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对三星堆化与夏化及三峡地区夏商时期化关系的分析,认为三星堆化不是成都平原土生土长的化,而应是夏化与三峡地区土化联盟进入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原有化后形成的。三峡地区夏商时期化所见三星堆化因素不仅不是成都平原之三星堆化向东发展的结果,反而是成都平原三星堆化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2.
丁艳  王辉 《人文地理》2003,18(6):82-84
由于三线工厂的建设而产生的以人口大规模迁移为基本特征的化传播与化改造,是移民外来化逐步土化过程的一个重要例证。“厂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化孤岛特征;厂际化差异;厂内化差异。从“厂化”的特点可以看出“厂化”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最终完成土化。虽然“化惯性”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土化的过程,但代际之间的寅化遗失和在交流中出现的化趋同所形成的合力决定了这一结果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3.
郭鹏 《陕西史志》2004,(6):16-18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形势下,各地对地域化的研究极为关注,并把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放在了地域化的开拓上,各地方兴未艾的旅游化、饮食化、服饰化、酒化、茶化、建筑化、宗教化等等,都呈现出强大的发展效益和潜力。这种把化与经济紧密联系起来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这里说的巴蜀化是考古学化。任何考古学化在自身的发展当中,都是和其它化交流碰撞、相互影响的,巴蜀化也不例外。在考古发现中巴蜀化吸收了许多外来的化因素,同时也输出自身的化因素。这些方面已有许多例证。现就巴蜀化和周边化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请各方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银川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忠祥 《人文地理》2004,19(3):74-77
本就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大银川”建设中,如何培育银川市的化内涵,提高化品位,搞好特色化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夯实塞上江南化底蕴,突出回乡风情化个性,展现西夏化的独特神韵,巧作黄河化、大漠化、草原化的镶嵌点缀,以及构筑化建设的合理空间格局,大力发展特色化产业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6.
论饭店良好景观文化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饭店景观化是饭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塑造良好的景观化有助于营造饭店良好的化氛围,体现饭店的化气息。  相似文献   

7.
海岱文化与中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富祥 《史学月刊》2000,(2):124-132
海岱化(亦称东夷化)在考古化特征上与中原化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它们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在古史传说中,传说所称出自东夷的颛顼——帝喾——帝舜一系实代表了中原农耕化的主体,海岱化是中原化的基层化。夏商周时期,东夷化逐渐融人中原化区的大范畴中,并丰富和充实了中原化。  相似文献   

8.
岭南化圈中还有次级的化群体,如主要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的广府化、在粤西南的雷州化、在粤东地区的客家化和潮汕化。今居住在五岭南麓的“粤北人”,有说广州话的,有说客家话的,其化群体既不像正宗的广府化,也不像客家化,反而是二的“模糊化”。为什么?了解这三地居民和化的亲缘关系,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化之外,人类一无所有;人化之外,人类别无所求。“人化”的过程表现在三个层面,即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面,因而,“人化”的过程就是化形成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形成物质化、行为化、精神化的过程。实际上,这里的化是一种广义的化(即大化),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0.
徐斌 《东南文化》2002,(4):32-39
林耀华先生在《民族学概论》一书中谈化与民族的关系时谈到:“化是人类创造的,同时,化又陶冶和塑造了人类本身。由于种种原因,人类不可能创造同一种模式的化,而人类刨造的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化,又将他们自己塑造成了各具不同化特征的化群体——民族。”林先生精辟的论述说明了每个民族的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化是区分民族的重要标志。物作为化的物化形式、化的载体,也必然反映出化的特点。那么,作为藏族化载体的藏族物又有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11.
滇文化是战国至西汉时期位于云贵高原滇池区域的一支风格独特的考古学文化,以数量众多、特征鲜明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闻名于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朵奇葩。从文化特征来看,既有源自云贵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也有大量来自周边地区如中原、巴蜀、岭南等文化的影响,还有来自更为遥远的欧亚草原、南亚甚至西亚地区的因素,因此滇文化是杂糅了大量其他地区文化因素的一支复合型文化。其中,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使其显得与周边一些典型农业民族的青铜文化差异较大,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原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因素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内传播的结果。约在公元前三千一二百年至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由于大汶口文化的人口增长,势力膨胀及中原原始文化的相对衰弱,部分大汶口人沿颍水及其支流贾鲁河迁徒到豫中,继而又迁徒到豫西地区。这给中原原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古代文明在中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第一期和第二期是同一种文化连续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二里头类型主要来源于豫西南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后羿属于东夷,而非西夷。  相似文献   

14.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主要来源于当地的王湾三期文化,并可进一步区分为早晚两段和划分类型。新砦期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称为二里头文化一期新紫型。二里头文化一期是夏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15.
1974年至 1 978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 ,对山东省汶上县大汶口遗址的西北部 ,紧靠汶河北岸的卫家庄村南一带进行了第二、三次发掘 ,发掘成果收入《大汶口续集》 (以下简称《续集》) ① 。这两次发掘 ,发现了一批内涵丰富的大汶口早期墓葬和所谓“北辛文化”的遗迹、遗物。报告对这批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期 ,但我们通过对报告所列材料重新梳理并结合新出考古材料进行分析比较 ,所得“北辛文化”的分期结果与《续集》不同 ,此问题关系到对整个北辛文化面貌及分期的认识 ,故有必要对此处遗址进行重新分期讨论。一、典型遗迹单位分析根据…  相似文献   

16.
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对新砦遗址的重新发掘,发现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遗存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的三叠层,确认了新砦期的存在,再次证明二里头文化是在当地龙山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新砦期即使不是最早的夏文化,也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17.
张楠 《神州》2011,(2X):22-23
旅游文化主要是由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与旅游介体文化共同组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旅游客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础,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近年来随着旅游主体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和审美情趣的个性化,旅游客体文化建设显示出诸多不足,因此提升旅游客体文化内涵、强化旅游客体文化价值对于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胶东旅游客体文化建设为例,结合旅游客体文化的特点,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旅游客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给出旅游客体文化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卫波 《安徽史学》2005,2(1):58-61
在民国初期的新旧思潮冲突中,在华西人的态度引人注目.他们提倡中西文化调和,主张尊崇孔教,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推动了孔教运动的发展.尽管他们与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的尊孔思想在总体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毕竟是以西方人的身份来看待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的,因此,也有其独特性.他们主张尊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战爆发后西方世界对中西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长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被少数民族文化吸收,发生融合,同时被赋予民族特色,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再创造。本文从总体上考察儒家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系列变异过程和变异类型,即从作为知识,到作为尝试,再到成为习惯的变异过程;既保留内容又保留形式的原初变异类型、保留形式而内容变化或保留内容而形式变化的初步变异类型、内容形式完全本土化民族化的完全内化的变异类型。强调在建设现代文明的今天。应从少数民族文化存留的儒家文化申吸收精华.汲取有效资源.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陈小红 《攀登》2010,29(4):125-127
在现代技术文明和商业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电视文化,加快了传统文化中高雅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分化速度。但在电视文化通俗化的发展道路上,低俗化的倾向日益显现。本文通过分析低俗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遏制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