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世妹 《神州》2013,(4):187-187
在现代艺术中,人们对符号的使用已变得相当普遍,从线条、形状、色彩到人物的刺画、其符号的表现性的成分愈来愈多。同样,在动画影片中。对符号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了,尤其是动画中的绘画越来越倾向于符号化,这些符号或是抽象的,或是具体的、微观的,总之都是以某种特定的角度来审视物质的本质规律,动画家的专注点也越来越细微。  相似文献   

2.
仪式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它具有象征特性、符号特性和场域特性,作为人类一套独特的话语,仪式是人类解决现实矛盾的一种超现实手段,仪式的这些特性与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小河人对死者的处理方式、墓地随葬品以及墓地地表一系列遗迹等象征物,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未知世界之间的特殊处理。本文用象征人类学,通过对小河墓地某些特殊符号的识别与解读,来分析这些符号的象征形态和功能,侧面展示小河人的信仰世界,对了解史前人类的象征符号体系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郜冬萍 《中国土族》2005,23(3):46-47
月亮神话是世界性的古老神话,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它之所以在中国广泛流传、普遍传承,在于它被人们不断加工、补充,并融入新的社会意义,从而具有了中国人情感与信仰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人的精神传承中也显得更加强烈而持久。月亮神话与中秋节俗的融合及其文化内核月亮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物象,是如何进入人类的视野,成为一种文化内涵丰富的象征符号的呢?这要追踪到原始人类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这也是月亮神话独特的文化内核所在。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当时处于感性的、直观的、想象的“观物取象”、借物表达”的阶段,即他们…  相似文献   

5.
王英杰 《神州》2012,(28):18+20-18,20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新历史小说阵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位作家,他也是新历史小说流派的发起者和代表人。莫言采用了具有他独特的民间话语方式来讲述历史想象历史。莫言采用了来自于民间的传奇体式和色彩斑斓的先锋叙事手法,以独特的民间的语言资源来揭示人民的生存状况和塑造人物形象。莫言从民间立场出发,因而他的想象的历史是具有鲜明的民间传奇色彩的历史,他的小说选择了传奇体式的叙事,是与这一民间资源和他的高密故乡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也因此他的小说烙有鲜明的民间传奇色彩。本文从小说内容上的传奇化和小说叙事形式的传奇化来探讨莫言小说的民间传奇化。  相似文献   

6.
黄飞飞 《丝绸之路》2010,(14):57-58
索绪尔是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符号学理论对符号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就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就近年来对语言符号任意性争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符号的任意性讨论必须限定在语言符号的产生层面,脱离这一条件来谈符号的任意性就违背了索绪尔最初的论断。另外,还就索绪尔符号学和同时代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1984年洛杉矶的那个夏天,许海峰射完最后一发子弹,那个瞬间他还来不及多想,就成了中国首位奥运金牌得主。从此,来自安徽和县的许海峰成了中国奥运史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这是他一生的荣誉,同时不经意间也屏蔽了他其他的身份。事实上,许海峰一直在前行路上:从安徽省和县新桥区供销社营业员,到赢得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的选手,到国家射击队教练直至总教练,再到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还原这种种角色才能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海峰。  相似文献   

8.
张业 《安徽钱币》2006,(3):22-23
古代,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朦胧、惶惑的时期,不但“畏天命”、“敬鬼神”,甚至对一些常见的事物也十分迷信,认为它们是一种神异的力量,或是给人类带来吉祥幸福,或是致人以灾祸凶险,由此而产生特殊的敬重和尊崇,这就是远古以来的“灵物崇拜”意识。中国的古钱币,作为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也同样留有这种印迹。  相似文献   

9.
徐政芸 《收藏家》2005,(12):25-30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经常与牛打交道,并留下了种种痕迹,如原始岩画和文字符号等。人类的艺术作品中,动物题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诸多的动物形象中,牛的形象又格外引人注目。与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现的岩画一样,牛也成了中国岩画着重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云南沧源岩画绘有围猎野牛、射杀野牛的画面。这充分说明,牛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人类的伙伴,人类认识牛、猎取牛、食用牛、驯服牛,在牛身上寄托一定的精神信仰。人们把牛当作了神,牛也就有了神灵,于是也就有了神力,传说大禹治水是借助神牛的力量,李冰也曾以牛为化身征服了江神,所以后人以铜…  相似文献   

10.
廖伟棠 《旅游》2003,(10):36-45
台湾,我们知道多少呢?政治的台湾,作为旅游胜地的台湾,历史上的宝岛……这种种概念上的台湾,总是那么平面和符号。一位香港诗人选择了乘火车游历台湾全岛,得以遇见当地浮世人生的种种面貌,为我们呈现了最原生态的台湾本土生活。  相似文献   

11.
李坤嶽  高丹丹 《神州》2012,(31):155-155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思想,也是他符号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创建结构主义的理论支柱,更是对他思想全面把握的的关键。本文从语言符号以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两个方面简要评介了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鱼皮服饰是赫哲族鱼皮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赫哲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复合载体,蕴含了赫哲族历史与艺术的双重魅力。作为赫哲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无论是从选材、制作工艺、还是附着在服装上的装饰图案,都展现了人类将自然界的资源运用到极致,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奇迹和独特的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13.
春节:中华民族的时间元点与空间元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宪 《民俗研究》2010,(2):141-150
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轨范着民族的生活节律,隐含着集体的世界观与生活哲学。春节是中华民族的时空坐标,除夕是中国文化在自然时间上标记的元点,家庭是中国人空间认知的元点。时间元点回归空间元点,是人类复归生命起点的一种本能。中国民众通过民俗活动和空间改变来对时间元点神圣化,表达了自己的文化诉求,体现了独特的世界观与审美观。今天,春节作为中国文化创造性重构的时间元点,应特别关注其神圣化的符号形式和精神复归的情感价值。  相似文献   

14.
符号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核心问题。正是符号功能建立起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也正是因符号现象构成了人类文化世界。本文通过对传统舞蹈"拧"、"倾"、"曲"、"圆"等形态符号的研究,与太极所揭示的人文价值相对应,提出了中国传统雕塑中最为本质的造型原理和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作为自然景观兼人文景观的瀵的空间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 对乾隆《阳县志》中《阳县境图》上的“瀵”符号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作了解读, 指出“瀵”的符号形象独特而醒目, 充分地体现了“瀵”这一景观的空间特征和地域影响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符号学是当今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它是从现代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学与逻辑学中孕育产生的一门研究符号一般理论的崭新学科,它主要探讨的是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结构与意义生成以及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学的原理应用到各具体领域,就产生了部门符号学.文化符号学就是在这种运用中诞生的.从文化符号学思潮产生、演变的历程及其流派与代表人物来看,德国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在本世纪20—30年代最早提出了文化符号论,他以“人是符号的动物”之立论为基础,对人类所有的精神文化现象作了全面的符号形式研究,为文化符号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0—4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L.A.怀特在卡西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符号”看作是文化学的基本“范式”,认为文化是一种模式化了的符号交互作用系统,其本质、意义生成及进化规律须从人类特有的符号编码活动方面来加以说明,文化学就是对这个自给自足的符号系统的科学研究.怀特的文化研究开  相似文献   

17.
王延模 《丝绸之路》2011,(24):75-76
语言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才出现的,人们用文字记录语言,把实践当中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文化系统地记录下来,传达给不同地方和不同时代的人。语言离不开思维,是思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当然,文字的创造也就毫无疑问地打上了思维的烙印,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过程和思维水平。中华民族先民创造的汉字符号历史悠久、形体独特、内涵丰富,每一个汉字形体在方寸之间贮存着可以说解的意义信息,一点一画都闪耀着先民的独特思维和创造性智慧。本文仅以"鸟"、"乌"为例,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造字智慧。  相似文献   

18.
徐中抱已经习惯从3个地方观察路人:眼睛、衣服、鞋。如果对方眼神飘忽,说明心怀不轨。身着雨衣或是宽松的外套,可作为扒窃的掩护。脚踩运动鞋而非皮鞋,偷完可迅速逃跑。三点齐备,这个人他会格外留意。如果这个人还拿着一个公文包或是提着塑料袋。那一定是扒手没跑了。作为一个有着8年实战经验的反扒便衣,这是他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9.
黄小峰 《中华遗产》2011,(9):150-153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背花篓……”这是流传甚广、有关月亮的儿歌。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自古以来月亮就是寄托人们无尽想象的对象。有关月亮的传说和典故数不胜数。对月亮的种种传说和想象大都是由其独特的视觉特征所引起的,它的阴晴圆缺、风雨明晦,惹来人们无尽的诗情。  相似文献   

20.
《清史研究》2021,123(1):80-97
和朱熹思想体系中对于"气质"的负面认知不同,清初北方思想家颜元坚持气质本善的观点。而这和他自身的身体观有关。身体被他视作一个儒者"作圣"的基础和工具,为此,他对于身体做出了种种积极正面的界定与评估。这既出自他身为一个医生的认知惯习,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经历的各种身体不适的逆向反应。身体经验为他理解"气质"范畴提供了一个认知"原型",并以此来审视和构思有关"气质"的概念与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