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秦亚男  王君峰 《沧桑》2013,(3):33-35
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国内民主革命的高涨,近代意义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逐步开展起来。从宣传"不缠足""、兴女学",到鼓吹妇女出国留洋、投身革命,再到民国元年妇女参政运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步入高潮。民国元年的妇女参政运动从领导者到组织者再到参与者,都是作为解放主体的妇女,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步入高潮。留日女学生在此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留日女学生充当了此次运动的发起者、领导者与组织者;其次,留日女学生运动期间创办了大量的宣传女子参政思想的报纸,为参政运动奠定了舆论基础;再次,留日女学生借助报刊宣传男女平权等思想,促进了中国妇女的思想解放,为参政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后,留日女学生回国担任教师,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大批"新女性",为参政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
将介石1927年下野时期,曾经先后在报纸上登载过三份启事。当时蒋介石虽然下野,但是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这三份启事也为当时的社会所瞩目。  相似文献   

3.
范钧 《炎黄春秋》2012,(10):41-46
1978年,全国当年通过邮局公开发行的253种报纸中,经济类的全国报纸只有1份。两年后,到1980年年底,邮局发行的382种报纸中,经济类全国报纸已增加到四份:《财贸战线》报(1978年7月由当时的国务院财贸小组创办,1981年改名《中国财贸报》,1983年在此基础上创办《经济日报》)、《市  相似文献   

4.
《]时事公报》是解放前宁波地区的一家有着近30年历史的民营性报纸。它的诞生是时代呼唤的结果,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但是,这份民营报纸的发展,也如当时那个多变的时代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本文从《时事公报》的创刊出发,简介了该报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5.
1843年10月1日,《世界新闻报》诞生,3便士一张,是当时伦敦最便宜的报纸。 1950年,它创下每周卖出844.1万份的纪录,是当时全球销量最大的报纸。  相似文献   

6.
194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女学生沈宝媛到成都郊区一个叫"望镇"的地方进行秘密社会的调查,并在次年完成《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的报告,作为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毕业论文。此篇社会调查的完成是受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影响。那些受西方教育和影响的早期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自称为"农村工作者",认为要了解中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因此,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社会调查,并成为当时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他们所开展的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的社会调查运动,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记录,并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当时袍哥及其组织的珍贵文本和历史记忆。根据这个调查,可探索社会学在当时的政治、社会、学术方面的来龙去脉,并讨论这样的调查报告,在今天如何被作为历史资料来使用,以及通过对其的探讨,我们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还原那段已经逝去的记忆和那些已经被摧毁的秘密社会组织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正>《皖东人物》一书由安徽省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主编张祥林,全书60万字,2011年8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9月17日,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全体会议原则上通过了编纂《皖东人物》的方案,编纂工作从2007年2月正式启动。当时因为资料征集公告中收集范围最末有一条要收录当代社会影响较大的犯罪分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数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女校学潮中学生的心理及其得以产生的日常情境与历史环境,试图探讨宏观层面的社会历史对学潮学生的主观性倾向和“捍卫人格”的精神气质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个体心理与宏观结构的关联,才能对学潮女学生的言论与行事有更为共情式的理解。学潮女学生经常提到对“人格”“女子人格”的捍卫。“人格”作为一种话语,除了表达女学生面对外部环境、捍卫独立与自由的社会性意涵,还具有对于历史上传统女性缺乏“人格”的克服与超越;同时,捍卫人格的学潮实践在伸张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包含了对“女子人格”这一群体权利的维护。这四重内涵共同构成了此一时期女学生对于自我的整体性认识,对于理解近代新女性的自我与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早期的报纸发行唐朝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版的邸报的一种《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种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兵部军卒,腰束革带,带上悬铃,骑着快马邮传,听到铃声,行人都远避路旁。1638年(崇祯十一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活字...  相似文献   

10.
藉1931年至1933年《光华日报》及《槟城新报》的报道,讨论了粤籍人士谢湘任中华民国驻槟榔屿领事期内,在履行保护和管理华侨、组织劝导华侨捐款救灾、促进商务交流提倡国货、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及履行国府任务等职责中的表现,探讨了其上任一年半被免职的原因及该事件所折射出的槟城华人社会的种种侧面。从槟城华文报纸对谢湘免职的不同立场,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谢湘之被免职不仅与其任内的表现有关,还与槟城华侨社会不同方言群间的复杂权力关系有关,在深层次上凸显了福建方言群与广东方言群在主导当时槟城华人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被免职的谢湘极有可能是槟城华人社会帮权争斗下的一个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皖东人物》一书由安徽省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主编张祥林,全书60万字,2011年8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9月17日,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全体会议原则上通过了编纂《皖东人物》的方案,编纂工作从2007年2月正式启动。当时因为资料征集公告中收集范围最末有一条要收录当代社会影响较大的犯罪分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和评论,无形之中将《皖东人物》一  相似文献   

12.
《山西日报》是建国以后山西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作为一份政党报纸,广告的重要性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山西日报》的广告类型,总结了1949—1953年广告的特征,通过对这些广告的分析和解读来折射山西政党的政治主张,以此为山西社会发展的研究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贵州日报》与今天的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贵州日报》除了名字恰巧相同外,内容与性质上没有任何联系。其版式编排与国民党《中央日报》大体相同,体现出当时报纸的一般形式,内容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与今天的综合性报纸相当,以反映本省新闻为其一大特点。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色彩,版面安排上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是观察当时贵阳市民生活、了解西部媒体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长江日报》作为当时华中局和武汉市军管会的报纸(后为中共中央中南局的机关报)于5月23日创刊。  相似文献   

15.
对共和体制的失望:梁济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多国人寄予希望的1918年秋,前清京官梁济却选择以自杀警示国人。他看到的社会大问题是实行不久的共和体制不仅未能改善社会风气,反而使之恶化,有可能因“国性不存”而“国将不国”。梁济对其为何要“殉清”的解释体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人更清醒的国家意识,而他对一些民初社会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也相当深刻。然而,当时社会对他的自杀反应并不强烈,主要报道局限在报纸的戏剧和余兴版面;而少数作出反应的知识精英也未曾充分认识到梁济思想的重要,这一状况要到后来他更多遗著出版才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6.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皇威廉二世亡命国外,国民经济破产,社会动荡。作为侵略战争的发动,必须支持巨额战争赔偿和土地割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通货恶性膨胀,马克急剧贬值,货币面值不断创新记录,百万、千万、十亿、百亿马克的纸币有如巨浪排闼而来。1923年是德国马克贬值的最高峰,当时一份报纸的售价是500亿马克。这种天数字面值的货币创世界之最,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7.
周秉德 《纵横》2011,(2):24-26
1968年我出差回北京,我的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突然跟我谈起了“伍豪事件”。那时候“文化大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据说,有一天红卫兵小将翻出了上海20世纪30年代刊有“伍豪启事”的旧报纸,就把这张报纸送到了中央文革小组江青手上。当时江青正想整我伯父而愁找不着“黑材料”呢,一见这张旧报纸如获至宝,便意欲借此事,谋害伯父。  相似文献   

18.
衣丽颖 《神州》2013,(35):241-241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老百姓自身的对于媒体的要求不断增加,希望能够更好的获得新闻信息,提升阅读的质量,这给报纸编辑过程中的内容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策划是报纸编辑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内容策划的水平和质量会对新闻报道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新的时期,强化报纸编辑过程中内容策划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报纸编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的思路,以期能够为报纸编辑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建安 《纵横》2008,(11):45-50
提起民国间的报纸,影响面最大的应该是《申报》了。《申报》不仅是我国第一张具有近代意义的报纸,而且持续时间长。在其鼎盛时期,《申报》几乎成为当时所有报纸的代名词。史量才是《申报》的总经理,称得上是一位超级富  相似文献   

20.
李新军 《沧桑》2008,(5):32-33
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两个亚洲国家的命运,日本通过这场战争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这场战争在爆发前就引起了举国关注,而《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有多篇评论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通过对这些评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主笔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也可看出当时的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