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6月13日晚,毛泽东同志找我和胡乔木到他的住所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谈话。毛主席一开始就告诉我,中央已经决定调我去人民日报社,同时还兼新华社的工作。谈到如何办报纸时,毛主席讲了一段很长的话。他从领导的任务一是决策、一是用人讲起,评说汉代几个皇帝的优劣。他称赞刘邦会用人。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相似文献   

2.
“不惑之年”的毛泽东,几次失权下台。几经沉浮,多次抗争,才逐步从孤立的少数变为多数。当年这一段艰难曲折的路,他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1923年6月,广州。正是骄阳似火时。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政治报告。他说自己在一年来的工作中犯了不少错误,各地的同志工作也没有做好。他的语气很沉重。后来他说:“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陈独秀表扬了湖南,毛泽东是湖南区委书记,实际上是表扬了毛泽东。 毛泽东和陈独秀相识于1919年,那时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已名扬四海,毛泽东仅是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洪琼 《文史春秋》2006,(1):31-36
2000多年前,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或许是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缘故,毛泽东的一生遭受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磨砺。他脚下光辉而伟大的路,是在艰难的沙石铺垫中延伸的。青年毛泽东与北京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关系。北京既成就了毛泽东,也给毛泽东带来了说不尽的郁闷,留下了深深的缺憾,并进而影响到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同盟会元老,为了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而南京中山陵剖腹自杀(未遂)的续范亭,同毛泽东有过一段非常亲密的交往…… 1944年4月30日,毛泽东和续范亭,刚刚过了50周岁、续范亭在毛泽东那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天毛泽东请在延安治病的续范亭和几位同志小宴。见面后,毛泽东亲切问讯他的病情,给他讲了一些有效的疗养方法。饭后,毛泽东又请大家坐在丁香树旁谈心。谈话中续范亭询问毛泽东年岁究竟几何?毛泽东说:光绪十九年癸已生人。又问何日?毛泽东说:“农历11月19比得知公历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诞辰,去年正是50整寿。自感“三十年奔走无成,见到…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17,(9)
正毛泽东同王任重谈话中讲到春秋时期秦穆公在用大将孟明伐郑失败后,主动承担责任,继续重用孟明,后来在对晋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故事。他说决策错了,领导人要承担责任,不能片面地责备下面。领导者替被领导者承担责任,这是取得下级信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他还说我们有的同志思想方法比较固执,辛辛苦苦的事务主义,不大用脑子想大问题。有的部门、有的部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魅力学领导理论分析毛泽东的同志的领导艺术,分别谈了他个人的内在修养魅力、愿景规划和预见性、因势决策和危机处理的智慧、对环境的敏感性和知人善任的领导方法。从毛泽东的谋略中挖掘出时代需要的公共管理领导方法,学习他的领导艺术,更好的提高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7.
按照历史决议的精神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了陈奎元同志的讲话,很受启发.我认为刚才陈奎元同志关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实事求是的,是完全正确的.当年邓小平同志力排众议,坚持要作我们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决策.事实证明,小平同志确实看得远,看得准,有历史眼光和战略眼光.这个历史决议已经发表20多年了,它对于保障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平同志在决议起草一开始就提出三项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这个决议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要对建国后30年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公正的评价;要统一全党的认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还说过,如果决议不阐述或者阐述不好毛泽东思想,这样的决议不如不做.  相似文献   

8.
[作者附记:我这篇文章送何方老征求意见,请他指导,他给我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告我许多实际情况,弥补了我知识的缺欠,我对这位九十高龄的老人无限感激,兹将他的信一并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又说:"一九三五年一月,在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在贵州省遵义城召开的扩大的中  相似文献   

9.
一本论述毛泽东的信史──读《胡乔木回忆毛泽东》胡绳一年前,在纪念胡乔木同志逝世一周年的座谈会上。我曾说过,乔木同志回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本很有价值的书,不久将会出版。现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已摆在我们面前。这是我们大家和广大读者久已期...  相似文献   

10.
<正>1949年8月,毛泽东给时任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兼警卫处处长的汪东兴下达了准备出访苏联的指示,毛泽东对他说:"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情况复杂,这次出访苏联一定要保密,不要宣传。沿途的警卫工作你去找聂荣臻、滕代远、李克农、罗瑞卿等同志商量着办。"  相似文献   

11.
粟裕大将曾动情地说:“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的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些道理,使我终生受益。”的确,毛泽东同志博学多才,在他麾下,将星云集。那些日后成为开国元勋的将帅们,无不是在跟随毛泽东参加战争的实践中,或是在聆听毛泽东的教诲中,或是在研读毛泽东的电报指示中,悟出了带兵打仗、巧用战术的真谛的。这里,我们将向读者介绍毛泽东同志为众将“传道”“解惑”讲战术的几件往事。一个例子,陈士榘心明眼亮1927年12…  相似文献   

12.
马涛 《湖南文史》2009,(8):53-53
毛泽东遗物中有两副麻将牌,一副为牛骨质地,另一副为塑料质地。 建国后,工作之余,毛泽东偶尔也打打麻将。一天,毛泽东和叶剑英等人打麻将。第一盘开始时,毛泽东幽默地说:“咱们今天‘搬砖头’喽!”大家以为他只是随口说句笑话罢了,谁知他又连说了几遍“搬砖头喽”。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原驰蜡象"一句,初稿曾是"原驰腊象",是诗人臧克家说,"腊"改成"蜡"虽只换个偏旁,却增添了诗意的形象性,且与上句中的"银蛇"形成对仗。毛泽东听了,说:"改得好!"毛泽东写东西,不仅请著名的文化人指正,也很虚心听取身边工作人员的意见。他与梅白同志互相修改诗作的故事就很有趣,梅白也曾为主席的诗改了半个字,毛风趣地称他足"半字之师"。  相似文献   

14.
马涛 《文史博览》2009,(8):53-53
毛泽东遗物中有两副麻将牌,一副为牛骨质地,另一副为塑料质地。 建国后,工作之余,毛泽东偶尔也打打麻将。一天,毛泽东和叶剑英等人打麻将。第一盘开始时,毛泽东幽默地说:“咱们今天‘搬砖头’喽!”大家以为他只是随口说句笑话罢了,谁知他又连说了几遍“搬砖头喽”。  相似文献   

15.
晚年的毛泽东有位鲜为人知的“管家”。毛泽东时而称他“同志”,时而称他“我那盏不灭的‘灯’”。他姓吴名连登,江苏盐城人氏,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管家”,陪伴着毛泽东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直到1976年9月将领袖的遗体护送到人民  相似文献   

16.
<正>1953年2月16日至1974年10月12日,毛泽东同志曾下榻东湖宾馆44次,每次少则十天半月,长则达半年之久。毛泽东同志爱称这里是"白云黄鹤的地方"。美丽的东湖之滨,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继北京中南海之外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共在这里接见64个国家94批客人,东湖宾馆因此享有"湖北中南海"之美誉。2003年10月,在中共湖北省委的高度重视下,毛泽东当年在东湖宾馆的主要办公、起居之所——梅岭1号经修复整理成"毛泽东同志故居",对外开放。2013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整体装修改造,分成了毛泽东原物和图片实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爱雪     
正毛泽东爱雪是有名的,简直达到了迷恋的程度。1918年底,毛泽东在天津大沽口第一次见到北国冰雪,让他赞叹不已。1944年冬天,在陕北的一个深夜,毛泽东已经睡下,警卫员进来报告说:"下雪了"。毛泽东一听兴奋地从炕上跳下来,披着一件大衣,就朝外面跑。他看到大雪纷飞,高兴地哈哈大笑,并连连说:"陕北老百姓好了,又有饭吃了!"  相似文献   

18.
一 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成立,毛泽东任命大弟毛泽民为第一任行长。行址选择在瑞金叶坪村的一幢小楼房里。国家银行成立之初只有5人,除行长毛泽民外,有从闽西工农银行调来的会计曹菊如以及记帐、出纳、杂务各1人。工作人员少,条件艰苦,自不用说,全部家当仅是缴获来又不多的银器、银元。毛泽民为此满面愁容。 毛泽东看出了大弟的心思,就笑着说:“润莲呀!你当我们苏区几百万大军的家,柴米油盐酱醋茶,枪炮弹药梭标叉,担子不轻哩!”毛泽民不高兴了:“大哥,就这点家当办银行,叫我怎么搞法?”毛泽东告诉他:创业艰难还要统一财政…  相似文献   

19.
武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第一座大型钢铁基地,是中国制造业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决策建立武钢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所起的巨大作用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0.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我国文明初创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他的功绩赢得了后世子孙的敬仰和缅怀。每逢清明,人们到黄帝陵前瞻仰凭吊,扫墓祭奠,世代相传,绵延至今。一九三七年清明节,各党各界集于桥山黄帝陵,举行民族扫墓典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派林伯渠同志,代表当时陕北苏区全体人民致祭黄帝陵,并宣读了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的祭黄帝文。祭文刊载于一九三七年四月六日《新中华报》。该报在报道中说:“苏维埃政府代表苏区全体公民为对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