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是冯玉祥当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他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趣闻轶事。痛斥汪精卫1938年12月18日,陪都重庆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汪精卫叛逃事件。这天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党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精心策划下携带妻子陈璧君以及同僚曾仲鸣、周佛海等潜离重庆,经昆明逃往越南河内。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卖国宣言“艳电”,积极响应日本首相近卫的声明,公开投入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次日(12月30日),汪精卫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四点希望”,公开劝国民党与日本侵略军谈判,共同反共。在谈话中,…  相似文献   

2.
随汪投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一面和蒋商谈和战问题;一面准备离开重庆投敌。陈公博当时任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 1938年11月初,陈公博正在成都四川省党部筹划训练国民党员的工作时,汪精卫来电要陈公博在参政会召开前,提早一两天到重庆。陈公博一到重庆,汪精卫便告诉他  相似文献   

3.
大汉奸汪精卫投靠日本人后,另起炉灶拼凑起一个汪记国民党。本文记述的就是此事的大体经过。由此人们可以看到汪清卫、周佛海之流在同日本人做着肮脏交易的同时,又是怎样各怀鬼胎争权夺利的。汪精卫偷偷脱离重庆由于汪精卫与蒋介石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趋向尖锐化,使汪感到在重庆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遂与私党陈公博、周佛海密谋策划,先后偷偷脱离重庆。他们先到昆明,再经河内、香港到上海,住进愚谷新村。经梅思平等与日本代表影佐桢昭、今井武夫多次密谋,于1938年12月30日签定了“中日调整新关系”的上海协议书,汪精卫接受了日方诱降的各项条件,而日  相似文献   

4.
胡兰成,浙江省嵊县人。早年在广西省与王公度等人在一起,后去香港,办过《自由评论》等杂志。1938年12月,汪精卫投日赴河内转上海,胡在此时投靠汪精卫。1945年日本投降,胡销声匿迹。汪精卫离重庆,班底不齐,搞舆论的人,更感不足。那时,重庆中央社与《中央日报》,迭次播发吴稚  相似文献   

5.
1938年11月,汪精卫的代表在日、汪“重光堂会谈”中曾经提出过“中国方面的行动计划”:逃出重庆后打算在云南、四川以及两广建立一个中日“和平”的新政府。由于计划涉及到这一历史时期云南、四川及两广等地的许多军政界人士而显得异常复杂,所以国内史学界对此并无专文论说。本文对此提出:造就这一“新政府”的条件仅仅只是汪精卫等人的“愿望”或者幻想,这一计划反映了汪精卫等人逃离重庆时的主观意向,是汪为了增加自身与日“和谈”价值的筹码。汪氏行动计划中所提及的西南军政界人士应是无辜的。1938年,汪精卫叛离重庆之前一个月,曾派出自…  相似文献   

6.
汪精卫到底为何从重庆出走叶岗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离重庆飞昆明,翌日由云南赴越南河内,跨出了他卖国求和的关键一步。对汪氏这一举动,时人和后人在几个重要问题上疑窦丛生,各执一词,对汪氏出走原因,看法上就有较大分歧。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一点辨析...  相似文献   

7.
也谈汪精卫为何从重庆出走——与叶岗同志商榷王士花看到叶岗同志所写《汪精卫到底为何从重庆出走》①一文题目时,我很欣喜,一下子产生了一读为快的愿望,因为我一直对汪伪问题很感兴趣。但细读全文,不觉怅然。我不仅没从文中找到新的资料,相反,却发现作者所论,有与...  相似文献   

8.
1937年日军攻占了上海、南京和苏浙皖三省后,扶植了梁鸿志、温宗尧等为首的大汉奸,组织了一个伪南京维新政府。这些傀儡政权的主持者,大都是原北京政府的失意政客官僚,号召力不强。于是日本侵略者看上了从重庆逃出、主张屈膝求和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兆铭),支持他组织一个伪国民政府,和重庆的国民政府唱对台戏。不过日本政府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尤其是它那些派遣军,华北的视伪临时政府为其禁脔,华中的则坚决支持伪维新政府,均不容汪精卫去染指。而那些已登场的傀儡也不肯放弃他们的既得利益,自然不愿双手拱让给这位后来者。所以汪精卫准备…  相似文献   

9.
正1938年12月,汪精卫等一行乘蒋介石赴陕西召开军事会议之机,自重庆出逃,经昆明飞往越南河内,叛国投日。在此过程中,汪精卫等人得到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充分支持和帮助。事后,龙云多方掩饰,企图遮盖相关史实。当时,蒋介石为团结龙云抗日,未予深究;史学界由于种种原因,也未深入探讨。此前,我曾著《汪精卫出  相似文献   

10.
汪精卫叛国投敌原因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8年,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国民党副总载、国民参政会主席、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逃离重庆,转道河内,后公开投降日本。这一事件引起的一联串后果,对抗战的前途,产生了重大影响。55年过去了,投敌的汪精卫集团被牢牢地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但就这一事件本身,引起的各种说法至今不休。《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上发表了刘华明先生《汪精卫叛国出逃探微》一文,读后颇有启发。本文提出与刘文所持不同的观点,从高宗武秘密访日、汪精卫出逃、河内刺汪、高陶拆伙等重要过程,重新分析,以证明汪精卫叛国投敌事件从一开始起,就是蒋介石精心策划、幕后操纵的一个让汪精卫“跳火坑”的骗局。  相似文献   

11.
正《云南王龙云险随汪精卫一同投日?》从重庆上清寺汪公馆会商的决定,到上海的"重光堂协定",汪精卫集团与日本的谈判字里行间都与龙云有关。1938年5月,汪集团"中国民党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在香港和日本特务西义显、松本重治等人谈判时,就提到当汪精卫向全国发出"和平通电",各方面"正在想停止战争"的杂牌军会予以响应,包括"从云南的龙  相似文献   

12.
抗战初期,国民党南京政府内部最高层出了一个重大间谍案——黄浚案。黄浚,字秋岳,福建人。民国初年留学日本期间,曾结识了一些主张侵华的分子。回国后在北京军阀政府中任职。北京政府垮台后,他又混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不久得到了院长汪精卫的信任,被汪精卫任命为行政院机要秘书。  相似文献   

13.
1940年初,日本内阁为了抵销重庆国民政府的影响,决心推出汪精卫,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汉奸政权。“建国”的人选、组织、机构都按照日本人的旨意策划好了,只等“黄道吉日”,粉墨登场。1月16日,汪精卫向蒋介石发出最后通电,威逼蒋介石赶快向日本人投降,否则汪记新“国民政府”一成立,蒋某人就没有位  相似文献   

14.
胡学亮 《纵横》2011,(4):44-46
大汉奸扑朔迷离的死因 汪精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前半生跟随孙中山革命,在国民党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虽与蒋介石明争暗斗,不甚得志,但仍稳居国民政府二号人物的高位.抗战爆发后不久,汪精卫感到抗战没有"前途",乃决定投靠日本军国主义,成立南京伪政权,可耻地做了汉奸.  相似文献   

15.
陶恒生  叶德英 《纵横》2010,(11):33-37
陶希圣,名汇曾,字希圣。1938年12月随汪精卫逃离重庆背叛蒋介石国民政府,曾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后与汪伪集团成员高宗武一起反正,披露汪日签订“密约”内容。陶恒生为陶希圣先生次子,9岁时跟随父亲与汪精卫一起逃到河内,亲历汪蒋决裂及“高陶事件”过程。  相似文献   

16.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一行从重庆出逃,途经昆明,于次日飞往越南河内,走上了叛国投敌的道路。汪精卫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出逃的路线,与当时主政云南的龙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汪逆属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昔日偏僻的大西南一夜间变成了国民政府的抗日大后方,地广物丰的云南一时间显得重要起来。云南也是大后方通向国外的主要门户,繁忙的昆明机场,连接着重庆、香港、河内和印度间的空中交通;蜿蜒起伏的滇缅公路,是接纳国外援华物资的运输大动脉。此时,蒋介石再也无法容忍龙云独占云南,试图将云南的金融、税收和对外贸易逐步纳入中央…  相似文献   

17.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臭名 昭著的"艳电",从此,以汪精卫为首的 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进了日本帝国主义 的怀抱。当时,国民党政府当局害怕丑闻 外传,不准报界披露汪精卫已叛国的消 息。重庆各报虽略知内幕,但身处国府之 地,慑于当局之威,一时也不敢将其消息 见报。范长江旋即将有关材料转给著名 记者严怪愚。严怪愚未看完,就被汪精卫 等民族败类的可耻行径所激怒。他觉得 自己有责任揭露事件真相,以激起民众 的革命精神,就是被捕杀也在所不惜! 当晚,他就写成《汪精卫叛国投敌前后》 一稿,连夜电发湖南《力报》。主编陈楚 收电后翌晨即将其刊诸报端。  相似文献   

18.
汪精卫叛国出逃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三十年代末(1938年底)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一伙出逃重庆,走上了叛国投敌的道路.这在当时乃是轰动国内外的大事。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桩要案的来龙去脉始终扑朔迷离,令人疑窦丛生,当时即有人指为是蒋介石与汪精卫合演的一出“双簧”,更耸人听闻者,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蒋介石刻意为汪精卫布置好的一个陷阱。上述传言并非言者寥寥,而是有着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渠道,且言之凿凿,合乎情理,从而加  相似文献   

19.
陈公博是抗战爆发后随汪精卫投敌的大汉奸,曾任南京伪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是汪伪政权的第二号人物。1944年10月,汪精卫在日本暴卒之后,他接替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并兼任伪行政院长、伪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及政治部长、伪上海市长等职,成为伪政府的头号大汉奸...  相似文献   

20.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1.陶希圣在"和平运动"初期是一个不可或缺之人。由于陶希圣的存在,形成了这样两个链条:一条是周佛海等"低调"者通过陶希圣、胡适,将意见转达给蒋介石劝其和谈,陶、胡由陈布雷引见给蒋介石;另一条"低调俱乐部"通过陶希圣与汪精卫交换意见;2.陶希圣参与筹建艺文研究会,从事"和平"理论的宣传;3.追随"和平运动"领袖汪精卫离开重庆之后,陶希圣虽然认为"主和无罪",但反对另立政府,并不断规劝汪精卫,成为"和平运动"中的少数派而被孤立;4.从陶希圣萌发去意到逃离"和平运动","高陶事件"的意义。展现1937年7月到1940年1月初,作为"和平运动"理论的提出者和积极实践者之一的陶希圣参与与退出"和平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