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璜 《考古与文物》2022,(1):103-112
在大理国《梵像卷》、明初宫廷写绘本《金刚智经》及海内外金铜造像中均出现了一种“九首十八臂三足”的造像,四川西昌罗卜惹岩画中也有一铺近似的图像。明本经文称其为乌贤大王,但“乌贤”一词实际早见于大理国写经,其图像粉本也应源自大理,大理国写经中与乌贤相关的内容对明本经文无疑产生了最主要的影响。大理法藏寺的《赵州南山大法藏寺碑》碑文即反映出遗存的大理国密教也曾流入明初宫廷,折射出明初云南边地和汉地之间文明紧密交流的史实。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6,(11)
正转轮藏又称转轮经藏,或简称轮藏,亦称大藏或经藏。在佛教史上,"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其中,佛陀所说之教法,被视为世之财宝,极受尊崇。故而藏经也就成为佛教寺院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专设藏经之所和藏经之器。藏经之器称作"经藏",即供存放经卷之书橱。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经藏"的形式有"壁藏"和"转轮藏"两种。壁藏为固定式,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大理市博物馆收藏有木雕天王像、文殊普贤二菩萨像共六躯。这几件木雕像原在凤仪县(今大理市凤仪乡)北汤天村法藏寺。1956年发现后,收藏在大理县文化馆。由于这几件雕像风格古朴、雕刻艺、技水平较高,而云南古代木刻雕像稀少,难于找到可资对比的实物,故对这几件雕像的年代,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大理国时期的,有人说是元明时期的。笔者在文物普查中,对法藏寺的创建、维修经过、有关碑刻多次作了调查,提出个人对这几件雕像年代的看法,就教于文物界同行。 这几件雕像的外貌特征如下: 1号天王像,通高1.25米,头戴边缘上卷头盔,盔顶有莲花结,面相凶恶,双目圆睁,眼珠外凸,张口呲牙,作怒呵状。身著  相似文献   

4.
建瓯南雅镇明阳寺尚存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兴冥阳寺碑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游氏宗祠碑记》两通碑铭。碑文主要反映了游氏宗族与在寺僧人之间对庙产的争夺。通过对碑刻内容的解读,以及对照福建其他地方文献,可以发现"延僧奉祀"现象较为普遍,不仅在宗祠中出现,一些祭祀乡贤的公共祠庙也有"延僧奉祀"现象。  相似文献   

5.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佛经亦随之而来。当时的佛经都是手抄本。唐代发明雕板印刷以后,佛经就有了刻印本。大量的佛经,经过历代的翻译、汇集、编次,形成了经、律、论三藏,即大藏经。刊刻汉文大藏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官刻大藏经开始于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四年(971年)下令雕造我国第一部大藏经。以后有辽代的《契丹藏》,金代的《赵城藏》,元代的《普宁藏》,明代的《南藏》与《北藏》等。清  相似文献   

6.
王磊 《文献》2022,(3):26-40
根据宋代以后的刊本藏经、日本所藏的古写本一切经以及中古时期的佛经音义等多种文献,可观察到整个中古时期《十诵律》的文本结构在不断变化。首先是“毗尼序”在整体文本中位置的游离;其次由于第七诵尼律部分分卷的不同,导致不同系统的藏经本在十诵部分的卷数上产生歧异;又因为不同的藏经本在整体卷数上有六十一和六十两种不同规格,导致一些经本部分卷帙的合并与压缩。从不同系统的藏经本可以窥见中古写本时期《十诵律》在文本结构上的多样性,这些多样的文本形态在宋代刊本藏经出现和流行之后渐趋固定。  相似文献   

7.
明正统十年(1448)二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镇为甘州的卧佛寺及凉州的罗什寺同时下了两道圣旨,各颁赐《北藏》一部。这两道圣旨所载内容,包括字体、大小,书写格式、落款时间及用印等,都完全相同。圣旨及《北藏》乃至写经、佛经雕版,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以及明、清佛教经典版本和甘肃河西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明代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北京智化寺发现元代藏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4年以来,北京市智化寺文物保管所先后从如来殿佛(图一)脏中清理出三种元代藏经,为国内第一次发观,意义重大。现将藏经的版式内容浅析如下。一藩王印本与《普宁藏》藩王印本指的是高丽国王王璋印造的藏经,仅存《付法藏因缘经》一册(图版壹:1、2;图二、四)。经折装,千字文编号"飞"字号,硬黄纸书衣。书品高31.6、宽11.2厘  相似文献   

9.
在陕西省图书馆善本书库中,珍藏着一部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典籍丛书——宋版《碛砂藏》。《碛砂藏》是大藏经的一种。藏经的雕印是和佛教的传播、盛行密切相关的。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自天竺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广泛地发展,隋唐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九州大地,普建佛寺,造像译经,蔚成风气。据《玉芝堂谈荟》卷十五记载:“(隋)大业中,佛经译成汉文的,已达六千一百九十八卷。隋文帝享国二十四年,写经四十六藏,达十三万  相似文献   

10.
时倩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7):130-138+143
藏经纸专用于书写、印制经文,制作精良。关于藏经纸的研究,以往多关注于文献记载,鲜有实物分析。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养心殿乾隆御笔挂屏脱落的藏经纸残片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镜、纤维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超高液相色谱及多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倪仁禀”朱印藏经纸的层次结构、原料、工艺和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此挂屏所用藏经纸以皮类纤维为原料,经黄柏染色并施蜡,且背面有《华严经》经文,是对藏经纸的二次使用。  相似文献   

11.
庐山图书馆的历程□程鹏庐山的藏书已有千多年历史,它以书院、寺观、私家藏书为主要类型;以经、史、子、集、佛、道经藏为主要内容。许多寺院和隐士的草堂、书堂,同时也是藏经和藏书之场所。庐山东林寺藏经楼所藏经书,在唐代与长安西明寺藏经并称国内第一。白居易在《...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润改《华严经》的一则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剑云 《文献》2007,(4):132
关于谢灵运参加编译《华严经》之事,唐代新罗国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云:"夫《华严》大不思议经者,乃常寂光如来于寂场中觉树下与十方诸佛召尘沙菩萨而所说也.  相似文献   

13.
根据《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藏文文献》记载,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中有十六篇有关观音的经文.这些经文中有显宗经文,也有密宗陀罗尼明咒文,有些经文名称与藏文《大藏经》中的藏文佛经的名称完全相同.此文通过对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中的观音经卷内容分析比较,探讨吐蕃观音信仰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大报恩寺的源头有人说是长干寺,有人认为是建初寺,孰是孰非,应当细析。两寺建造缘起与年代不同《隋书˙佛经》:"推寻典籍,……三国时,有西域沙门康僧会,赍佛经至吴译之,吴主孙权,甚大敬信。"许嵩《建康实录》:"是岁(吴赤乌十年),胡人康僧会入境,置经行所,朝夕念佛,有司以闻。……因引见僧会,其言佛教灭度已久,唯有舍利可以求请。遂于大内立坛,结静三七日得之。帝崇佛教,遂于坛所立建初寺。"  相似文献   

15.
达亮 《岭南文史》2019,(2):60-65
正一、岭表丛林:僧以寺名,寺因僧显在东汉、三国之交,佛教已传入广州地区,为全国当先。据记载,"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佛经翻译家安世高于东汉建和元年(147)来中国,就是由海路到广州,后北上江淮。"据《高僧传》卷九之《晋洛阳耆域》记载,西晋初期,继安清(世高)之后又有一名印度高僧——耆域抵达广州。以上这两位富有传奇色  相似文献   

16.
徐鸣皋 《文史月刊》2003,(11):22-22
《赵城金藏》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典籍之一。这部佛经成书于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是我国大藏经中的孤本。因其雕刻于金代,为山西潞州府女施主崔法珍断臂期苦行、募化施舍印制,以北宋《开宝大藏经》为底本镌刻,成书以后便珍藏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内,所以史学界也称其为赵城金藏。《赵城金藏》这部佛经的成书历时三年。其经卷按《千字文》编号,开始于“天”字,终于“几”字。现存4330卷,卷轴装。历史文献中从来没有记载过此经卷。公私收藏图书目录也尚未有过关于此缀的记载。这部佛教经典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在它后面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  相似文献   

17.
刘波  林世田 《文物天地》2011,(5):98-107
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有211家单位的4478种古籍入选<名录>.国家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名录>的宋元明清佛教典籍有172种,品类丰富,特色鲜明.现分写本藏经、刻本藏经、分藏异地的珍贵佛经、金银字写经、郑和刻经、南明刻本等部分略加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在佛教史上,“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僧宝也。”其中,佛陀所说之教法,被视为世之财宝而珍重,后整理成浩繁的佛教经典,极受尊崇。故而藏经也就成为佛教寺院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专设藏经之所和藏经之器,藏经之器称作“经藏”,即供存放经卷之书橱。“经藏”收藏佛经的形式有“壁藏”和“转轮藏”两种形式,壁  相似文献   

19.
炳灵寺石窟的开窟年代最早可上溯到《法苑珠林》所记载的"晋泰始年"(265),西秦—北魏时期炳灵寺的名称为"唐述谷仙寺",到唐代时称作灵岩寺或龙兴寺。据专家考证,"炳灵寺"一名出现唐宝应二年(763)以后,这时候正是吐蕃开始控制炳灵寺所在的河州地区,"炳灵"源于吐蕃(藏)语"仙巴本郎"的音译,意为十万弥勒洲。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炳灵寺名称来源的争论,"炳灵"在"十万佛"与"非十万佛"之间争论不休,徘徊不定,这应该是一场十分有意义的争论,此文就这一问题作以阐述,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20.
隋唐五代的佛教宗派,多数由地地道道的中国僧人创立。在少数由旅华外籍僧人或外国血统的中国籍僧人创立的宗派中,只有华严宗是由地处丝绸之路上的昭武九姓康国入的后裔、中国籍僧人法藏创立的。按照传承系统,他被华严宗人尊为华严宗三祖。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十一月十四日,他以70岁高龄在京师长安大荐福寺圆寂,门弟子请秘书少监阎朝隐撰写了《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晚唐时期,旅华新罗士大夫崔致远又写了《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然而北宋初年僧人赞宁撰《宋高僧传》,却题为《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无疑是考虑到武周取代李唐时期,法藏在神都洛阳从事活动,并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创立华严宗。本文拟就法藏在洛阳的活动加以论述,从一个侧面揭示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