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三八”画会成立于1985年,是湖北省比较年轻的专业学术团体。在画会成立20周年时,著名评论家汤麟先生在献诗中写道:“20年,湖北地区诞生了许多画会。有的已经完全隐退,有的只剩下依稀的记忆。你们却以坚韧不拔的信念,执着追求的意志,诠释着审美的密码,创造了‘花落花复生,来年花更红’的奇迹。”画会由最初的8人发展为现在的20多人,被誉为“雪融冰化的报春花,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0,(5)
正溥儒,字心畬,被誉为"20世纪文人画的最后一笔",其艺术作品历来被市场认可和追捧。他早年作为松风画会的创始人和重要成员之一,便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是最核心的京派画家之一。晚年渡海任教,门生遍布东南亚,又历来得到港台以及海外市场的追捧。谢稚柳曾经评价他,"是继王维、苏东坡、文徵明、郑板桥之后,唯一诗书画三绝者。"  相似文献   

3.
周石峰 1962年9月生,武汉市人。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武陵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副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专项津贴。  相似文献   

4.
感受荷兰     
崔薇 《旅游》1999,(12)
到荷兰不去看梵高的画会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不光是因为想去欣赏他的画,更想从画中读懂梵高,理解他的善、他的真、他的忧郁和他的疯狂。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7,(6)
<正>溥儒(1896~1963年),字心畬、仲衡,号松巢、羲皇上人、西山逸士、西山居士、旧王孙,斋号寒玉堂、省心斋。北京人,清道光帝之曾孙。幼年读书于京郊西山,由宫廷师傅教习,经史诗书画无所不精,5岁时奉诏谒见慈禧太后,作对联得慈禧夸奖"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1911年入北京贵胄法政大学,后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25年与族人溥伒、溥僴等创立松风画会。1928年应日本东京  相似文献   

6.
《河南文史资料》2014,(3):F0003-F0003
作品选自省政协《美丽中原·锦绣河南书画展作品集》。作者李明,1966年4月生于郑州,祖籍河南唐河。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河南美协山水画艺委会主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城市的武汉.曾是中南地区文化的集聚地。1920年,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创立;1949年,中原大学美术系建系;1950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美术科建立;1953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成立;1958年,中南美专迁广州,湖北艺术学院成立;1965年,湖北美术院建院。湖北80多年的美术教育体系拥有一大批美术人才,唐一禾、关山月、黎雄才、阳太阳、张肇铭、张振铎、王霞宙、杨立光、晴川画会。以及“85思潮”中涌现的众多油画家和国域家,他们为湖北武汉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收藏和陈列的窗口,这些标志着湖北武汉文化的绘画精品,要么流落他乡,要么廉价售出,散落于民间,未能得到保存和延续。  相似文献   

8.
爱新觉罗·溥佐,字庸斋,号松堪。1918年生于北京。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民委副主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溥佐先生是清皇族后裔,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共曾祖的堂兄弟,但他没有赶上那天潢贵胄的富贵荣华,而走上了艺术的道路。这是他的幸运。 他出生于一个书画世家.父载瀛,兄溥雪斋、溥毅斋、溥松窗都是卓有成就的书画家。他自幼酷爱书画,在父兄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又有机缘观赏、临摹皇宫内府收藏的名画,多所取资,也扩展了艺术视野,绘画有长足进步,青年时代便吐露芳华,为世人所瞩目,成为名闻遐迩的“松风画会”成员,他潜心砥砺,勤学不辍,数十年如一日,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追求,努力开拓新的艺术境界,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成为驰誉画坛、蜚声中外的大家。  相似文献   

9.
丁山 《收藏家》2004,(8):i006-i007
画,与其说是画出来的,不如说是感悟出来的,流淌出来的,自画家心底涓涓流肆出的感人乐章。不仅是美,还有姜婉,壮烈、苍凉,悠远或者汹涌喧器,气吞山河。所以,诗和画是相通的——诗中的画会在人眼前浮动,画中的诗也会在人心中徜徉、流连与激荡。  相似文献   

10.
<正>艺术投资精英会,简称"艺会"。"艺会"是由"广东艺时代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起的艺术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广东艺时代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艺术产业的运营服务商,旗下拥有艺术展会、艺术会所和艺术基金等几大板块业务。"艺会"旨在团结部分潜力艺术家及社会精英人士,依托和利用艺时代公司及展会强大的平台资源,通过参与营销培训、艺术活动、艺术经营、艺术投资、政商对话、交友娱乐、分享学习、打造商圈和资源整合等方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获取更多的资源与资讯进而拓宽事业  相似文献   

11.
要从艺术家蜕变到艺术教育家,并非易事。这两者不仅存在"艺术"与"教育"的差异,更是艺术家的教育理想和现实艺术教育制度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继赵孟瞓之后艺术贡献卓越的一座"高峰",《画禅室随笔》是汇辑他有关书学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对其中书法艺术观的探索,揭示了董其昌由"合离"至"我神"的艺术学习观,以"修悟"觅"禅悦"的艺术生存观,会"众家"求"变古"的艺术创新观。这些对今人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包铭新  李甍 《民国档案》2006,(2):133-136
中国女子书画会既是一个有特色的美术会社,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女性团体。但诸文献中所收录的这个团体的相关史实并不详细且说法不一。本文通过对书画会特刊及其他资料的分析,对中国女子书画会的会员人数、成立时间、会址变迁、画会活动及组织结构作一考证,对该团体的史实进行补遗和订正。  相似文献   

14.
《艺术考古》是"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园地。她致力于探索艺术起源的考古学证据,揭示考古资料中的艺术特质,实证艺术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朱宇聪 《神州》2013,(11):225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形成了一种"君子"的人格模式。梨花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艺术,在整个社会"君子人格"的模式影响下,其艺术中也渲染着"君子"之气。同时,它也是乐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艺术性质决定了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渲染社会伦理意识、促成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整个社会的大治大化。本文便从"君子人格"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角度切入,展现梨花大鼓在艺术内容方面具有的明显倾向性。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国,中国艺术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是西风吹拂下的艺术,是中西杂陈、新旧交并的艺术,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被引入作为革新旧艺术的利器。20世纪中叶由于社会原因,中国艺术又从写实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处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关注社会,心系国家,把艺术革新跟社会革新、跟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内外交困",这一切也都是因为"内外交合"。  相似文献   

17.
李德建 《神州》2015,(1):102-104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千古奇文《道德经》是和谐文化之根脉,人类精神之旗帜。《道德经》文中所蕴含的自然无为的艺术哲理,所流淌的"大音希声"的艺术境界,所展示的"大象无形"的艺术风格,让世人所高度颂赞的"上善若水"的艺术精神,铺垫着中华民族的艺术之路,构筑着华夏民族的艺术之魂,影响着炎黄子孙的艺术之史、  相似文献   

18.
郑无非 《神州》2021,(1):86-87
杜尚是现代艺术向后现代艺术过渡的关键人物,其一生所探索的"非艺术的艺术"与东方哲学有许多契合之处:如对"非艺术"的实践和禅宗思想,如淡泊名利、聊以自娱的生活态度,又如其装置艺术中多带有隐晦的东方哲学色彩,理清这些有利于加强东西方艺术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菅丰  雷婷 《民俗研究》2020,(3):24-32
民俗学研究中关于艺术的讨论通常是在民间艺术或民俗艺术概念之下展开的。然而,这类议论往往深受传统与历史性的束缚,普通人在生活世界里所制作的平凡作品很少有机会能被视作"艺术"。要使这样略失偏颇的论题实现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向,vernacular艺术这个概念应能发挥效用。它所指的,是并不自许为"艺术家"的普通人受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所驱使而作成的艺术;是在那原本与正统艺术世界的制度、权力或权威无涉的世界里,自学习得艺术技能与知识的人们苦心巧思而成的艺术。它是呈现在普通人生活现场与路上的艺术,有时亦是支撑人生、充实生活的艺术,是寻回新生、填补生命的艺术。在民俗学中采用vernacular艺术这一视点时,艺术本身并不是真正需要我们考察的对象。我们应当考察的是艺术背后人们千姿百态的生活形象与方式,是他们别具特征的人生观与人性,这些都是极好的研究材料。另外,将"艺术家"的个人史与其生活社会的当代史加以描述,从中亦能生长出研究的良材。  相似文献   

20.
时卫平 《东南文化》2012,(2):124-126
翁同龢故居"綵衣堂"的建筑彩画是中国现存明清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精品。"綵衣堂"彩画普遍运用了宋锦纹饰和包袱锦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艺术创新;其"瑞鹤祥云"的主题纹饰体现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工艺上也综合运用了不同等级的作法。綵衣堂是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结合的成功范例,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