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走进满族人家,当年的炕琴上都摞放着布枕头,近处细看,枕头的两头无不绣花纳朵,十分艳丽,满室生辉。这些枕头和枕头顶刺绣都出自新婚的媳妇之手,是娘家的陪送。可以说,枕头顶刺绣是满族民间刺绣中的最精彩部分,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针法繁多、绣工精湛。  相似文献   

2.
满族人民在长期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补绣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 补绣也叫钉线,是清代产生于民间的一种刺绣艺术〔注〕。它与一般色彩艳丽的丝绸枕顶等的刺绣不同,是以家织布做材料,以黑白为色彩而构成的。纹样以粗壮的黑线造型,粗犷有力,黑白分明,自然和谐,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3.
王琪 《丝绸之路》2011,(19):36-38
甘谷枕顶绣是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是民族风情里的一曲情歌。它曾点亮过大家闺秀绣房里的爱情,也曾装点过小家碧玉黄泥土墙上的梦境;它让质朴的农家水疆篓辫生辉、墨香四溢,它让新婚龄洞房光彩焕然、香温玉软;它寄意的是吉祥平安的良好祝愿,它抒发的是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情思;它见证爱情,也祝福婚姻。  相似文献   

4.
余斌霞 《收藏家》2000,(11):38-42
湘绣是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刺绣品的总称。湘绣最初发源于长沙地区的一些家庭妇女作业。它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化苏绣、粤绣的优点,逐步演变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著名刺绣工艺体系。湘绣的工艺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刺绣,劈丝细致,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既有绘画之笔墨神韵,又有刺绣的特有表现力。绣品色彩丰富,色泽阴阳浓淡自然,形态生动逼真,素有“绣花能生香,绣  相似文献   

5.
满族枕顶艺术张广熙满族枕顶,是指满族使用的方枕两端的装饰性刺绣。相传满族先民们在他们的发祥地—长白山地带生活时,最早使用的枕头并不是以纺织品制成的,而是以圆木制成的。这种圆木枕头,只不过是将森林中采伐来的原木稍事加工而成。一开始时,每一个家庭的人都枕...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族的绣花枕头,是生活的必备之品,是陪嫁的重要礼物,是美化房间的重要装饰品,亦是维吾尔民族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载体。 维吾尔族的绣花枕头与汉族民间枕头形状类似,呈四棱长方形,但比汉族民间枕头大。新疆东部地区的维吾尔枕头两边绣花,而南疆地区有些则只有一面绣花,多放置在石膏雕花的龛形壁橱内,或一排放在长炕垫桌上,上面叠放被褥,再加盖绣花单子。  相似文献   

7.
清代文武官员服饰上,以官帽上顶珠和补褂上的绣补最为美观,五光十色,耀人眼目,不单是表示品级显明/也还是精良的工艺品。 一品文武官员均戴红珊瑚顶,在补褂上有区别,文用仙鹤、武用麒麟绣补。 二品文武官员均戴红珊瑚顶,为别於一品,在珊瑚顶正面刻小团寿字。在补褂上则有区别,文用锦鸡,武用狮子绣补。  相似文献   

8.
蜀绣和蜀锦,是我国古代传统纺织工艺中技术成就较高,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刺绣手工艺和提花工艺。刺绣又俗称“绣花”、“洒花”。在古代记载中称为“针黹”、“女红”。刺绣是在丝绸、罗、布、帛、纱、毛、麻等织物上的再加工工艺品,他是在已织好的毛、麻、布、帛、丝绸、罗上以针线按照设计要求穿刺。通过运针,将线绣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工艺品。高超的绣师巧女们所绣的作品,尤如画家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可表达绣师的技艺和个性,显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格与艺  相似文献   

9.
《神州民俗》2009,(9):26-33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中国叫大名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湘绣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后来的苏绣和广绣曾学习了湘绣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葛莉 《东方收藏》2023,(10):119-121
仿真绣也称“沈绣”,是我国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以苏绣为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精髓革新创制的一种绣艺。1914年,张謇先生聘请沈寿到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成立南通绣织局,以教学的方式将传统刺绣和她所创制的仿真绣艺术向学员们传授。南通刺绣由民间实用进入艺术创造,开始以独有的姿态步入社会经济舞台。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刺绣人才,并且开创了既传统又现代的仿真绣技艺,更宝贵的是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刺绣新理念——“以绣自强于志、以绣自立于世”的创新精神及其精美绝伦的刺绣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三林绣娘     
丛绿  薛源 《中华遗产》2006,(4):128-131
早在700年前,上海浦东的三林小镇便是有名的“刺绣之乡”,绣花姑娘们拥有同一个好听的名字——“绣娘”。她们曾多次走出国门展示技艺,而美国里根总统的绣花枕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刺绣披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真丝睡袍,都出自于她们的绣花针……在现代化的进程面前,浦东已由昔日的葱郁农田演变成高楼林立,而现代的机绣、电脑绣则将传统的手工刺绣逼迫得越来越狭窄。发展的城市,常常会不经意地遗忘历史,三林刺绣这一延传数百年的民族记忆,该如何接续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东洲 《收藏家》2004,(7):27-30
(一)刺绣,俗称“绣花”、“扎花”,以针引彩色丝线在丝帛织品上穿刺造型构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刺绣工艺历史久远,早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像《尚书·益稷》:“黼黻絺绣”,絺就是刺,《考工记·画缋》云:“五彩备谓之绣”,汉代王充《论衡》中也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了齐地刺绣的普及。目前所见最早的刺绣实物有战国长沙楚墓出上的凤纹绣残片。刺绣工艺的发  相似文献   

13.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间织绣品,包括男女常服、便服等服装以及绣边、云肩、佩饰等装饰物,尤以各种小件佩饰最具特色,包括荷包、褡裢、香囊、扇套、眼镜套等,种类丰富、绣法繁多、创意洒脱、题材活泼。本文以这些佩饰为例,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探讨清代民国民间佩饰的织绣技巧、种类、题材及时代特征等。  相似文献   

14.
曾应枫 《神州民俗》2007,(7):116-117
广绣与苏绣、湘绣、蜀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在唐代,已有精美的广绣画问世,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一龙袍绣片回国,得到国王厚赏,广绣之名遂扬名海外。明末到清代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广绣为清政府赢得大量白银,广绣从民间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发展到大批量生产,广绣业成行成市,仅在广州的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相似文献   

15.
传世纺织品文物表面蒙尘、污染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害。除尘成为了传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针对不同状态的文物,如何安全、有效、便捷地进行除尘工作成了本研究的方向。本工作主要研究原陈设于养心殿体顺堂的湖蓝色缎绣凤纹大卧单的除尘方法。首先,对现有传世纺织品文物的物理除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5种类型:吸尘法、擦拭法、震动法、粘附法和凝胶法。其次,对该文物进行全面研究,包括制作工艺、图案样式、病害分析、试验检测等。研究结果为:该文物是双层罩面罩里加四周缝网穗制作,面主要为绒线绣、捻线绣花鸟纹;黄色绣线出现合成染料酸性偶氮染料,推测可能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生产;绣线纤维强度较好,绣底局部糟朽,具备一定除尘条件。再次,通过除尘实验对比博物馆专用吸尘器、真空负压液态过滤除尘设备、超细纤维布作用文物的除尘效果。实验结果确定除尘方法为:首先用博物馆专用吸尘器进行第一遍的初步除尘,然后用真空负压液态过滤除尘设备进行第二遍的精细除尘。最后,结合文物织造、刺绣的工艺特点,将文物局部特征分类为:缎底、缎面开裂、压瓣、出边、水路、绒线绣线、加捻绣线、打籽绣,并研究分析针对它们的除尘手法。相比以往...  相似文献   

16.
孙传波 《收藏家》2010,(2):37-42
枕,《说文解字》中释“从木”,最初用枕应为木质。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开皇十五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唐代始大量生产,以三彩枕多见,绞胎枕较为珍贵,体型较小。宋代瓷枕普遍应用于民间,以北方磁州窑枕为代表,品种最为丰富、装饰最为独特。  相似文献   

17.
故宫博物院藏铭文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瓷枕是我国古代北方民窑的一种主要产品,始见于隋、唐,流行于宋、金、元,其中北宋及金代为极盛时期。陶瓷枕在民间使用广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风格各异的陶枕和瓷枕,找到了一些枕的具体产地,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新的研究资料。例如,磁州观台镇“张家造”款白地黑花枕、三彩枕;密县、登封的珍珠地刻花枕,定窑白地剔花枕以及难以  相似文献   

18.
<正>盘绣是土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品,是青绣中最主要的绣法之一。土族盘绣采用两针两线同时走针,上针盘、下针缝,其用料考究、针法独特、工序复杂、图案精美,广泛应用于土族服饰、布艺等日常用品,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土族盘绣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盘绣产业对推进互助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土族群众致富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说很久以前,在白草岭寨子里,有个聪明、美丽的彝家姑娘,名叫阿米妮。阿米妮会绩麻、织布,织出的布光光滑滑,平平展展;阿米妮会绣花,绣出的花朵能引来蜂蝶;阿米妮爱唱歌,她的歌声赛过画眉鸟……在一次跳歌中,她选中了勤劳、勇敢的猎手阿塔喜,阿塔喜也深深地爱着她。阿米妮爱着阿塔喜,白天,她在草坪上放羊,让山风把自己的歌声送到塔喜的耳朵  相似文献   

20.
爱亲     
在我的家里,至今仍珍藏着一包特别的礼物:一件青布右襟无领上衣,一块彩色缤纷的绣花包头,一条裤带,一条用红、白、黑三色丝线绣的背带。每当看到这包东西,我眼前就会出现一个身段健美、面目清秀的哈尼族姑娘。这时,我就会想起这位姑娘的初恋,想起哈尼族的风俗——爱亲。一九七八年深秋,我从绿春县城步行两天,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