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对河南开封尉氏县新庄遗址二里头灰坑出土的两例成年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的研究。与亚洲各近代颅骨组比较,尉氏新庄组与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朝鲜组和华南组在颅骨外貌形态上最为接近;与我国先秦时期不同体质特征的人群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尉氏新庄组一方面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土著古中原类型居民,另一方面也与古华北类型居民和古西北类型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因此不能排除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作为古中原类型的尉氏新庄组居民与北方和西北方不同体质类型人群发生联系并受其影响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海原石砚子墓地的颅骨标本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我们认为石砚子居民总体的颅面部形态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较为相似,但在个别特征表现上又明显与之有别,显示出混合型的体质特点,推测是该地区早期游牧人群与中原移民高度融合的结果。我们在石砚子M12中的1例成年男性个体的颅骨上发现有大面积不规则形的骨质破坏,推测应系由颅骨转移癌所致。  相似文献   

3.
孙蕾  曹艳鹏  张海 《江汉考古》2021,(5):128-133
平粮台、郝家台龙山文化遗址是近年来豫东、豫南地区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对两处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颅骨标本进行了人种学研究.平粮台组颅骨形态与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居民一致,而郝家台组与古中原类型、古华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均有较多相似之处.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平粮台遗址单一的粟作农业,郝家台粟作与稻作农业的并存揭示了郝家台龙山遗址可能存在人群的文化交流,这与郝家台组颅骨多种体质类型的混合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正>目次一口颊含球行为的厘定及考古发现二大汶口文化人群的文化传统与口颊含球个体的行为认同三口颊含球墓葬的特殊表现四口颊含球表达的思想意识五口颊含球行为的起源与流变六结论考古发现表明,大汶口文化先民存在一些特殊的行为,主要有人工拔牙、颅骨枕部人工变形、颅骨穿孔和口颊含球。目前对于人工拔牙和颅骨枕部人工变形的研究相对较为深入,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人种学、测量学和统计学等多种科学方法及手段,对马檀山墓地出土的明清时期古代居民骨骼标本进行了综合性研究,人种学的研究表明,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区域性人群相比,马檀山组颅骨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最为相似。  相似文献   

6.
9月l5日这天是李建利和韩宠光两个人的噩梦。通常被用在摩托车上的U形钢锁成了李建利一家的噩梦。就在李的妻子王女士跟周围蜂拥的人群讨饶时,它在李的颅骨砸开V字形的洞,医生从中清理出数枚碎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焦作温县南平皋东周墓葬的7例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南平皋东周墓葬两性居民平均死亡年龄为42,43岁;女性颅骨在种族特征上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应属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同时不排除受到古华北类型居民等其他人群的影响。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为158.09厘米,处于同时代北方不同体质类型人群中的中等偏上水平。在南平皋东周人骨上也发现骨性关节炎、创伤、龋齿、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生前脱落等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赤峰市上机房营子遗址出土了1例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男性颅骨,对其进行体质人类学考察发现,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上机房营子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龙头山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尸床葬是一类人群可能出于信仰而采取的特殊葬式,其典型特征为不用木棺,在墓室内设置生土台或用砖石与土混筑平台以陈尸,后发展为使用石尸床、石围屏石榻,部分有叠葬现象。墓葬主要发现于河西周边地区,从西晋十六国延续至唐代。北朝时期有一部分随着人口流动而扩大至平城、关中及洛阳。尸床葬的墓主推测可能为北方某一不用木棺埋葬的游牧民族,后来主要活动于西域,在嚈哒、粟特、突厥、回鹘中可能都有该类人群存在。中古时期一部分到达河西,与各民族错居日久而形成尸床葬俗,到北朝后期少数使用木棺。中古时期尸床葬的发展演变充分体现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第三期文化,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墓葬出土的颅骨进行人类学考察,通过对颅骨的观察与测量,并将后套三期组与相关对比组进行比较和分析。该组颅骨在体质特征上可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在若干近代和古代对比组中,后套三期组与近代华北组及抚顺组、古代组中的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的关马山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16,(5)
本文对临潼新丰镇秦墓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了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考察。与相关地区的人骨材料的比较研究发现:新丰组颅骨在人种分类上属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范畴,其基本的种系成分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其次为南亚类型。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若干近代组的比较表明,新丰组在颅骨的基本形态特征方面与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其次为华南组。与新石器时代各组的比较结果显示其与陶寺组、仰韶合并组最为接近。与夏代至汉代相关颅骨组的比较结果显示新丰组与游邀组、乔村A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多元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到现代人颅骨主要测量性状的地理变异。结果表明:除新疆地区外,其它地区均为蒙古人种,但存在不同的类型,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其类型也随地理分布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3.
王思渝 《东南文化》2022,(1):159-164
西方博物馆学研究在关注博物馆与"人"的问题时存在着一类倾向,即愈发强调人群的多元性.这种倾向以强调曾经被忽视或边缘化的人群以及人群内在的差别性为主要特点,同时,学界也惯于以"官方"与"非官方"这样的二元关系解释此类现象.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博物馆已有诸多收藏、展览、教育等实践均呈现出关照多元人群的一面,但从其关照的人群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天津市蓟县桃花园明清时期墓群的62例成年颅骨作了系统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范畴。通过统计分析,桃花园组的颅骨特征与北京组和华北组最为接近,可以作为新的华北地区典型的数据代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盘龙城和荆南寺出土陶鬲进行了系统的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两处遗址出土陶鬲进行细致比较并进而分析两者与中原地区商文化陶鬲的关系,本文认为南下至盘龙城与荆南寺两遗址的商人在来源和经营方式上可能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南下至盘龙城遗址的商人来源虽无法确定,但有迹象表明其与辉卫型和二里冈类型有关,该批人群南下至此后虽亦受到早商文化(人群)的持续性影响,但对此种影响的接受程度不高,而与当地土著居民处于高度融合的状态,且对鄂东南和洞庭湖地区采取了"据点式"占据的统治方式;而南下至荆南寺遗址的商人则很可能即二里冈类型人群的一支,该批人群南下至此后与商文化中心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与当地土著居民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龙岗寺》发表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器物组合关系为基础探讨了器物演变过程,并对该遗址的半坡文化墓葬进行了分期与分段然后以尖底瓶这一半坡文化的典型陶器为主要线索,探讨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结舍该墓葬中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死亡率,简要分析了该墓地所代表的人群状况,最后对该遗址的性质特征做了归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河南省渑池县笃忠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15例人骨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该组颅骨在体质特征上与现代华南地区的居民有些近似。在若干古代和近现代对比组中,笃忠组颅骨的体质特征与尉迟寺组、近代华南组最为接近。推测该组人骨的平均身高,男性为165.00厘米,女性为154.33厘米。  相似文献   

18.
玉皇庙文化是东周时期分布于冀北山地一带的考古文化遗存,其族属为文献中所见的代戎。通过对玉皇庙墓地考古材料的分析比对,可以看出该地区人群的经济方式主要是畜牧与狩猎,虽有一定的游牧化程度,但不发达;社会风气尚武,绝大多数成年男子有武装化倾向;有一定的社会分层,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别,但等级还不是很森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出土的30例人骨标本进行了系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在初步的人口结构分析基础上,对颅骨标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与测量,并且与相关的古代颅骨组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肢骨进行了测量,推算出白羊村遗址古代居民的平均身高。对骨骼的病理现象进行了观察与描述。另外,本文还对白羊村遗址无头葬的葬俗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曾侯乙墓出土的人类牙齿标本进行微磨耗形态观察与分析,重建了该时期曾国国君及其陪葬人员的食物结构,13例样本的牙齿颊面条痕磨耗痕迹显示其水平方向条痕平均长度/垂直方向条痕平均长度的平均比值为64.8%,与以狩猎经济为主要生业方式的肉食类人群较为相近,推测曾侯乙墓出土个体的食物结构中有着较高比例的肉类食物摄入。在数据分布上,墓主人、东椁室陪葬个体、西椁室陪葬个体之间的数值差异显著,印证了此前对于东、西椁室陪葬人员身份角色的判断,表明了不同身份的人群在食物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