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古拉斯.罗德斯(Nicholas Rhodes)是英国卓越的钱币学家。他1946年生于伦敦,早在童年时期就开始收集钱币。八岁时,他幸运地得到了令人敬重的渊博的伦敦已故钱币商阿尔伯特.鲍尔温的悉心指点。鲍尔温不但鼓励他收集钱币,而且指导他进行独立的钱币学研究。在学校里,他发现了一批很好的钱币遗赠。于是年少的他就开始在课业之余进行认真的研究。1963年,英国钱币学杂志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发表了他有分量的论文处女作《威斯敏斯特公学收藏的盎格鲁—撒克逊钱币》,那一年他才16岁。在写作过程中,他得到了大英博物馆专家的鼓励和帮助,也…  相似文献   

2.
台湾最早的钱币学研究学术组织是1978年5月20日成立的台北市集币协会.它结束了台湾地区无钱币学民间学术团体的历史.与这一组织诞生的同时,《集币会刊》也编辑出版.该协会设有研究、出版、财务三个委员,主持台湾地区的钱币学研究.近一时期.台湾对历代钱币研究的论著有:徐祖钦著《中国钱币目录》(台北市新光邮钞杂志社出版).郭荣生《周代山西古钱》(台北市西山文献出版社出版)、宋叙五著《西汉货币史初稿》(文海出版社重印,初版于1971年6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惠信编著《中国货币史话目录》(1982年由晏升彩色实业有限公司出版)等.新光邮钞杂志社于1976年3月还推出《台湾货币》(朱栋槐著),而成为研究台湾地区货币的唯一专著.游礼毅译《世界货币沧桑》,  相似文献   

3.
梅绍武 《百年潮》2003,(3):63-65
《天女散花》中梅兰芳饰天女英国汉学家施高德教授(A.C.Scott)1956年曾由香港来京考察中国戏剧并访问我的父亲梅兰芳。父亲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接待了他,跟他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施高德当时是研究中日两国戏剧的专家,已发表《中国古典戏剧》和《日本歌舞伎》两部著作。他返回香港后,在1959年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英文专著《梨园魁首梅兰芳》,这大概是西方人士所写的第一部梅兰芳传,全书132页,内容尚属详实。最近我从书架上取下他当年赠送的这本书,重读一遍,发现其中记载了父亲当年访美演出时的不少情况,对我很有启发。其中有些事我未曾在拙作《我的父亲梅兰芳》(1984)第  相似文献   

4.
《中国钱币》2013,(3):76-8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会的名称是中国钱币学会,英文名称为:China Numismatic Society,缩写:CNS。 第二条 本会是由钱币学、货币史及金融史研究单位及研究者,钱币工作者,钱币收藏者和爱好者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严复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深刻影响的重要人物。严复(1853——1921年),初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字畿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他父亲是一个普通医生,他十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一家四口人就只靠他母亲作女红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严复十四岁,以第一名考入刚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五年后,他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在海军军舰上实习和工作。1877年,他被派到英国留学,在抱穆士德和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学习海军。在英国两年多时间他除了研究物理、化学、海军战术、枪炮等学科外,并注意探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留心观察当时英国富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有一位学者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以及加拿大、美国等地之间,往返奔波,为了把当代中国的文化介绍给西方,同时把西方文化的优秀部分介绍到中国,而不懈努力。他就是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文化中国》杂志总编辑、华裔学者、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客座教授梁燕城。梁燕城1951年在香港出生。他早年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中西哲学。后赴美国夏威夷大学深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到香港以后,继续进行中西文化的研究,并开始通过多种方式,沟通中西文化。尽管生长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但是他从小就心系祖国,有着强…  相似文献   

7.
英国占领香港的时间是1841年1月26日,正式割让香港的时间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时,即1842年8月29日.但这只是英国资产阶级长期图谋的一个结果,其染指香港的活动早在此前200多年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孙霄 《世纪》2022,(4):41-47
<正>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从很早开始就对香港地区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1842年8月英国占领香港之前,香港地区的农业、盐业、采珠业、制香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香港问题是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1841年1月25日,英军强行登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在英国武力的逼迫下,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割占了香港岛。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19世纪末,  相似文献   

9.
本件史料选自馆藏档案国民政府外交部全宗,系曾任香港总督的金文泰爵士(Sir CecilClementi)1936年在英国帝国学会(The Royal Empire Society)的演讲词.在这篇演讲词中,金氏始终强调“香港是英国在华的宝贵财产”,并认定香港的前途取决于英国的海空军事实力.他还特别提到了三个重要问题,即:(一)广九铁路与粤汉铁路接轨问题;(二)港粤间关税问题;和(三)九龙新界问题,并预言,“如果在末世纪之末,新界之租借随便让其满期,我们切勿以为可以回复到一八九八年以前的情形”,他建议英国政府应趁国民党政府“纷扰无能”之机,“使中国能够很光荣地同意永远割让新界与英国”,充分暴露了一个殖民主义者貌觎他国主权领土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1898年6月9日,在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下,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北京签订(以下简称《专条》)。《专条》将新界租借给英国。次年3月19日,中英代表在香港签署了《香港英新租借合同》,将租借地北界划在深圳河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书局于2006年出版的《戴志强钱币学文集》,收集了我2004年以前有关钱币学的文稿。时间很快过去了十余年,我又积累了一些文稿,于是和陈乔编辑商议准备出版续篇,以求配套成龙。在体例上,《戴志强钱币学文集(续编)》和第一本文集保持一致,也分为三个部分,只是把原来的第二部分"对钱币学学科理论的一点认识"前提为第一部分。这样的调整,无非是想强调一下钱币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天津市钱币学会副会长唐石父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17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唐石父是中国当代著名钱币学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钱币及天津地方史研究。编著《中国钱币学辞典》、《中国古钱币》等钱币学专著,参与《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及《中国钱币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先后发表有关古代钱币及天津地方史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武德钱文研究》及《中国钱币学辞典》分别获得1993年和2003年中国钱币学会最高学术奖———金泉奖。唐石父先生逝世…  相似文献   

13.
正一绪论"钱币学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对钱币展开研究的一门学科,包括对钱币实物的研究,也包括对钱币内在所蕴藏的,或者说是钱币背后所蕴含的非物质物化的研究。"~①中国的钱币学研究有很久远的传统,应该说从《管子》的货币思想中就可以看出,此时初步钱币学研究已经开始起步。而至于其后的古钱学则是古代金石学中一个重要的门类,两宋时期钱币学著作已经较为丰富,有陶岳《货泉录》、李孝美《历代钱谱》、洪遵《泉志》等等,由于  相似文献   

14.
关于钱币学史的两个问题白秦川钱币学史研究钱币学产中与发展的历史,是钱币学中一项综合性研究内容。中国钱币学的遗产非常丰富,自南朝刘氏《钱志》,顾恒《钱谱》到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其间关于钱币学方面的著述有一百三十多种,散见于各种文集的零星材料则更多。钱币学史正是以这些遗产和当代的成果为对象,研究钱币学产生的历史背境、发展阶段、内容与方法、成就与不足、以及对钱币学的总体认识,进而探讨钱币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当前的钱币学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仅就其中的两个问题略述管见,就教于学界同仁。一、文化背境钱币学的产生由许多因素促成,主要的有两条。第一,货币经济有相当程度发展,尤其货币种类应非常丰富,这是钱币学产生的前提条件。第二,钱币学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必定与一定的文化发展相联系。关于第一点,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一书中已论述过,下面主要谈谈第二点。魏普南北朝时期,史官制度严密,私人著史风行,史籍数量急剧增加。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宋书》、《三国志》、《南齐书》、《魏书》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同一段历史有许多人同时撰写,如作后汉书的有14家,作晋史的有26家。历史学的空前发展促成了钱币学的产生。从广义上讲,钱币学  相似文献   

15.
钱币版别研究可以说是在钱币学初创时期已经开始了。南朝萧梁时的《顾恒钱谱》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钱币学作。在今人能见到的顾氏论钱原句中,可以读到关于版别研究的内容。试引《泉志》引顾氏论太平百钱原句三则:  相似文献   

16.
《江苏钱币》的读者已熟知世界范围内钱币学与货币史的发展,因为这本刊物曾数次为中国的钱币学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钱币学家们构建平台。笔者十分感谢编者为他提供了在中国发表有关德国与欧洲问题文章的机会。本文将以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以北约100公里、德国中心  相似文献   

17.
《钱币博览》2001,(2):13-14
为推进《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四卷(宋辽西夏金货币)、第十二卷(钱币学录压胜钱外国古钱币)的编撰工作和上海钱币学研究,上海钱币学会《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编委会特于2001年4月18日至20日,邀请钱币界有关领导和专家学,在沪举办小型的“关于‘版别、对钱和压胜钱’问题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英国著名钱币学家乔·克力勃的访谈,主要涉及他的研究经历、研究方法和研究者应具备的素养。访谈中,克力勃及其同事布雷西就丝路沿线国家钱币学研究的相关论题,以及中国钱币学研究的现状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家是有用的——访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霍布斯鲍姆(E.J.Hobsbaw-m,1917—)是当代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之一。他曾长期任伦敦大学教授,并被聘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匈牙利国家科学院的荣誉院土。他于本世纪30年代加入英国共产党,一直是党的活动分子,直到英共不久前解散。作为历史学家,他是当代英国劳工运动史的奠基人之一,但他的研究领域在地域上涉及全欧洲甚至拉丁美洲,在时间上则从17世纪到20世纪,而以19世纪为主要对象。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主要著作有《劳工的转折点》(1948)、《早期农民造反》(1959)《工业与帝国》(1968)、《革命家》(1973)、《传统的创新》(983)、《19世纪三部曲》(1962、1975、1987)、《民族与民族主义》(1990)等近二十种。他曾于80年代中期访问过中国。 下面发表的是本刊特约记者刘为1992年5月2日对他的专访。  相似文献   

20.
戴葆庭(1895-1976),号足斋,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钱币收藏家、钱币学家。葆庭出生贫寒,只读过二年私塾,11岁便到米店学徒。但他自幼喜好收藏,酷爱钱币,自学成才。1920年开始专事收集和研究钱币,并以精于鉴定而闻名钱币界。1940年上海成立中国泉币学社,他是主要发起人之一,负责学社和社刊《泉币》杂志的日常事务,并兼任评议员、撰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