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鐵器的使用,在中國大致上是在春秋前半時期,研究歷史的人,對這似乎没多疑問了。鐵器出现,在社會生產上是一件大事,他在我們歷史的發展上起有多大的作用呢?在這裹僅就個人所見於農業一方面的畧作敘述,謬誤的地方,在所難免,尚希讀者多予指正。西週末年所謂我國文化發源地的黄河流域,仍然呈現着荒涼景象,社會生產力很低,人口稀少,許多土地荒蕪着沒有開墾?芳o’記鄭世家說:“於是桓公問於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乎?太史伯對曰:獨洛之東上,河濱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爲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君之民也。”鄭桓公聽從了太史伯這個建議,就從陝西遷移到河南來洁數膰补缓敛涣呦У墨I給鄭桓公十個邑。從這段史實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國君對荒蕪的土地是不  相似文献   

2.
<正>春秋初年,今天的郑州地域内发生了一件主导中原政治版图的大事——郑国东迁,郑桓公计赚虢、郐,使用的谋略是寄孥,即将自己的家眷、财宝、仆人寄存到虢、郐二国。史载虢、郐二君怯于桓公威势,也贪图桓公财宝,想据为己有,各献五城,用于安顿桓公家小与财宝,讵料人  相似文献   

3.
《公羊》桓十一年记“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清人陈立(1809—1869)疏云:《公羊古义》云,“郐公者,郐仲也;夫人者,叔妘也”.《周语》 富辰曰,“郐之亡也由叔妘”.《郑语》,史伯告桓公;寄帑与贿,虢郐之间,无不克矣.“寄帑与贿,故得通乎夫人,以取其国”.又郑玄《诗谱》云,“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於东都王城,卒取史伯所公十邑之地.”“则  相似文献   

4.
泰山之阴齐币论朱活《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泰山之阴则齐。"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居之琅邪,北被于北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相似文献   

5.
泰山之阴齐币论朱活《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泰山之阴则齐。”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居之琅邪,北被于北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相似文献   

6.
中原文物编辑同志:我是贵刋的老订户,近读2012年6期,对费先梅同志的《试析琱生诸器之人物关系及其他》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作者说,"君氏"是国君,是召伯虎之父幽伯的生称。那么,召幽伯既然活着,召伯虎怎么可以称伯?难道召氏可以同时有两位伯?说君氏不是女性,也不对,晋姜鼎"余惟嗣朕先姑君晋邦"可证。尹姞鬲是共王初期器,称穆王夫人为天君,  相似文献   

7.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而民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已者未定,何暇至于暴  相似文献   

8.
《左传·成公六年》有这么一段关于春秋时期晋国迁都新田的记载: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献子从。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之地土薄水浅,其恶易。易则民愁,民  相似文献   

9.
《后汉书·孔融传》载:“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此事表现融之岐嶷早慧,机敏善对,为士林一段佳话。而《太平御览》卷385所引《孔融别传》,亦载此事,其文则作: “(融)谓门者曰:‘我是公通家子孙也。’门者白之。公曰:‘高明父祖常与孤游乎?’”  相似文献   

10.
<正>有一道公务员面试题:"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请你从领导班子建设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何谓"和",孔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阅读《资治通鉴》,我发现司马光也在倡导"最美"莫过于"不同",他在《资治通鉴》里记录了卫候与子思的一段对话: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对西周井(邢)氏所居之地和商周时期的郑地地望进行了考证,同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辨析。西周井(邢)氏中井(邢)伯一支居于陕西凤翔一带的观点证据不足,具体所在待考。井(邢)叔分为两支,一支居于西周丰京张家坡墓地附近,另一支居于西周"郑"地。甲金文中的奠(郑)地和传统文献中的郑地涵义各有不同,商周时期奠置异族人的被称为"奠"的地区很可能有多处,只有具体、固定的讲某一地点、族名时才是后世的"郑"族和"郑"地。卜辞中的郑地在陕西华县一带,铜器铭文中出现的王在郑、郑虢、郑井的"郑"是指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即陕西凤翔一带。这里还有姜姓郑族生活,郑父之丘也在这一带。传统文献中的郑国始封于陕西华县,春秋初由桓公之子郑武公迁都河南新郑。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7,(10)
<正>虢国是西周时期的姬姓封国,其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文王"孝友二虢",并经常"咨于二虢","虢"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一期卜辞,从虎从寽。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其意为"双手奋力与虎搏斗"的会意兼形声字;  相似文献   

13.
西安出土元京兆平准使墓志《元故韩城尹张君墓志铭》,1986年出土于西安东郊咸宁中路北侧,东距公园南路约百余米。墓志存碑林博物馆。志文:“……公居长,名翼,字伯翔……后以廉举京兆平准□(使),总楮币之权,酌市直之宜,在任有年,民皆便之。”墓主张翼,字伯...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起郦道元(466/472?——527)《水经注》,永乐大典本(1403——1408),其“洧水注”引《竹书纪年》条云: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日桓公《水经·洧水注》这条《纪年》引文,问题很多.约而计之,已被提出且问题基本解决者一;已被提出而解决不得其法,问题越来越复杂者又一;虽已提出而犹不以为事,不被视为问题者又其一;本属此条最根本问题,十分严重而至今尚未被提出,千年来不曾视为问题的问题者又其一(此即本文所谓误读悬案是也).  相似文献   

15.
谈西郑地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书纪年》记:“穆王以下都于西郑”.[笺]曰:“颜师古谓穆王下无都西郑之事.殊不知西郑、南郑一也.自镐京视之,则郑在南.自新郑视之,则郑在西.”这一解释是把南郑当西郑,可知自唐以来对西郑地望已不清楚了.《竹书纪年》又记:“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笺]谓:“按石氏曰‘日再出为渗光,其国有兵.’《开元占经》曰‘郑当是京兆郑县,今西安府华州也,在府城东二百里有古郑城在城北.’《一统志》‘周时郑桓公始封此,其地亦名咸林,或作棫林,字近而(讠为)也.’”在这里据石氏之说,以“日再出”为“天再旦”.此说研究者多从之.而《开元占经》和《一统志》把周懿王时的西郑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史学史长编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编历代史官制度第一章史义之演变 〔一〕史始于黄帝〔二〕以史名官〔三〕以史称书〔四〕以史名书第二章史职之规定第三章古代学术出于史官论第四章古代史官 〔一〕黄帝史官—仓颇、沮诵、大挠、隶首、容成、孔甲。 〔二〕夏殷史官—夏:终古,殷:向挚,尹逸。 〔三〕周史官-一1.王朝:辛甲、周任、史糟、史伯、内史过、叔兴、叔服、 史大弧、伯阳、太史澹。 2.诸侯之国:〔齐〕太史兄弟三人、南史氏,〔鲁〕太史,〔毓〕史嚣,〔郑〕 太史,〔晋〕孙伯鬓、史赵、董狐、屠黍、史墨,〔楚〕倚相、史皇, 〔秦赵〕御史。 3.卿大夫之家:〔齐〕田文侍史…  相似文献   

17.
<正>周紹良、趙超主編的《唐代墓誌彙編》中載有一方墓誌,編號爲貞觀一八一,原石與拓片均没有留存,墓主爲曹因,撰者爲墓主之妻周氏,墓誌全文如下:君姓曹,名因,字鄙夫,世爲鄱陽人。祖、父皆仕于唐高祖之朝,惟公三舉不第,居家以禮義自守。及卒于長安之道,朝庭公卿,鄉鄰耆舊,無不太息。惟予獨不然,謂其母曰:"家有南畝,足以養其卿;室有遺文,足以訓  相似文献   

18.
明天一阁刊今本《竹书纪年》言郑桓公居"洛",伐"鄫",居"郑父之丘",经由对此三事的详考,可推桓公初居之洛在今陕西洛南一带;幽王初桓公伐鄫,即《国语·郑语》史伯所说的"缯",亦即曾,地近今河南南阳一带;因伐鄫之功,桓公立为诸侯,都郑父之丘,故国名郑,其地可能近于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一带。故今本《竹书纪年》所载桓公立国事与《国语》《史记》《汉书》之说实微异而大同,未必纯出杜撰,可为探讨早期郑国史地问题提供一重要参考,对解读清华简等新出土文献也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19.
“都乡” “都乡”一词,不见史诗,而六朝墓葬文字中却时有出现。如“湘州始安郡始安县都乡都唐里”、“南阳郡涅阳县都乡上文里”、“丹阳石城都乡”、“兰陵郡兰陵县都乡中都里”、“豫章南昌都乡吉阳里”等,可见都乡之制广存于当时。六朝时县以下设亭、乡、里,《晋书·职官志》和《通考》皆有载。按“都乡”之义同于乡乎?都,就城市言,初多指国都。《左传》庄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释名·释州国》曰:“国城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汉以后渐指一般城市,《华严经音义》释“都,城也。”是又有都会、都市之称。都乡,余以为即都市之乡。  相似文献   

20.
一、郑国东迁郑国是周宣王(公元前806年)时期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今陕西华阴县一带)。郑国三代都是周朝的卿士,在朝廷执掌大权,为周王朝立过大功。第一代国君郑桓公为保护周幽王,死在乱箭下;第二代国君郑武王亲自从申国迎回周幽王之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第三代国君郑庄公东拒曹宋,北侵周室,向世人昭示一代国君的雄才大略和威严。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封今河南新郑市一带为郑国都邑。郑国东迁中原腹地,由此,开创出近400年的宏伟业绩。二、郑伯“中”字型大墓惊世发现1996年7月10日为配合基建,新郑市文物局钻探队在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部、金城路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