面貌、商族起源与商文化东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佟佩华 《华夏考古》2000,(3):41-47,87
山东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始于1930年举世闻名的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至80年代末期止,经过近60年的艰难探索,几经高潮,逐步建立了距今7300年至2200年左右,前后承袭、持续不断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齐鲁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表明……  相似文献   

6.
近年,因郑州二里岗牛肋骨刻辞的"土"字之上补释出一个"乇"字并连读为"乇土"(即亳社),从而牵涉到商史研究中有关"商汤都亳"的重要议题。通过二里岗牛肋骨刻辞几种早期资料的比对核校,过去的几度释文确实漏释了其间的"乇"字。此字的补释,对相关史实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关于《山东考古录》和《日知录》的关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续山东考古录》刘椿序皆认为二者了无相关之处。但通过对《山东考古录》和《日知录》材料的综合分析 ,可以认定《日知录》吸收了《山东考古录》中的许多材料 ,《山东考古录》中的若干内容可视为《日知录》初稿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山东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信息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鲁中南山前平原西部9处史前文化遗址动植物遗存的综合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史前环境信息。作者还根据史前遗址的分布复原了史前海岸线与鲁西地貌;介绍了对胶东半岛贝丘软体动物的研究状况;并对上述史前环境信息与文化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小清河下游是山东北部沿海盐业考古的重点区域。2010年2~4月,山东大学盐业考古队在该区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全覆盖式盐业遗址调查,调查面积约200平方千米,涵盖广饶县丁庄镇、寿光市羊口镇及东营市广北农场。共新发现和复查单个遗址点340余个,采集各类遗物标本1600余件,可分为龙山、晚商至西周、东周、汉代以后共四个大的阶段。本文介绍了此次调查的主要收获。  相似文献   

11.
周人名商为殷,或者以为出于敌忾,或者说有尊敬之意,还有说殷是夷字的繁体、省借,称商为衣(殷)是指商人为夷人。理由皆不具足,而且方法上存在严重缺陷。实则商名本身即天命神佑之意,代表上天以临下土。周人代商,天命归于周,商当然不宜再为其称名。周人于是以其兴起之主汤之旧邦郸(衣、殷、卫),也是殷人的聚居之地,名其族邦。这既符合周人心理,也是商现在为“小腆”的现实相一致。殷是地理与民族概念、旧称,而商则是殷人曾经代表天命的徽号。  相似文献   

12.
陈雪香 《华夏考古》2007,(1):102-113
本文考察了山东地区商文化的聚落形态演变过程及其历史背景。商文化聚落形态在山东地区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早商时期仅济南大辛庄一处遗址;中商时期遗址数量增加并在泰沂山脉两侧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聚落群;晚商早期遗址数量保持稳定但等级较高的遗址处于衰落状态;晚商晚期不但遗址总数而且等级较高的遗址数量都明显增加,还出现了像苏埠屯这样的高规格墓地。这一聚落形态的演变反映了商文化在山东地区东扩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相似文献   

13.
济南刘家庄商代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南刘家庄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时间为段墟化二期至四期,对于了解商王朝晚期的东进提供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早在传说的黄帝与夏禹时期,鼎就被作为重器而地位最尊,具有国祚、国运的象征。郑州商代大方鼎、殷墟商代司母戊大鼎,是这种重器的代表作。郑州方鼎大小两种,小者高81cm,重52kg.大者高87cm,重75kg。司母戊鼎高133cm,重875kg。郑州大圆鼎高77.3cm,重33kg。殷商晚期的铸造技术已发展到很高水平,铸造司母戊鼎这样的重器,是没有太大难题的。然而在郑州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虽比安阳殷墟仅早百多年左右,铜鼎的形制和缺陷,所呈现的技术确实显得原始得多。就同是郑州商代二里岗上层的食品厂同一个窖藏之内两方鼎,在考察铸造技术时发现…  相似文献   

15.
商王朝东征与商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昭峰 《考古》2012,(2):61-75,109
商王朝东征始自中商仲丁时期,此后直至商末,商王朝持续对东方夷族用兵。商王朝东征对商代的历史和商夷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推动夷族商化,二是商夷之间长期对峙,并导致夷族内部的分化。中商时期商王朝东征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并掠夺资源,晚商时期几次大规模的东征是征伐不服于商王朝的以人方为代表的东夷族。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商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光华 《中原文物》2012,(2):35-41,47
目前学者一般将中商文化分为三期,但其中尚有一定的年代缺环。据郑州、河北、安阳三地的中商期典型遗址,我们研究提出了新的四期分法,同时对中商分期与都邑、王年的对应关系开展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济南大辛庄遗址是一座自商代前期后段至商代后期的大型文化遗址。该遗址包含典型的商文化和传统的岳石文化两种因素。自商代早期后段商夷联盟解体后,大辛庄一带始终是商族和东夷族政治、军事活动频繁,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深刻的重要地带。大辛庄一带极有可能为商朝经略东方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  相似文献   

18.
安阳殷墟刘家庄M1046出土的玉璋墨书字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通过对其字的识读,可知这类玉璋即是见于金和《周礼》的裸玉。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墨书字所祭对象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习见于甲金的“长子”,实指首子或元子,而且说明已有嫡庶之别。结合其他称谓,也说明至迟在商末,其亲族制度已相当规范和复杂,后世的宗法制度于此时已具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