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尤其是南宋,使用白银货币的范围较前更为广泛。在政府方面的用途有:赋税、专卖收入、上供、进献、赏赐……等。白银作为价值尺度而表示物价的情况已经常见,用于蓄藏的史实也多见于史籍和考古资料。种种经济迹象表明,宋代银两的货币职能逐渐完备,在社会金融经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代四川专行铁钱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货币铸造权统归中央所有,严禁民间私铸。宋代货币的材质规定为铜、铁两种,也有少量的白银使用。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由政府规定使用什么货币。有宋一代,全国各地使用铁钱的地方很多,如河东、陕西、两淮等地,但都使用的时间不长或铜、铁钱并用,只有四川为铁钱专用区。北宋初年,即禁止铜钱进两川,后虽废此禁令,但短时又恢复。在经济发展处于全国最高水平的四川地区,使用铁钱这种低值货币,货币能保持正常流通,并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在专行铁钱的基础上,又催生了现代纸币的雏形———交子,这在中国货币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值…  相似文献   

3.
正早在19世纪20年代,日本加藤繁先生在他的著作《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就探讨过唐宋白银货币化问题,他认为白银在唐代上层阶级已发挥货币机能,至宋代扩展到社会全体,白银作为货币的作用也更加发达。但因当时考古发掘资料的限制,部分论断参考实物不足。之后,彭信威、汪圣铎、高聪明、王文成等国内学者从史料和实物出发,对唐宋白银货币化作了不同阐释。随着近些年唐宋银铤的不断发现,为开展白银货币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以银铤(饼)实物为视角,考察唐宋白银的货币化问题。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明初沿袭前朝使用纸币,建立了钱钞兼用,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据数据显示宝钞仅过二十余年贬值速度极度加剧,宝钞、铜钱各有缺点,无法相辅相成,导致钱钞体系的崩溃。白银从非法货币到合法货币,除去经济的推动因素及国家的政策导向,白银本身的特点及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弥补了宝钞和铜钱的不足,新的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的新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明清货币交易复杂,一般认为,明代货币包括银、钞、制钱。明代中期白银成为实际的主要货币,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货币选择过程,最终白银货币化在明代得以确立~([1])。清代继承实施银两为本位的银、铜平行货币制度,白银与铜质货币是货币体系中的主要存在。传统银两在明清时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变化。徽州作为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地域,货币的具体使用情况有着自身的特色与规律。  相似文献   

6.
宋代货币流通以钱为主,在流通领域表示价值尺度的是铜、铁钱,白银还没有取代铜、铁钱成为日用物品的直接交换媒介。然而,在政府的重大政治或经济活动中,在民间某些私人交往中,白银却被视为事实上具有重大价值的货币,其作为货币的经济作用甚至高于铜、铁钱,“以银化钱,无往不可”。白银这种事实上的货币职能,在政府的重要政治或经济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诸如: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纸币的产生、铜铸币量的大幅度增加、白银的货币化及铁铸币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货币等,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宋代的货币文化,另一方面则使其币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割据性。本文拟就北宋的铁钱监、铁钱的铸造额、铁钱的铸造及重量、铁钱的流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白银自唐以后进入中国货币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中国古代最重要、最受欢迎的贵金属称量货币,不仅与中国社会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关,还与对外交往等外来因素的刺激有直接关系。一唐以前的白银唐以前,中国并不以白银为货币。司马迁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明确规定珠、玉、龟、贝、银、锡等只用作器饰宝藏,不用作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银贝、银铲布以至汉武帝发行的所谓"白金三品",都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银货币。进入唐代,白银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9.
明代白银货币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中造就的。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与供给的大幅增长共同促进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货币制度,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法令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明代中国产银数量虽有所提高,但远不足以满足货币化的需求。明政府被迫开放海上贸易。在贸易顺差与套汇的双重作用下,巨额海外白银流入国内,满足了不断扩大的白银货币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不同,明清时的白银和铜钱(制钱)两种货币不仅是货币,本身又是两种金属商品。白银和铜钱(制钱)作为货币使用,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在清代,这两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民间以银兑换为铜钱后,用于零碎小额支付。但是,由于中国银矿藏量很少,政府无法铸造统一的银币,所以白银只能作为称量货币流通(清光绪年间开始出现流通国内外的银铸币,  相似文献   

11.
继1996年出版《晚清传奇货币——云南牌坊锭考》和1999年出版《滇银图鉴》二书之后,戴学文先生又完成了其新作《方镨考》。有幸先期品读此书,掩卷之后,愿把读书时的一些想法记之于下。白银称量货币(亦可简单的统称为银锭)曾在中国货币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钱币学、货币史的研究中白银称量货币长期未占据其应有的位置,致使此种主要历史货币的品类、使用大多至今面目尚不明晰。鉴于这种状况,近二十年来始有当代的一批学者、收藏者从不同的角度整理、介绍、研究白银称量货币,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戴先生研究银锭的角度主要是从银锭的…  相似文献   

12.
宋代铸币政策及其实效初探缪明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在宋代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一发展本身,促使货币流通必须与之相适应,作为商品交换手段的货币其发行量必然不断增加。因此,宋代货币的发行管理即成为政府财政的一个重要问题。终宋一代,严格言,其行用的货币主要有铸市(铜钱、铁钱等),纸币(交子、会子等)两种形态。至于白银,尚未成为十足货币,而绢帛已不再位列货币。宋政府为稳定市值,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环绕货币的发行管理,制定实施了诸多货币政策,由于宋代流通行用的货币有铸币及纸币,宋政府的货币政策加可相应分为铸币政策和纸币政策。兹仅以宋代铸币政策为题,择要叙评其内容及实效。一、集中货币铸造发行权,严禁私铸货币,这一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社会里"最重要的商品"①,是拥有财富的代表。缘此,货币铸行权即成各历史时期政府所行货币政策的核心。宋初,政府整饬货币,在铸造"宋元通宝"钱的同时,明令"凡诸州轻小恶钱及铁钱悉禁之,诏到限一月送官,限满不送官者罪有差,其私铸者皆弃市"②(文中所引史料无另注者,均同②)。此举旨在扫除唐季五代以来淆杂紊乱的货币流通现象,使之趋于整齐划一。太宗时,政府规定"凡山川之出铜者悉禁民采,并以给官铸焉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两河流域历史上是否使用货币以及何时开始使用货币的问题,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论。在古代货币问题的研究上,卡尔·波兰尼所区分的四种货币功能,即支付手段、价值标准、交易媒介和储存手段,已成为探讨这一问题的共识和出发点。利用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12—前2004年)温马省的经济管理文献,可以追踪白银在该省经济活动中的流通过程,进而论证白银的上述四种货币功能对温马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乌尔第三王朝高度集中的再分配经济中,白银所执行的货币功能为参与经济活动的各方(包括缴纳赋税的依附民、温马省政府和王室)都提供了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融资、流通主要使用银两(也叫银元宝),以“两”为单位。当时,白银在流通中充当了主币的角色。清朝前期,将白银作为称量货币使用,其形制复杂。随着门户开放,外贸量增大,西方银币大量入侵,终于引起我国流通领域融资货币的变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宋代货币是宋史尤其是宋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新时期对宋代商品经济的研究日趋深入,而货币恰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宋代货币的研究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93年,姚思陟先生发表了《近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从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货币流通、货币管理、区域货币问题、铸币以及钱监和钱荒问题等方面作过梳理。此后十余年来(1994—2004年),关于宋代货币研究的论文有200余篇,特别是几部相关研究专著和论文集的出版,如刘森著《宋金纸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相似文献   

16.
2009年中国钱币学研究成果丰硕,既有具体而微的实物研究,也有对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综合性研究方面,对铸钱业中翻砂工艺在技术史上所具重大意义的探讨和对历代钱币作伪及鉴定的系统梳理,与过去的研究成果相较有所发展。古代货币研究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焦点问题,其中对于中国货币对周边国家的制度和文化影响以及白银在宋代以来的经济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货币历史源远流长。殷周时期以贝为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金版等不同铸币体系;秦始皇以半两钱统一币制,铜钱成为我国货币历史的主角,在我国流通使用长达两千年。纸币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唐代的飞钱带有纸币的性质,北宋早期,由于铜钱数量不足、铁钱难以携带,四川地区民间发行交子,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更是将纸币作为官定货币在全国使用。明清时期,白银与制钱并行,日本、美洲白银  相似文献   

18.
<正>宋金元明时期的货币,以其构成和演进的复杂性,成为经济史研究的一个热点。王文成等合著的《宋金元明时期的市场发展与货币流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该书在作者之一王文成所著《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深入研究宋金元明时期货币形式与制度的演变历程,在全球化视野下探索中国古代经济的演变特色。一、贯通宋金元明,揭示传统中国货币流通格局演进的内在逻辑。国内外经济史学界就市场、货币问题多有分区、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发挥作用的是白银、铜钱以及会票等民间自律货币并存的多元复合货币结构。清初废银论及萧条说,将白银作为社会衰败的原因,是从货币的职能和功能进行了片面的解读,白银的货币化表明中国的价值尺度实现了摆脱铜钱的根本转换。银钱比价的变动,决不是两者在供求上简单的数量关系,而是反映了基于金属货币的自然特质在质量不一、金属货币的非货币化前提下不同阶层货币占有的不均匀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从而出现"白银陷阱"。突破金属货币数量限制的尝试仅限于基于基层共同体和行业组织人的信任为基础的自律货币会票之类,一国一通货性质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由于缺乏制度改进在清代前期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正白银伴随着明代嘉靖以后的赋役制度改革取得了主导货币地位。万历六年(1578)《万历会计录》的编撰,标志着传统中国进入"白银时代"。然而,白银货币时代的到来,并不像今天"一国一通货"的货币制度,实现货币一元化的形态,而是白银、铜钱和民间私人纸币并存互补的流通格局。白银作为货币所展示出来的功能,对于不同社会经济主体(不同阶层)、不同市场领域产生了不同影响:作为财政税收手段的白银,在社会财富再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