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佛教传播和发展历程中,曾多次发生毁佛、灭佛事件,佛教徒一般称之为“法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次灭佛分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统治时期,史称“三武灭佛”。其中规模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周武帝灭佛,而导致这场法难的关键人物就是卫元嵩。 卫元嵩是益州成都人,祖籍河东(今山西一带),因做官而迁徙成都。梁朝末年,卫元嵩出家为僧,师从亡名法师。虽身处佛门,但他善于结交权贵,爱出风头,为人聪颖,学问颇杂,史载其“通术数及 纬之学,明历数阴阳,能赋诗造像”。他非常羡慕名士,特别是当时著名的…  相似文献   

2.
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高僧法显前往西域求取真经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可是人们也许还不知道法显当年正是通过阳关前往西域求取佛经的。 法显.山西平阳(今山西襄垣)人,姓龚。他在弟兄四人中排行老小,他的三个哥哥因病早逝。为了躲避灾祸,3岁时,他父亲就让他剃度为僧,后一直在长安传经讲法。在讲法说经的过程中,他深感律藏残缺不齐,有些经文也需要补正.所以,前往西域求取佛籍原本便成了他的最大愿望。东晋隆安四年(400).他从长安出发,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一同前往天竺(古印度),开始了求取佛经的行程。 他们…  相似文献   

3.
泉州为我国宋元时期对外交通大港.往来地区包括今天的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乃至埃及、东非和地中海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泉州对外交通的航线主要有三条:一是自泉州启航.经万里石塘(今我国西沙群岛)至占城(今越南南部),再由此转往三佛齐(今印尼巨港附近)、阁婆(今爪哇)、渤泥(今文莱)、麻逸(今菲律宾民都洛岛)等地,史称“东洋航线”;二是由泉州放洋过南海.  相似文献   

4.
晋阳西山大佛和童子寺大佛的初步考察李裕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一晋阳西山大佛一引言北魏永熙元年(532年),大丞相渤海王高欢消灭尔朱氏,于晋阳(今太原市)建立大丞相府,遥控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欢挟孝静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  相似文献   

5.
长安终南山至相寺多宝塔善业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周武帝(566-578在位)毁佛灭法,佛教遭到进入中土后第二次严重打击,长安及其附近一带一些不愿还俗的僧人,为避免迫害,纷纷躲进终南山。为僧人提供避难场所的是普安。普安,郭姓,京兆泾阳人。少年依圆禅师出家,苦节头陀,捐削世务。周氏灭法,栖隐于终南山之椴子谷西坡,深林自庇,  相似文献   

6.
王锋钧 《文博》2011,(2):62-68
西魏时期国都长安(今西安)是北方西部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立寺造像活动兴盛。西安地区考古发掘出土此期石刻造像主要有背屏式造像、造像塔、扁体造像碑、塔式造像碑、龛式造像和圆雕造像六种类型。佛龛普遍宽大,多见一铺多身的组合形式。佛和菩萨均呈献出母性与智性,与当时皇家的麦积山石窟造像风格一致。已发现西魏时的长安石刻造像多数形制规整、雕琢精细,这与当时本地为国都且寺院规格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甘肃张掖是历代高僧到“西天”(印度)取经路过的地方,史志明确记载的有两次:第一次是东晋隆安三年(399)四月,法显和尚与他的同学慧景、慧应、慧嵬与道整等,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他们经过青海,翻越祁连山,走出扁都口,直到张掖。张掖当时是北凉国的都城,国王段业听到著名高僧来此,便邀请他们留住下来。期间,法显与张掖的和尚智严、慧简、僧绍、僧景、宝云等人结为同志,共磋佛事。夏坐三月后,于秋初西行取经。第二次是唐朝贞观三年(629),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天水、兰州、张掖,出玉门关,逾葱岭去印度取经。至贞观十九年,东经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回到长安,历时17年。  相似文献   

8.
商: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周:镐京,今西安西南。东周:洛邑,今洛阳。秦: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西汉:长安,今西安。东汉:洛阳,今洛阳。三国:魏在邺(今临漳),许昌,洛阳;蜀在成都,吴在建业,今南京。酉晋:洛阳,今洛阳。东晋;建康,今南京。隋:大兴,今西安。唐:长安,今西安。北宋:东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西夏:兴庆府,今银川东南。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波罗城。金:中都,今北京。元:大都,今北京。明、清:今北京。原载《华夏文化》(孔祥光辑)中国历代京城今何在?  相似文献   

9.
王锋钧 《文博》2012,(1):66-71,97
十六国北朝时期,长安(今西安)城内外高僧云集,西域大德来此弘法者络绎不绝,这里成为北方地区的主要佛教文化中心之一。西安地区已发现的此期佛教造像数以百计,与同期周边石窟和其他地区造像相比,既有时代共性,也有显著的区域特征。本文依据考古文献资料,以本地出土的纪年造像为主线,对西安地区北朝隋唐石刻造像的佛、菩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归纳探析。  相似文献   

10.
<正>彭阳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北魏时期为高平镇(今宁夏固原市)治下长城郡,隋唐时期隶属于原州(今宁夏固原市),为北朝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经行处,是沟通高平(原州)至平凉并东达长安等地的重要一环。2015年,彭阳博物馆自固原、彭阳等地征集到三枚萨珊银币,现对其介绍如下,并略作分析,不足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高适与《金城北楼》单芳中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早年曾在宋州一带长期逗留。天宝三载(744),与李白、杜甫在宋州相识。八载(749),赴长安应有道科考试中第,任汁州封丘尉。因不愿“鞭挞黎庶”而弃官。天宝十...  相似文献   

12.
刘屹 《敦煌学辑刊》2018,(2):166-177
在诸种佛灭年代论中,佛灭在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的说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按照传统的看法,这种说法似乎在北魏正光元年(520)的一次佛道论争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但是近来随着学者们对相关史料的复核,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此文在相关研究的启发下,结合道教方面关于老子出关和降诞时间的变化,认为穆王五十二年佛灭说应该迟至唐初才正式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3.
在诸种佛灭年代论中,佛灭在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的说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按照传统的看法,这种说法似乎在北魏正光元年(520)的一次佛道论争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但是近来随着学者们对相关史料的复核,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此文在相关研究的启发下,结合道教方面关于老子出关和降诞时间的变化,认为穆王五十二年佛灭说应该迟至唐初才正式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4.
内江市位于川中偏南,沦江(古新都江)中游。现辖市中区、东兴区、简阳、资阳二市以及资中、威远、隆昌、安岳、乐至五县。面积13340平方公里,属川中南丘陵地带。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水陆交通方便。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二郡,现内江境分属巴郡和蜀郡。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7年)置牛县(今简阳,包括安岳、乐至各一部),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资中县(今资阳,包括资中、东兴区、威远各一部),东汉时分资中县之内江、威远另置汉安县(今内江)。东汉时的牛、资中、汉安三县城,大体上即今内江市的辖区。对内江市境…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出生于古代西域的龟兹国,是东晋时后秦的一位高僧,译经家。 他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经典。9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从盘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经。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后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译佛经。鸠摩罗什为人开朗,秉性坦率,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罗什回龟兹后,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名声大震西域,在汉地也有传闻。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劫鸠摩罗什至凉州。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遂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鸠摩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近17年。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鸠摩罗什(344~413) 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鸠摩罗什主持译经事业。此后10多年间,鸠摩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相似文献   

16.
楚圆楚圆(987—1040),宋代高僧。俗姓李,全州清湘县(今全州县)人,故里在今全州县龙水乡双车村。楚圆生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自幼饱读诗书,一心向佛。22岁时到州城南隐静寺(又名能仁寺)出家,法名楚圆。隐静寺虽然没有湘山寺知名,但属禅宗寺院...  相似文献   

17.
太阳山地区地处盐池、同心和红寺堡三县(区)结合部,东西、南北川道相交,是宁夏古代重要战场之一,也是古灵州通往原州、长安的要冲地区。清《平远县志》记载:下马关“黄河迥绕其北,萧关雄镇其南,东北扼庆(阳)、宁(夏)咽喉,南连巩(昌)、固(原)肘腋”。太阳山地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先秦时期,今太阳山地区先后为鬼方、犬戎、匈奴等族游牧之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将蒙恬北伐匈奴,把西北边界推进到黄河岸边,今太阳山地区归入秦国版图。秦末汉初,匈奴“界于故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中原寻踪说曹操(下)傅哲清,李先党迁都许昌挟天子经过几年的发展,曹操的实力逐渐增强。建安元年(196年),曹操42岁时,长安又乱,献帝刘协在权臣悍将的劫持下,东奔西走,出长安,经华阴,到弘农,入曹阳,又为叛军所追,连夜渡河,到了安邑(旧为县,今属山西...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寻佛像的诞生,需要回顾没有佛像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印度美术史上称为古代初期,相当于佛教美术的最初阶段,大体上是从释迦牟尼佛灭度至公元2世纪前半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几乎大部分是佛教内容,其特征是没有佛像。关于释迦佛灭度的年代,说法不一,这里采用通俗的说法,即公元前480年前后。八塔的建立释迦佛在世时,佛教造像不详。释迦佛灭度后,佛教造像以建造八塔为开端。据早期佛教经典记载,释迦佛灭度后,笃信佛法的八国国王均分舍利,分别在其国内各造一塔。佛塔是用砖或石块砌成,形状像馒头或者覆钵,顶置一箱形平台,台上设伞盖(九…  相似文献   

20.
王趁意 《收藏家》2013,(8):77-80
笔者在《中日画纹带佛兽镜探秘:中日画纹带佛兽镜的同模镜考》一文中(以下简称为《中日同模镜考》),经过充分论证,确认了《中原》佛兽镜(图1)、日本御猿堂佛兽镜(图2)、京都佛兽镜(图3)是同模镜。三面中、日画纹带佛兽镜是同模镜的结论,对中、日画纹带佛兽镜铸制地、出土地的探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原》佛兽镜是十年前的收藏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