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旅游资源新论——基于游憩需求变化与技术进步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宇明  钱磊  吴文佳 《旅游科学》2010,24(1):9-16,24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关旅游资源的认知与研究始终没有间断。为规范旅游资源的认知和界定,国家先后颁布了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的技术标准。在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类型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外延拓展的倾向。实际上,旅游资源是游憩需求变化与科技进步的函数。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外延展开进一步的学术讨论,对促进旅游业发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旅游科学》2007,21(1):M0077-M0078
从Travel到Tourism———论19世纪英国旅游概念的变易……………………………王大悟张英明2006:2:01解析中国旅游商品的政府失灵………曹国新2006:2:06高端旅游的基准与标准探讨……………………………喻学才王健民2006:2:10对当代旅游功利主义倾向的检视与批判……………………………孙天胜曹诗图2006:3:01江浙沪地区的内聚旅游流分析………薛莹2006:3:06“负责任旅游”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张帆2006:6:09旅游影响生成机制探析………………肖佑兴2006:6:21三峡文物考古成果的旅游转化途径与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李小波2006:1:12…  相似文献   

3.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学说,不仅在西方,就是中国,从古到今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只不过西方的功利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到明清以后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逐渐衰落。建国以来,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我们对传统伦理文化缺乏正确的态度和充分的研究,致使有的人把古代功利主义与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划上等号,全盘否定。在当前,重新学习研究中国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并给予正确评价,这对于弘扬中华传统伦理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晓云 《人文地理》2015,30(1):135-142
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1)居民文化认同感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2)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越高,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3)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对社区发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越强。(4)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其支持或反对旅游开发的行为倾向越明显。研究还对旅游开发中古村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金波  蔡运龙 《人文地理》2002,17(3):34-39
国内旅游地理学研究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60年,全面了解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国内相关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全面回顾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对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地位,开始朝着成熟阶段发展;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研究是随着现代旅游现象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而发展;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者脱离地理系的事实,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理学在地理学学科内的发展,这种趋势一定要引起国内学界人士的警惕。  相似文献   

6.
马晓龙 《人文地理》2012,27(2):32-37,150
采用文献信息分析的方法对21世纪前10年中国区域旅游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区域旅游规划、区域旅游产业、区域旅游竞争力、区域旅游系统与空间结构等五个方面。从内容上看,现有研究与区域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以任务带学科"的研究路径仍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区域旅游在理论建构方面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而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存在过度主观性和过度注重数理技术的应用两种极端倾向。文章最后指出,区域旅游研究应在继续遵循服务产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提炼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保持对固有研究传统传承的同时,积极寻求理论创新是推动区域旅游研究进步和区域旅游学术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过度开发下的自然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茂军  张永龄 《旅游》2003,(2):58-61
由于大规模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28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设施建设过度.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加剧.自然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黄倩  谢朝武  陈岩英 《人文地理》2020,35(3):140-150
客源地-目的地关系和游客的旅游决策是旅游营销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联想网络理论,构建了关系质量、多分类旅游意愿、游客风险倾向等变量之间的融合影响机制,以大陆赴台湾潜在客源市场为例,依托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建模和检验。研究表明:①消极化的客源地-目的地关系质量通过直接效应和旅游形象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旅游意愿(赴台旅游意愿);②消极化的关系质量负向影响游客的基础旅游意愿(出境旅游意愿),并强化了替代旅游意愿(非台湾旅游意愿)的替代作用;③低风险倾向游客的多分类旅游意愿受消极化关系质量的负向影响更强。本研究拓展了联想网络理论的应用领域,揭示了客源地-目的地关系质量对多分类意愿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
杨新军 《人文地理》2005,20(6):127-127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旅游产业出现了空前的发展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城市始终承担着重要角色,既是客源发生地和客源集散中心,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类旅游目的地。因此,城市旅游研究是区域旅游研究的核心命题。近年来随着区域性市场的兴起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区域旅游逐渐出现“线路弱化,结点强化”的趋向,大中城市作为旅游活动集散地,成为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最富影响力的空间实体。1995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上海都市旅游研讨会”是我国城市旅游起步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而著名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教授在1996年提出的城市旅游开发规…  相似文献   

10.
苏州工业园区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开发区已经从单一经济功能的产业园区向具有综合城市功能的新城转型。旅游业作为产业链较长、容纳就业人口较多的第三产业,在开发区转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苏州工业园区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其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旅游新品牌形象难以树立、旅游服务倾向高端群体、旅游项目收益不理想和企业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热情不高等,并尝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研究区及其它处于相似境地的开发区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殿廷  王欣 《人文地理》2005,20(1):42-44,112
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时间过程规律,也有一定的空间层次规律。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论证了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的耦合特性,即越是高层次的区域,越强调旅游开发的高级形态和综合效益。结合安西县、酒泉地区、甘肃省和西部地区等不同层次区域的旅游开发规划实践,考察了时空耦合规律的存在,为旅游开发、管理提供了时空统一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12.
杜江 《旅游科学》2007,21(3):6-6
本文认为,奥运与旅游应该是一种互动与共赢的关系,即"奥运为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旅游为奥运的成功举办提供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国外创意旅游内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旅游从旅游活动发展伊始便在实践层面一直存在,但直到近几年才由理查德(Greg Richards)和瑞蒙德(Crispin Raymond)首先在真正意义上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西方社会创意趋势(creative turn)的出现,并且逐渐蔓延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创意旅游因创意趋势被正式提出,因源于创意而具有天然的独特内涵,这也使得它与"传统的旅游形式"相区别,首先表现为创意旅游具有极强的"活动参与性"。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区别更多的表现为本质上的差别而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及形式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黄金周旅游的理性回归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杨军 《旅游科学》2005,19(1):48-51
黄金周旅游现象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作为一种“政策经济”,在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旅游需求的集中释放导致了许多失衡现象的发生和市场有效配置功能的失效;市场的压抑性调节又使黄金周旅游现象不断出现新的特点,以人为本和度假休闲成为黄金周旅游的最本质要求。黄金周旅游的卖方市场地位已经发生动摇,黄金周旅游作为过渡时期的特殊现象,最终将归于理性。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Political trust is a key requirement for tourism policies to flourish and sustain.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eterminants of political trust and analyze whether the latter influences residents’ support for mass and alternative tourism. To this end, we develop a structural model based on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political trust, and cultural theory of political trust. The model proposes six determinants of political trust which in turn is considered to influence residents’ support for mass and alternative tourism.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residents’ of Mauritius selected using a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pproach. We used a survey method based on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Using AMOS, the data were subjected to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fit of the measurement mod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zed mode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ch variables as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in tourism,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tourism benefit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political trust. In turn, the latter was found to influence residents’ support for mass tourism only, lending support to Hetherington sacrificed-based concept borrowed from political science.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study relates to the inclusion of the political trust variable to analyze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sidents’ support for two opposing typ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 single theoretical model. We found that such relationship is contextual, depending on the object of exchange, conceptualized in here as the types of tourism residents are asked to support. Political trust figures more prominently for mass tourism than for alternative tourism given th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sacrifices residents have to make to accommodate mass development.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t is important for government to foster political trust among local people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o sustain.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杨勇 《旅游科学》2006,20(2):40-46
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有关学者研究的对象,这也导致了对旅游业地位的不同认识。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认为我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文章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船空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构雄  戴光全 《人文地理》2018,33(1):137-142
研究以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微观权力学说为理论基础,收集了多元文本/话语资料,采用批评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对珠江广州城区段上的游船空间进行解读。研究发现:①游船空间权力的对象转变促使新的权力文化的诞生,游船空间中物的使用价值让位于符号价值;②游船空间的分层体现出类型学秩序,座位的排列则渗透着等级性秩序,由此生产出不同性质的社会空间及社会关系;权力对时间的分解及序列化,确保能最大限度地使用稍纵即逝的时间来创造利润;话语的编织及渗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控制场;对身体的安置,能提升权力支配及管理的效率。最后,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船空间,体现出的是资本与权力在空间中相互串谋而引发的旅游空间异化。  相似文献   

18.
从漠视到觉醒:西方旅游研究对身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少燕  陶伟 《人文地理》2019,34(4):1-12
旅游是一个身体体验的过程。旅游中的身体是物质性的身体和社会建构的身体的统一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文社科领域“身体转向”、“感官转向”和“非表征转向”的到来,西方旅游学界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旅游者的身体和具身性话题。在梳理西方旅游研究关注与身体话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研究关注身体话题的几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特征,并从身体与旅游目的地形象表征,身体政治与性旅游、医疗旅游,身体展演与旅游节庆仪式,身体、感官与旅游景观,具身性与旅游体验五大议题进行了归纳和探讨。提出了基于身体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研究的路径和框架,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以期推动国内旅游研究对身体的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李锋 《旅游科学》2013,27(1):15-28,40
文章运用集对分析法,从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应对性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测度1983—2011年间中国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研究表明:我国旅游经济系统整体上敏感性呈上升趋势、应对性呈上升趋势、脆弱性呈下降趋势;我国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具有高弹性,但其弹性在逐渐降低;近期,我国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出现了翘尾现象,说明我国旅游经济系统发展中矛盾在增加。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认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可以分为“内生性结构累积式脆弱”和“外生性环境胁迫式脆弱”两种类型;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深层压力,来源于“内生性结构累积式脆弱”的不断积累;利他性的工具性旅游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后期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Enclave tourism is a growing field of research. In general, tourism enclaves are seen as products of global capitalism and a non-locally-driven neoliberal market economy. Enclaves also manifest certain kinds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odes in destination societies. The enclaves are exclusively planned spaces that usually contain the vast majority of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needed for tourists who have limited possibilities or desire to leave the enclave. At the same time, the locals' access to these spaces can be limited or otherwise controlled. Therefore, there are always power issues and processes of inequalities and uneven development involved, which calls for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enclaves and their evolution and governance i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and synthesize the conceptual idea of enclaves in tourism and get an overview of some of the ke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how enclavic spaces are produced, bordered, and governed in contemporary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critical situations the enclave tourism spaces with all-inclusive products can turn out to be all-exclusive for local communities in development.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enclave tourism and to guide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more sustainable directions, further research on policy and governance aspects of enclave tourism is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