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已有考古成果和历史古籍看,常州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560多年的建邑史。秦代开郡设县,置有延陵县,成为郡府级城市也有1700多年历史。自古至今,常州都是江南乃至全国知名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吴文化和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常州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十分突出。历史上曾出现过春秋吴  相似文献   

2.
龙城  张军 《中华遗产》2008,(8):14-15
常州不仅是一座“工业明星城市”,还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常州,人杰地灵,素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市内古迹众多,但历经沧桑战乱,有些已经湮没,现存的一些古老街巷地名,就是仅有的历史遗迹了。近几年来,随着常州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常州的文化遗迹正以惊人的速度消逝。  相似文献   

3.
深入整理与研究江南文化,梳理江南文化的传承体系,把握其内涵特质,才能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推进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建构新时代的江南文化多做贡献。常州为历史上的中吴,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地区。常州文化中物质文化层面的衣食住行与水关系密切,心态文化层面也有水文化的特色。同时作为江南文化的常州文化也有刚性的一面,历史上多刚直不屈之士。两种文化的融合体现为外柔内刚,亦柔亦刚。  相似文献   

4.
"‘他文化’遗存"中的"他文化"是立足本位从文明、宗教、种族(民族)和国家角度来说的。人类历史的风云变化中留下了许多"‘他文化’遗存",但很长时间内对"他文化""尊重"的原则没有建立起来,只是到"二战"后,在世界遗产运动中,在"人类共同遗产"的理念下各国普遍将"‘他文化’遗存"予以认同,使之遗产化。总体来看,"人类共同遗产"的理念、历史间离效应和家园感是影响对"‘他文化’遗存"认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刘慧中 《南方文物》2012,(4):183-187,100
一"如果历史不仅仅是‘文字’书写的历史,‘实物’本身也在‘书写——构建’着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那么‘中原’与‘周边’的划分其实就成了业已掌握了文字和书写奥秘的‘中原’地区对于那些尚未掌握文字的其他地区的一种优势和权力,而这种优势和权力正在随着三星堆遗址这样的考古发现而逐渐被动摇和‘解构’,‘中原’、‘周边’这些称谓所蕴含的政治文化涵义应该被剔除‘,中原’及其之外  相似文献   

6.
2007年3月去看望好友甘肃省博物馆的祝中熹先生时,他送给了我几本《陇右文博》。在翻阅中有幸读到了于祖培先生《‘京’字初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影迹——宁县庙咀坪遗址浅释》一文,很受启发。于先生从文字的初义去研究历史文化不失为一种有创意之方法。我相信依此法再参照文献及考古材料定会解破一些历史文化之谜。不过于氏在该文中所表述的“由是则知庙咀坪古名叫‘京”’。“现在‘京'‘姜’二字音、形的破解。表明我国在神农时期已有了成型的复杂文字”,“京是宗庙”,“《说文解字》‘人所为绝高丘也’依稀反映了‘京’原为宗庙神舍这类人工建筑的历史痕迹”观点等。鄙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声音     
《神州》2010,(3):4-4
“创新一方面来自于人的天性。一方面来自社会环境。从人的天性来说,创新意味着巨大的成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等。而且还有风险,失败的风险。‘山寨’则是投机取巧,成本低,风险小。人大多有惰性,都愿意走捷径。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如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更难生长了。”——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称,不能对山寨文化过于宽容。  相似文献   

8.
刚带着“泉州十八景”的水彩长卷从苏州回泉的画家吴培植,最近表示,“泉州完全有申报‘世遗’的实力,此次落选很值得反思,泉州还有待扩大宣传”。  相似文献   

9.
2012年5月2日下午,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北京大学华侨华人讲座系列之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举行.日本东京外国语学院亚菲语言文化研究所教授三尾裕子应邀作了题为"关于‘华侨·华人’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以日本学者为例"的演讲.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顾问梁英明教授、丘立本研究员等出席了讲座.讲座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0.
正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凿自东吴苏州望亭到中吴常州奔牛的运河(即江南运河),常州人从此开始了沿运河筑城的生活模式,汩汩流淌2000余年的运河穿城而过,形成了常州城依水、水抱城,城河相依、人水相亲的城市格局。因此说:因有运河,才有常州。大运河与古代常州  相似文献   

11.
<正>常州古称延陵,别号龙城,地处苏南腹心,北临长江,南接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船之会"的交通枢纽,享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早在距今6200多年前,常州先民就于这方沃土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历代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常州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是一座历史、艺术、自然类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6月27-29日,由江苏省吴文化学会、苏州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交融与碰撞:青铜时代的吴越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江苏省吴文化学会年会"在苏州博物馆举行。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研究员,江苏省吴文化学会理事长王奇志研究员,南京博物院邹厚本研究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研究员先后致辞。邹厚本先生在致辞中对吴文化学会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吴文化学会的研究工  相似文献   

13.
提到江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吴文化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而有关吴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吴都的地望,历来也是先秦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本文认为“太伯奔吴”最先是到宁镇地区.具体而言就是现在的南京市江宁区横山一带.因此吴文化的起源地应为江宁横山。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初探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吴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远在勾吴建立以前就已经形成。泰伯奔吴,被后人尊为吴文化之祖,是指泰伯在三让王位的同时,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吴地,并与当地原有的古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与重组,终于形成了新的吴文化,至今仍在发展壮大。这一承前启后之创举,正是泰伯奔吴后对吴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薛焕炳 《江苏地方志》2022,(5):74-76+81
<正>园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是国人道法自然的一种体验,更是江南人精致生活的体现。梦江南,能不梦林泉?游江南,能不游名园?联合国赴华项目负责人、纽约大学兼职教授何勇曾说过,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美妙绝伦的山石亭台、泉池花木和诗酒雅集,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丰富的艺术理念和优雅的文化生活。常州在中国园林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会长罗杨称:“常州富有‘百园之城’的美名。明清两代是常州园林的全盛时期,常州人以其特有的匠心妙手,融汇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及诗、书、画等艺术传统,营造出‘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2021年,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政府提出建设“五个中轴”的发展目标,文旅中轴是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从“五大信息”“五个维度”阐述常州园林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并提出四条建议,企盼常州文旅中轴建设认准目标,找准方向,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6.
吴文化与江苏经济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作为主导性地域文化的吴文化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探讨在新世纪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互动中,如何进一步充实吴文化的内涵,以开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地方志》2009,(3):33-34
小引:2009年2月12日下午,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应“中国常州·齐梁文化研讨会”组委会的邀请,来到上海辞书出版社,与常州文史界的专家学者、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领导和资深编辑等一起,畅谈常州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8.
李杨 《神州》2013,(33):29-29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因此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致力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便成为了实现国家复兴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面对当下的文化发展现状而言,要实现文化繁荣兴盛就应该首先以依托传统为先,其次以挖掘社会所需为重,最后以文化为民为根本。全面践行文化为民、文化源于民和实现文化繁荣以民为本的文化繁盛主线。  相似文献   

19.
李景明 《沧桑》2011,(1):90-91
现代学者对汉武帝利用公羊学"大一统"这一重要问题高度重视,论述颇多。学界普遍认为,汉武帝把"大一统"理解为"大统一","‘一统’则被理解为政治上的整齐划一,即‘统一’"。有的学者解释为"思想"、"文化"、"学术"的"统一"。这种"误解",违背公羊学"大一统"本义和史实。汉武帝实际上是利用公羊学"大一统"的"奉天法古"、"承统改制"诸说,希望通过落实汉朝"承统"、"改制",以解决该朝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苏州市平江路、山塘街,无锡市惠山老街、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扬州市东关街,经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中国文化报社联合中国文物报社推荐评选,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本刊以专题形式推出以上5条历史文化名街,介绍给国人、展示给世界。这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名街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充分发掘名街的"名"、"特"之处,突出名街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广泛的社会影响、鲜明的发展活力。名街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沧桑巨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为后人留下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