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冬 《文史月刊》2007,(12):30-33
李宗仁,国民党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任总统,新中国解放后定居美国。从1955年至1965年,李宗仁多次表示要回中国。当时李宗仁处于美国"监护"和美  相似文献   

2.
1949年美国延宕承认新中国“共同阵线”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美国延宕承认新中国“共同阵线”政策述评林利民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围绕“承认”新中国问题,即是否承认,以及在何时、何种条件下承认或不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推出了鼓噪一时的“共同陈线”政策。美这一政策不仅涉及新中国与美初期关系,也涉及当时数...  相似文献   

3.
武际良 《纵横》2014,(10):49-53
35年前的1979年1月1日,新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月末,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邓小平偕夫人卓琳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30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美。邓小平受到美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与我国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与我国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汪青松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败退台湾,形成大陆与台湾对峙分离的局面,这就产生了台湾问题即中国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美国有一种议论说,对台湾问题,美国采取"不介入"的态度。邓小平驳斥...  相似文献   

5.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侵略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俄罗斯陆续公布和解密了一批有关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的历史档案,翻译出版美国、韩国、日本等学者研究著作的增多,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认识。中国人民为进行这场战争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应对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积极意义应给予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6.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目标的确定徐焰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后,由于美国侵略朝鲜、进占台湾并严重威胁我国内地安全,中国人民被迫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小,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场典型的局部战争。对于刚刚经历过二十多年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上依附于美国的日本同新中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1971年,中国发生了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二是美国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次年2月访华,这在日本社会各界和民间团体中产生了“地震效应”。日本田中角荣首相组阁不久,即宣布要“一口气解决日中关系”。这次是日本不惜得罪美国,抢先与中国建交。  相似文献   

8.
《美国手册》是中共中央外事组研究处于1947年在晋绥解放区开始编写的一本美国问题工具书。集十余人之力,历时一年多,反复讨论,改写数次,方告完成。1949年8月,《美国手册》在北平由中外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编、中央外事组研究处处长柯柏年在该书的前言里介绍了该书的编写工作。他提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蒋介石政权即将垮台、美帝国主义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并说对敌斗争要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而中国尚无一本全面介绍美国的工具书,可供大家查考之用,所以要编写该书。然而,他和中央外事组的其他同志都没有想到,新中国即将诞生。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原高级将领蔡治将军是参加1943年中、美、英开罗会议的中国代表之一,是《开罗宣言》的见证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侨居美国,1980年后多次回国访问,为祖国统一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武际良 《百年潮》2013,(12):32-36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奔走呼号了一生。1937年,在保安的窑洞里,斯诺与毛泽东一见如故,相识、相知,结下了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中国革命胜利后,斯诺又三次访问新中国。斯诺既是毛泽东的挚友,又是诤友。国际上赞誉斯诺是“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1.
《神州》2006,(9)
1971年7月和10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两次秘密访华,为美国总统尼克松做准备。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总统对中国进行的首次访问。访问期间,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总统,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举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美国在公报中声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  相似文献   

12.
徐友珍 《史学月刊》2006,8(8):49-54,86
英美在是否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明显不同:英国主张尽早承认,尽管其决策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事实承认到法律承认的递进过程;美国则始终坚持反对过早承认和主张有条件承认,具有不承认的实质性内容,并注定了不承认的结局。1949年1~5月,英美分歧凸显;1949年7月至1950年初,英美就承认问题不断磋商,但整个协商过程表明双方各执己见,最终各行其是,英国于1950年1月6日正式承认新中国,而早在1950年初美国在近期内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中国的最大威胁,对美军事斗争一直是毛泽东思考的首要战略问题。1946年8月6日,毛泽东首次提出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是毛泽东并没有一味轻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而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核恐怖的阴影从此开始笼罩在人类的头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大的核武器国家曾多次给予中国核威胁。在朝鲜战争、台湾危机、试爆核武、珍宝岛冲突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中国的上空战云密布,多次承受着挨原子弹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1948-1950年中美关系处于模糊状态,美国对华政策也极其不稳定。由于国际因素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使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从"等待尘埃落定"的现实政策到采取一条孤立、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外交路线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1942年5月宋美龄在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新中国的出现》一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在文中她陈述了对战后中国重建的政治诉求,集中反映了她对战后中国内政、外交的思考。宋美龄在战后内政、外交上的言行印证了文章的本质特征,即以维护蒋介石独裁、极权统治为目标,表现出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50年代,美国在亚洲的几次冲突中都曾考虑过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或进行过核威慑。在这种压力之下,新中国迅速走上发展核武器的道路。1964年10月中国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原子弹试爆。其间经历了中苏分裂、苏联单方面撕毁核合作协议以及三年自然灾害,因此,核武器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不断调整对台政策,杜鲁门政府放弃扶植台独势力、台湾地方当局实现"台湾地区特殊化"的意图,转而重视蒋介石集团对新中国的牵制作用。1949年10月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NSC37/8号文件——《美国对台湾的立场》,显示出杜鲁门政府接受了蒋介石盘踞台湾的现实。该文件的出笼昭示着美台利益的合流,也预示美国维持两岸分离的努力必然受到蒋介石集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影响,显示出中国革命的发展是扭转美国策动台湾独立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9.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美国进行的一场全方位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周恩来以其敏锐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外交艺术,开展了对美国的外交斗争,不仅打破了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外交围堵,捍卫了抗美援朝军事斗争的胜利,而且树立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1889年到戊戌维新之前,是其"新中国"构想的第一阶段。此一阶段的"新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家概念,是希望中国人移民巴西开辟新地域。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主要体现为大力宣扬变法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变清王朝为君主立宪国。这是他"新中国"构想的第二阶段。这时的康有为开始从国家体制着手,他构想的"新中国"是资本主义式的君主立宪国家。民国时期,康有为多次使用"新中国"一词,拟定新中国政府议章和新中国宪法草案。这一时期,他的"新中国"构想主要是倡导虚君共和制,明确政府职责及宪法。康有为"新中国"构想的内涵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救亡"始终是其"新中国"构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每一阶段"新中国"构想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