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军民 《丝绸之路》2012,(22):59-60
宋元明清时期,舟曲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很大灾难.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维护统治秩序,历代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防灾、减灾措施.考察这一时期舟曲的灾害状况及防灾、减灾措施,不仅可以填补这一地区灾荒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对今天的防灾、救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城市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学与信息之争,必然是包括生态环境及减灾防灾在内的城市安全度之争。可以说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将成为全面衡量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安是针对城市进行的全灾害的管理,它贯穿于灾害管理全过程,集中于灾害风险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分析并强调多层面、多元化和多学科的参与合作的全面整合的灾害管理模式。本文介绍了综合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内涵和原则;综合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实施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综合城市灾害管理的实施战略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防灾救灾的成就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大力防灾救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每一次灾害都对人民的生活、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但是随着抗灾救灾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灾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的中国,灾害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防灾救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之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基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相对不足的和文化遗产所遭受的各种灾害,本文提出了文化遗产防灾减灾的思路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洪钟贤 《福建史志》2023,(4):30-33+71
历史上,福建是各类自然灾害的高发区,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灾害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关于防灾抗灾、救灾赈灾的记载。这些经验和记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闽台历史民俗的历史渊源,也可为当代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各种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以极大的破坏力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防灾减灾事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由盲目到科学的应对过程。中国防灾减灾70年的成功经验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确立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中,文物建筑的价值认知是文物建筑灾害易损性、文物建筑灾害损失评估和文物建筑灾害风险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文物建筑价值认知现状,介绍了一些常用价值评估方法;借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文物建筑价值评估数学模型以及各指标求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促进文物建筑防灾减灾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灾害史是地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灾害”也在发展变化,为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增强灾害的预警、预防,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应重视灾害史的编修,在中国古代灾害史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进一步提高志书的存史、资政、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荒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基于灾害学、灾荒经济学理论和历史文献记录,本文对中国古代的灾荒理论进行了初步概括,从古代灾荒概念的变化、灾害类型划分和灾害等级评价等几个方面勾勒出中国古代认识灾害、减灾防灾的基本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殷商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商时期的自然灾害种类很多.旱、水、蝗、雹、震等灾害频频发生.这些灾害肆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殷商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内的气候因素所造成的。面对众多自然灾害.殷人首先寄希望于神祖的保佑.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力所能及的防灾救灾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与各种灾害作斗争的历史,人类的避灾、防灾、抗灾的意识、措施、技术、制度也随之诞生并不断进步和发展,对灾害的救治起到了积极的资鉴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力度越来越大,因环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等多种复杂原因,新疆的冰雹、霜冻、雪灾和寒害等气象灾害比较严重,历来对天山南北农牧业经济影响较大。本文梳理了70年来新疆冰雹和霜冻等各类灾害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论著、论文、学位论文等方面来反映该领域研究进程。用历史的眼光重新梳理前期研究成果,力求回顾反思。为进一步加强冰雪寒害研究以及为今后气象灾害防御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灾害每年给沿海地区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为了应对海洋灾害,民国时期在海洋气象技术上建立的上海徐家汇和青岛两个著名观象台以及众多沿海气象观测所,进行飓风和巨潮的预测和预警,并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将灾害信息传递给航行船只和沿海地区,减轻了灾害损失。为了防灾,民国时期在海堤修建中依照现代工程力学进行设计,在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材料,使堤坝抵御风暴潮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4.
冰雹灾害是贵州地区比较主要的农业灾害。文章在明清地方志、今人所编撰的灾害史料汇编等资料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冰雹灾害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明清时期贵州地区冰雹灾害主要集中在清代后期(1830-1910年);(2)冰雹灾害在季节和月份上分布不均,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季冰雹最多,而冬季冰雹最少;从月份变化来看4月冰雹最多而9月、11月、12月、1月、2月冰雹最少;(3)冰雹灾害主要多发生于中部以西地区即今遵义、安顺。黔南州等地。文章所探讨的明清时期贵州地区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当前该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闽台地区主要灾种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述论马波对历史时期灾害发生现象与规律的研究,于当今防灾减灾有重要参考价值。同全国一样,清代福建、台湾地区方舆志乘之学大盛,为灾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尽管这种材料本身存在诸如分布不均、略焉不详等缺...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时期海洋灾害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灾害是唐五代时期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历史时期海洋气候、海面波动、海水侵蚀等自然因素引起,同时又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联。如唐五代时期沿海人口的增加、濒海城市增多与海洋防灾技术的不成熟,导致受灾损失加剧;沿海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屯田,破坏了沿海地区固有的生态景观,增加了唐五代时期海洋灾害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不可移动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认为历史自然灾害往往发生在历史社会环境及其文物的集中区,并对二者产生渐进或剧烈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在不断提升,灾害的发生及其防范应对又会或多或少地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其社会环境中有所体现。有鉴于此,提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防的几点建议,一充分了解和识别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历史上的主要灾害类型以及影响,判断未来可能面临的主要灾害和灾情;二持续开展关于自然灾害之于不可移动文物的破坏性影响调查、研究和评估工作,不断深化相关认知;三针对风险类型和破坏性评估,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保护;四不断深化和细化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和区划研究;五在更大的"区域灾害系统"和"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协调风险管理与预防工作;六总结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中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方法和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8.
谭超 《风景名胜》2021,(6):0175-0176
汶川地震后区域易诱发大量地质灾害,对区域建筑而言,泥石流灾害对其破坏程度最为严重。通过对汶川县七盘沟 5 种建筑布局方案进行适灾能力评价,得出不同方案的适灾能力差异,其中防灾减灾方案 > 居住习俗方案 >2013 年方案 > 现状方案 >2009 年方案。汶川县作为地质灾害极为严重的区域,今后规划可参考防灾减灾方案进行区域适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张帆 《福建史志》2023,(4):9-15+71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灾害频发,各地纷纷出现粮荒,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灾区人民的生活。福建省委、省政府将粮食救济作为中心工作,贯穿政府赈济、生产自救、社会互济全过程,克服了灾荒,恢复发展了农业生产,同时提高了防灾救灾能力,有力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加之人类活动、生物繁衍等影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尤其是水灾、旱灾突出,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我国古代修志就重视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记述,《春秋》《汉书》等史书都有记载各个时期发生的自然灾害,为应对灾害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