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紫砂壶的光芒下,宜兴的茶显然寂寥许多。许多人都为“阳羡溪头一丸土”孜孜以求,却忽略了一段茶史里著名的“南方嘉木”。实则每个茶风浓郁的时代,几乎都少不了宜兴茶。从唐代的紫笋,宋代的雪芽,元代的金字末茶,明清的岕片,直至如今宜兴城乡少不了的宜兴红茶,它在宫廷、文人圈兜兜转转千百年,最终入了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2.
<正>品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泱泱华夏的典型符号。一杯香茗在手,漫卷诗书欲狂,说的是茶的趣味,论的是茶的品性,品的是茶的格调,细细品茶被称为最儒雅之事。顾景舟(1915—1996年),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痩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一生3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此  相似文献   

3.
漫话曼生壶     
叶佩兰 《收藏家》2000,(12):8-10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  相似文献   

4.
曹宇宏 《神州》2012,(29):10-10
宜兴紫砂陶是采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黏土为原料,用1100℃左右的高温半烧结而成的精细炻器。宜兴紫砂尤以紫砂茶壶的独特功能性为世人称誉。归结前人论紫砂,总是"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味,色、香、味皆蕴",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紫砂壶还具有养壶的把玩功能,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那么,如何鉴赏紫砂之美呢?  相似文献   

5.
郭丹英 《收藏家》2015,(2):61-66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中国茶叶输入英国,茶叶成为商人、贵族等上流社会消费的奢侈品。伴随着茶叶的消费,英国人对中国茶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景德镇瓷茶具和宜兴紫砂茶具与茶叶一起,一路漂洋过海到达英国,成为贵族茶桌上的主角。在这些外销茶具中,有一类漂亮的茶叶盒尤其得到女主人的青睐,且每件茶盒都配上精致的小锁,钥匙只掌握在女主人手中,那就是产于中  相似文献   

6.
漫画曼生壶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阳羡茗壶除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壶的造型、壶身的装饰都非常讲究。从壶形来说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也有许许  相似文献   

7.
张浦生 《收藏家》2005,(11):11-12
茶,号称“国饮”,是中华民族动静相宜的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说远在上古神农氏嗜百草时代即发现了茶的妙用,商周时演变为饮料加以推广,历经唐宋的盛行及明清二代的改革迄今,茶饮风习经久不衰,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茗壶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它涵盖了文化、实用与艺术欣赏等三方面的价值。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茗壶的型制亦在不断变化。明清时期吃茶采用“泡茶法”,所以壶身变矮变小,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明代中期,江苏宜兴创制出一…  相似文献   

8.
江苏太湖之滨的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宜兴的紫砂茶壶素有“陶都奇葩”之称。而今在宜兴丁蜀镇团山山麓绿树丛中,新建了一组琉璃瓦仿古建筑群,这就是被誉为“陶都之都”、“东方明珠”的宜兴陶瓷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陈列着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宜兴陶瓷精品,从中可窥见出宜兴6千多年来陶瓷工艺的演变过程和纷繁复杂的工  相似文献   

9.
汪星燚 《收藏家》2014,(7):77-80
"吾阁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阁,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是而已……"——陈继儒《小窗幽记》"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器为茶之父",品茶方式的演变,同时伴随着茶具形制的演变。茶无论在药用、食用、饮用阶段,都和茶具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唐、宋等早期茶具以单色釉及窑变效果为主,到了明代,由于散茶的盛行、茶叶品类的多样化和冲泡方式的改变,茶具在造型、釉色等方面变得更为丰富多样,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白瓷和彩瓷茶具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发展。另外,主产于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也成为茶具发展的另一个脉络。  相似文献   

10.
杭涛 《东南文化》2016,(3):93-95
2015年11月11日至13日,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宜兴市召开。会议对近年来新的紫砂出土器、馆藏紫砂和宜均、宜兴紫砂发展史的若干问题及宜兴紫砂外销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并讨论了宜兴紫砂学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民间紫砂藏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晚清以来,首先由一些外国人开始关注、著录宜兴陶业。到20世纪前期,中国人对于窑口、产品、工艺等宜兴陶业情况的文献记录逐渐涌现,其中包括宜兴制陶环节中最具特色的泥片成型工艺。传统泥片成型工艺虽延续至今,但以如今的制作方法与之相比,诸多方面和细节已逐渐改变,甚至消失。宜兴窑业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江苏地方志》2011,(1):26-28
历史文化名城宜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上下数千年,宜兴产生过宰相10人、大将军10人。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累计考中举人920人、进士385人,其中状元4人。当代的宜兴更是著名的教授之乡,有8000多名教授,100多名大学校长,24名两院院士,涌现了周培源、徐悲鸿、潘汉年、蒋南翔等许多杰出人物。宜兴何以人才辈出?本文试从名人文化的角度,探寻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宜兴为中国陶业经济文化典型,从社会文化学和遗产学角度,对其6000年陶业生产活动进行分析梳理和分期归纳,从中提炼出宜兴陶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概念;陶业文化遗产对当代宜兴甚而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振兴宜兴和中国陶业经济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西钦州紫砂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钦州紫砂器生产从清咸丰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与江苏宜兴、云南建水的紫砂在我国陶艺苑中同放异彩,而钦州紫砂工艺更是享誉中外,倍受两广和东南亚地区人们的青睐。钦州紫砂器的历史《钦州陶冶志》记载:“钦有宜兴各器,始于咸丰年间。胡老六创制吸烟小泥器,精良远胜于宜兴……”其中将钦州紫砂器称为宜兴器。可是在当地方言却称为泥兴器,“兴”有喜爱之意,泥兴与宜兴恰好谐音而故名。显然钦州紫砂器与江苏宜兴紫砂器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关于钦州紫砂器创制者胡老六的经历:“相传他当过清兵,曾任江苏宜兴驻屯过,学习过紫砂陶的生产技  相似文献   

15.
范蠡是宜兴的兴陶祖。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陶业家、经济学家。他的事迹见《国语》、《史记》等著作,但他在宜兴振兴陶业的一段历史却鲜为人知。 范蠡在帮助勾践灭吴成功以后,看出勾践其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遂功成身退,归隐民间,而其去向却不甚分明,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去了齐国定陶,陶朱致富。然而根据宜兴的史料,却是他先到无锡,又到宜兴,在宜兴振兴陶业,然后去了定陶。  相似文献   

16.
我曾参加过一次茶会雅集,那是在京城的雪砚山房。所谓雅集,就是文人间的聚会。茶会雅集,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一块儿喝茶品茗。雪砚山房的主人雪生先生,不仅好茶,还喜好收藏紫砂壶。每次有朋友来,都会请人观赏他那一柜子各式各样的紫砂壶,这次也不例外。“出场”的是一把茶黄色段泥精工制做的“牛盖莲子壶”。壶身筒一侧镌刻有书法“千虚不博一实”,另一侧镌刻着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书画落款是“秀棠”,壶底落款为“维明制陶”。徐秀棠和徐维明是叔侄关系,两人同为宜兴紫砂界名师。壶,不用说,做得是相当精致。  相似文献   

17.
鼎蜀镇属江苏省宜兴县,是宜兴的鼎山、蜀山两镇的合称。该地区早在1941年3月,新四军在长 地区①的儒林乡塘头村成立了宜兴、金坛、溧阳、丹阳、武进五县联合政府②。5月,因五县联合政府辖区太大,不便领导而撤消。后分别成立了溧阳县、溧南县、溧高县、宜溧县等抗日民主政府。宜溧  相似文献   

18.
<正>宜兴市丁蜀镇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文明镇,也是全省20个经济发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全镇区域面积205平方公里,下辖28个行政村、6个中心社区和11个城镇社区,户籍人口14.8万、常住人口22万。丁蜀镇名胜古迹众多,拥有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蜀山古南街、前墅古龙窑、东坡书院等特色文化景点:境内山、林、竹、茶俱备,是环太湖旅游圈、阳羡风  相似文献   

19.
宜兴古桥考     
罗珎 《南方文物》2004,(2):90-93
宜兴位于江苏省最南端,苏浙皖三省交界。以“陶洞茶竹”闻名于世,而作为江南水乡,“乌篷小桥、绿柳莺啼”的画面亦是一则不可不提的风景。然而,因不得乌镇、西塘、同里、周庄那样的宣传和保护。宜兴的水乡特色不能广泛为人所知。所以,本旨在搜罗探访散落于民间的古桥.探究宜兴古桥的渊源及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宜兴素有中国"陶都"之称,宜兴陶业的兴旺发展与中原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