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多认为,开中美百年文化交流先声者,是耶鲁的毕业生容闳,而未能意识到,1879年哈佛曾首聘中文教师戈鲲化先生,应可成为中美交流的另一序幕。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先创立、最负盛名的大学。哈佛由传统的学院发展为现代大学,是在艾列特校长上任后,此后分文理、法、商、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长期处于极不对称的单向交流状态.1879年戈鲲化应聘出任哈佛汉语言文学教职之举,才最终打破了这种极不对称的单向交流局面,正式开启了中美跨文化双向交流的进程.戈鲲化以他诗人特有的气质,以诗歌、梅花笺等为载体,在美国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文化,不仅赢得了美国朋友的尊敬,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而且也使美国精英人士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到在中国人身上,在中国文化里边,也有很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魏婧 《沧桑》2010,(5):204-205
心理不适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新生入校后的一段经历。一些大学新生能够积极应对并予以克服,而另一些人则痛苦于心理协调不适,难以融入新的集体生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引入印象管理理论,并为存在心理不适的大学新生提供一种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以期帮助大学新生快速度过适应期,从容应对大学校园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4.
江志伟 《江淮文史》2009,(3):131-134
他是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他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驱,他是中国文化输出的先行者,他是安徽休宁人——名字叫做戈鲲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会大学史是在华基督教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这一领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多集中于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主义以及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之上。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拟对教会大学在 50年代初的变化直至消亡的历史性结局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潘俊岭 《神州》2014,(6):93-9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发达,国与国之间的公民进行认知的阻碍越来越模糊,两国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密切,而摆在两国之间首要的问题就是沟通方面的阻碍。地球上的国家甚多,相对之下语言种类五花八门,当今世界上现存的语言种类约有6900多种,人类虽然处于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但是掌握语言的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摆在人类面前的问题则是怎么样进行交流及语言哪种语言进行交流。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及发展,英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成为不同国民进行交流的工具,其学习者也随时间发展而不断的增长,学校也成为学习者们首选的对象,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让语言学习者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了解一些语言文化背景,而大学英语阶段的学习则是更上一个层次,其实用性更为贴近学者的日常生活,要求则为专业化,更为流畅化。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相比之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样提高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性则成为了众多大学英语教学所要面临的新一轮的全新考验和巨大体验。  相似文献   

7.
波士顿拉丁     
美谚云"先有华尔街,后有美利坚"、"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波士顿谚云∶"先有拉丁,后有哈佛。"拉丁指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建于1635年,而哈佛建校在1636年,拉丁比哈佛还早一年。但拉丁是中学,哈佛是大学。  相似文献   

8.
张充和先生住1949年随傅汉思赴美后,五十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相似文献   

9.
顾宁 《史学月刊》2005,14(12):77-83
1949~1990年间的中美教育交流,很大程度上受到冷战大环境的影响。其间,教育交流可分为前期准备、建交前的民间交流和建交后的交流三个阶段。中美教育交流虽然发展迅速,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教育交流可以起到疏通两国关系的润滑剂作用;在建立外交关系后,当两国关系出现问题时,教育交流可以起到缓和紧张关系、保持渠道畅通的作用。冷战年代中美两国关系间的教育交流使中美双方在不同程度和不同领域都有所受益。在冷战结束十余年后的今天,回顾冷战时期中美教育交流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韩阳 《神州》2014,(17):81-81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英语也逐渐的成为国际上的一种交流语言,所以英语就早早的进入到了我国的教学任务中,并且在大学也成为一门主要的课程,大学英语课堂对大学生英语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更加充实大学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的进行出国深造,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应该得到重视,所以开展对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的探讨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我们发现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可以及时改善进而可以建设出更好的大学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11.
<正>欧美大学教育体系中,人类学是几乎所有名校的常设学科。在美国,"人类学系"的设置与否,甚至一度成为衡量大学能否够得上综合性大学的不成文指标。据统计,美国开设人类学专业的高校逾八百所,英国也有近百所大学开设了人类学专业。哈佛、耶鲁等世界著名大学历来都提供完整的人类学学士、硕士、博士教育。人类学是围绕人与人类社会展开的学问,被  相似文献   

12.
方孝坤 《安徽史学》2004,(3):108-109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陈智超先生著,2001年12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三册,洋洋120万字,印刷精美,内容宏丰,既展示了稀见的文物精华,又为珍贵史料,实为中外学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3.
美国哈佛大学声名赫赫,许多学子都以能考上哈佛引为自豪,一时间,坊间《哈佛女孩》、《哈佛男孩》什么的颇有卖点,但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哈佛大学本身就有着浓浓的中国化色彩,处处闪现着中国面影。一位中国名的现代学学不久前在那儿做了半年访问学,他就是南京大学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进南京大学主委、2002年5月10日在北京接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优秀高校青年教师朱寿桐博士。  相似文献   

14.
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以下简称司徒),1876年出生在中国杭州市,自称是个中国通。他曾在金陵神学院任教10年,又任燕京大学校长20年,并募得中美资本家大批捐款,为燕京大学聘请许多中外著名学者任教,主张学术自由,使燕京大学很快成为一  相似文献   

15.
"圣约翰模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传教士于1879年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在校长卜舫济的努力下,该校引入美国办学理念和制度后脱颖而出,素有东方哈佛、剑桥之称,并逐步形成其办学特色,即"圣约翰模式"。本文梳理了该模式的历史过程,系统概述了"圣约翰模式"尽管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但是未能恰当处理好与中国本土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哈佛燕京学社》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佛燕京学社是中美之间第一个跨国学术交流机构,50年代以前它直接推动燕京等教会大学的国学事业,1978年后,哈燕社继续在中美学术交流中发挥影响。显然,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学术史上,哈燕社占一席之地。但国内学者对此研究较少,80年代末张寄谦先生曾对学社做过探讨1。但根据笔者新接触的学社档案,有三个问题可以稍加补正。第一是学社起源问题。如所周知,学社创立与霍尔(CharlesM.Hall,1863—1914)遗产有关。美国铝业大企业家霍尔1914年去世,遗嘱规定1/3的遗产必须用于资助由英美人管理下的亚洲或巴尔干地区的教育事业2。需要一提的是,20世纪…  相似文献   

17.
智效民 《文史月刊》2014,(10):41-48
现代大学在中国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当初的大学,主要有国立(包括省立)、教会、私立三种形式。办大学需要大量资金,而学校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私立大学要比国立大学、教会大学难办得多。在这方面,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对此,国内外有过许多评论。比如上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友好人士为纪念张伯苓先生70寿辰,出版过一本书,名叫《另一个中国》(应译为《这里是另一个中国》)。司徒雷登在该书《导言》中说:“做为燕京大学校长,在美国我有一批潜在的赞助者。美国人习惯于响应国内和国外在教育和宗教方面的呼吁。他们了解传教士呼吁的目的。他们有相当的财富。张伯苓没有这些优越条件。在中国,高等教育一向是由国家办理的。大学的经费是由中央政府或省政府提供的。办私立大学,张伯苓是一个拓荒者。”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大大小小图书馆有好几千间,其中有中文藏书的图书馆占15%左右;最大的国会图书馆有100多万册中文藏书;哈佛燕京图书馆有40多万册中文藏书;其他如纽约市公共图书馆以及哥伦比亚大学、邓鲁大学、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大学图书馆,也都有大量的中文藏书,有些甚至是中国国内图书馆所没有的珍  相似文献   

19.
张名振批点本《皇明资治通纪》陈智超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中文古籍之多,在美国各大学图书馆中首屈一指;其中有一些是珍贵的文献,即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相比也不遑多让。张名振批点本《皇明资治通纪》就是其中的一种。两朝禁书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皇明资治...  相似文献   

20.
哈佛燕京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华所主办的诸项文化事业中,“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无疑是一项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机构。它是一个联合领导的机构,附设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和中国的燕京大学,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为中美双方创造学术研究条件、培养人才以开展中国学研究的作用,在中美、以至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欧洲其他国家,也曾在华创办过类似的机构,如中法合办的“华法教育会”,中德合办的“中德学会”等,也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