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来元 《百年潮》2007,(11):70-73
中国和以色列从1950年6月就开始了建交谈判,直到1992年1月双方才建立外交关系,中间相隔42年。两国建交被拖延了40多年,并不是两国不想与对方建交,也不是两国间存在影响建交的双边问题,而是中以关系的发展受到双方各自与第三方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现象在国际关系史上虽非绝无仅有,但却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是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尽管印度尼西亚建国初期曾有其总工会代表团赴华与中共高层接触,但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两国建交问题的却是印度尼西亚前宗主国荷兰。荷兰利用荷—印(尼)联盟主导者的身份,企图在保留与台湾当局外交关系以及不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情况下,以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建交作为荷中建交的交换条件,并以此保持在华各类利益,但此举为中方所拒。荷兰不得已放弃对台湾当局的外交承认,由此台湾当局撤销驻印度尼西亚外交机构。在印度尼西亚方面,尽管美国施加了外交压力,但苏加诺总统仍采取了平衡外交政策,而中方也获得苏联对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的支持。在两国的努力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于1950年4月13日建交。  相似文献   

3.
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但中南两国的建交却拖延了五年才得以实现。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变化是中南建交延搁和实现的主要原因。建国初期,尽管南斯拉夫符合新中国的建交原则,但中国不得不首先考虑苏联的立场和中苏同盟的利益。随着苏南双方外交关系的恢复以及南斯拉夫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改善,中南才最终得以建交。  相似文献   

4.
正中法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两国关系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具有相似性、亲密性、创新性和战略性。中法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拥有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过去和对未来的美好梦想,政治上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和倡导多极世界。两国思想文化丰富,造就出两国民众互存好感、相互影响的历史,密切了两国民间、政治层面的交往基础。法国还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中法建交后,在诸多领域开创了新中国与外国交往的第一。1997年两国决定  相似文献   

5.
美、苏、英三国为了共谋核垄断,于1963年出台《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法两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中国政府驳斥条约,揭露美苏合谋阻挠中国核诉求的意图;法国政府愤慨拒签,反对美苏分割世界,期望建立独立自主的核力量。在反对美苏核垄断的共同利益诉求下,中、法两国调整外交战略,以核问题为契机进行外交接触、洽谈,并采取灵活建交方式,迅速成功建交。中、法两国对条约的一致反应,实质上是两国主张拥有独立核力量和发展独立自主外交的表现,这种核利益一致性也成为推动1964年中法建交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敏 《文史精华》2008,(9):10-14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时处东西方冷战期,此举震动世界,媒界称之为"外交核爆炸"。中法两国的建交谈判曲折而富于变通精神,建交公报只有两句话,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绝无仅有,法国也是唯一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没有首先宣布同台湾当局断交的国家。详见《中法建交始末》一文。  相似文献   

7.
正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展现双方在过去50年中的文化交流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博物馆于2014年4月11日至6月15日联合主办"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为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呈现上一份特别的厚礼。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为展览所作贺辞中指出:"中国和法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创造的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文化,使两国人民始终相互吸引……中法两国博物馆展示着各自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多彩风貌。加强中法博物馆交流在两国文化合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五家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中梵建交一波三折。九一八事变后,包括宗教界在内的各界人士出于对中国抗战大局的考虑,曾多次向国民政府建议中梵建交。相较于晚清以来的两次建交尝试,此时呼吁中梵建交固然与国民政府全力争取外援的抗日战略一致,但大背景已经改变,废约运动的兴起成为影响国民政府考虑与梵蒂冈建交的重要因素。外交部在分析利弊得失后,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没有把中梵建交事宜提上日程。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国民政府虽然仍存顾虑,但总体上倾向尽快与梵蒂冈建交,并实质性启动了建交通使的准备。不过,这一次由于梵蒂冈态度消极,建交问题再次搁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为抵消日梵建交的影响,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中梵建交一事终获解决。  相似文献   

9.
印度尼西亚是第一个未经谈判而直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两国关系从建交到实现正常化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中国与印尼建交前夕,台湾当局曾尝试与印尼"建交",但印尼政府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决定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得到中国政府的积极回应。中国与印尼建交后,受国内政治环境和美国反共战略的双重影响,印尼政府刻意与中国保持距离,拖延派遣驻华大使,并屡次做出有损双方友好关系的举动,导致中国与印尼关系陷入"建而不交"的特殊状态。1953—1954年,印尼对华政策进行调整,两国实现互派大使,外交关系才得以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0.
1950年6月8日中缅建交,缅甸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建交初期两国关系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新领导人之间比较陌生以及华侨问题、中缅未定边界问题、缅甸北部"金三角"国民党军问题和冷战等。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缅甸,两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中缅关系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中韩两国在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对峙,经济上隔绝。直到1978年12月18日,由韩国政府提议经中国政府反复考虑,两国才实现了中国朝鲜族居民访韩的"探亲交流",中国对韩国的"官民分离"政策正是在"探亲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此后,中韩逐渐实现了体育、学术等领域的"民间交流"。"官民分离"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促成中韩建交,但却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25年1月20日,日苏两国在北京签订了《日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规定两国关系基本法则的条约》(简称《日苏北京条约》),宣布两国建交。日苏的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反映了列宁提出的“……全力争取改变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使它从战争关系变为和平的和贸易的关系”的方针的正确。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倡导的“为争取和平而宣战”的苏维埃外交口号,到日苏建交之时,已获得卓有成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李桂华 《百年潮》2010,(4):36-39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志明派出代表与中共中央联系,希望得到新中国的直接援助。此后不久,他又亲自率团秘密来华,商谈两国建交问题,并请求中国对越南革命事业进行援助。到达北京后,他又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同商谈中苏两国对越南反法斗争的援助事宜。  相似文献   

14.
中俄建交20年来,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发展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国的“地缘优势”、“经济结构性互补”以及两国逐渐形成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基础。出于两国各自“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中俄两国应克服困难,进一步提高经贸合作水平,逐步形成促进地区一体化的“中俄经济同盟”,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彼此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5.
党庆兰 《史学月刊》2005,(12):122-124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交。至此,两个对抗了二十多年的大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这一变化,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突破,也是当代世界影响最大的外交突破之一。中美关系能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根本性的转折,除当时两国决策者的因素之外,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国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发表第二个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发表第二个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中国的变革,瑞士于1950年1月承认新中国。经过四次建交谈判,两国于9月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瑞把各自驻对方的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瑞士对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的综合考虑,对中国形势的客观评估以及中立外交的传统等,是瑞士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原因。中瑞建交,不仅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也拓宽了各自的外交舞台。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6,(1)
正1979年1月1曰,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日,邓小平致电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热烈祝贺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出席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纳德·伍德科克为中美建交举行的招待会,并在祝酒时指出:中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这是两国关系中的历史性事件,也是国际生活中有着诛远影响的大事。  相似文献   

20.
吴思科 《纵横》2014,(8):12-17
和沙特的“王爷”们打交道沙特阿拉伯王国是一个地位重要、文化独特的阿拉伯国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同沙特的合作关系,1990年,中沙两国正式建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