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凡  朱竑  黄维 《人文地理》2010,25(4):60-66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景观、记忆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联系密切,而且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关。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探讨了GIS和认知地图方法在城市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佛山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体记忆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在全球化、城市化趋势下,从地理学视角,透过对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将有助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性地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感。  相似文献   

2.
文化地理学的主题与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钱今昔  王星 《人文地理》1989,4(2):47-51
本文论述了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认为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一门独具特色的分支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历史性;阐述了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即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和文化综合体及文化发展的四个基本过程。四个基本文化过程持续不断地运行,推动了空间文化系统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包括一定文化集团的人的物质文化成就与非物质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西方,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均经历了长时期的积淀,各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西方各国经过19世纪工业文明后的深化认识与研究,特别是20世纪中叶对环境的关注,至20世纪下半叶将之提升为文化景观理念,并于20世纪末提出了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我国的文化景观研究则于20世纪得益于近代地理学,区域社会与历史文化,区域考古学、环境考古学与景观考古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国际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的推动下,逐步完善了文化景观及文化景观遗产的理念。进入21世纪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逐渐达成国际共识并在诸多国家取得了成功,而《西安宣言》、"杭州论坛"及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潜力,则分别标志和预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大贡献和突破。  相似文献   

5.
试论音乐与地理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音乐是一种非物质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笔者从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向岚麟  吕斌 《人文地理》2010,25(6):7-13
论文梳理近三十年英美新文化地理学有关文化景观的研究脉络,介绍文化、意义和表征等基本概念。按哲学基础将其分为社会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景观面纱、生产研究,语言学影响下的景观文本研究,知识建构论的景观作为梭子,女性主义影响下的景观作为凝视,以及景观想象与身份问题研究。多元化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开拓了研究视野,也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体,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精髓,具有“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研究的双重价值,是中国乡村地理学探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库,深入剖析1990—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及进展,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拓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维度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发现,近30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随时代的发展愈发细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与价值、形成与演化、保护与发展等3方面。但现有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多尺度研究还需深化、研究议题有待丰富、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仍需强化。今后应注重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拓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尺度;深化与拓展研究内容,挖掘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议题;强化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完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
李凡  黄维 《人文地理》2012,27(3):28-33
现代化、全球化和城市化催生了当代的怀旧现象,城市怀旧已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并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怀旧现象的研究状况,以及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城市怀旧研究已经渗透至诸多学科领域,国外文化地理学者从多个角度开展了城市怀旧的研究,但该研究在国内还十分鲜见。文章指出可以结合文化地理学及相关理论,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城市怀旧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互动作用,探讨城市怀旧空间的生成、类型、特征、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解读城市怀旧文化景观对于城市怀旧空间的诠释以及地方认同的影响,以揭示在城市怀旧空间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城市记忆、地理想象、地方认同和建构的互动作用机理。认为城市怀旧的地理学研究将拓展我国城市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视野,并对城市更新、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化地理学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人文地理学分支,既是专业课程也是素养课程,其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中包含的文化,或文化中的空间安置.研究内容为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文化评价等.由于文化与人密切相关,因此文化地理学聚焦于人和人的想法.相比于自...  相似文献   

10.
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在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学科中历史悠久,并被广泛应用。作为世界遗产体系中的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杰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出现,但它已经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中的热点。文化景观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其重点在于保护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和产物,涉及到空间过程与土地利用、地形、水文、植被、交通、细部结构与装饰、健康与环境等方面。在中国倡导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对于整个遗产的保护、生态的维系、文化的延续、旅游的开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金波 《人文地理》2005,20(4):119-124
本文本着批判地吸收不同学科领域有关文化生态的理论和方法,在系统论与生态观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地理学研究文化生态学的优势,对文化生态学从基本概念到核心理论进行了重构,阐发了以文化生态系统为其研究对象、现代文化生态学的宏观、中观、微观研究领域观点。试图籍此完善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增强其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张晶 《人文地理》1997,12(1):39-43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本文对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现代趋向为三种相互补充的研究方向,即景观学派、文化生态学派及环境感应研究。本文又对文化地理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意在丰富、充实文化地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三普成果中出现了一大批和人们的印象中与遥远,古老无关的文物类型,从古物到文物,再到文化遗产,概念的变化反映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概念不断被提出,在普查过程中,这些新的理念得到了充分重视,各地也积极开展新类型文化遗产的专题调查,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西、湖北等省(市)组织了工业遗产专题调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开展了文化线路遗产调查。  相似文献   

14.
湘西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定量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西29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或传统村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构建了物质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相似性的指标体系,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制定了指标数据量化策略,应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文化景观进行相似性聚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类结果进行了分区。结果显示,北部为土家族聚落景观区,中部和西南部为苗族聚落景观区,多民族混合型聚落景观区在研究区中西部、中部和东南部呈条带状分布;土家族文化景观区的标志特征为吊脚楼;苗族文化景观区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建筑以干栏建筑为主,其非物质文化景观以鼓舞和柳巾舞为典型特征;混合景观区主要表现为汉族传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化表达模式,为开展系统性文化地理研究奠定基础。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解析蔚县剪纸文化景观,建立了包括艺人、生产作坊、文化受众、网络店铺等10种文化载体的空间数据库;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整合实现艺人分布空间、艺人行为空间、艺术风格空间、艺术传承空间和产销空间等地图表达成果。地图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是针对文化地理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实证,通过文化景观的抽象语言描述到地图可视化表达,为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时空研究提供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基因再现及人本观转基因空间控制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破坏,特别是在国家历史上对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线性文化遗产亟待引起重视并得到系统保护。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构建途径。通过将文献研究与专家问卷德尔斐法相结合,判别出了由19个线性文化遗产约250,000km线性要素所构成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以期在国土尺度上建立一个集生态与文化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一个彰显民族身份、延续历史文脉、保障人地关系和谐的文化"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8.
探讨文化地理学、区域观察方法在古陶瓷研究中的运用。文化地理学中的景观理论、文化的时间与过程、技术传播理论适用于古代瓷器手工业地理研究。区域的地理特性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它们与区域瓷业特色的形成和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Cultural landscapes offer potential insights into cultural processes. As a cultural/political landscape element, the domestic campaign sign is linked to a variety of socio-cultural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Examin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signs posted throughout the town of Hattiesburg, Mississippi, illustrates that race is a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who chooses to post signs. Historically, limitations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South would have included use of landscape for communication, imposing a sort of metacommunicative landscape hegemony. Further, patterns of sign postings and voter turnout indicate that both activities are form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at are embraced differently by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20.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landscapes relates to the multifaceted links between people, place and identity. From a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 the concept refers to a category of designated conservation areas with specific biocultural heritage values. From a local perspective, it may refer to a landscape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vision of a culturally-specific sens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We explore these two perspectives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cultural landscapes in South Africa, the ‘expert’ designated Mapungubw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Richtersveld Cultural and Botanical Landscape, and the local associative landscape of emaXhoseni, which is not formally recognised. We propose that a biocultural diversity perspective of heritage not only recognises the inextric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but it also gives prominence to the beliefs, values and practices of local people, and to strengthening their agency to safeguard their heritage in ways and forms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