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核心部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围绕这一核心,在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环境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为我们今天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各地的大中学生都汇入到这一运动中.本文以五四运动中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运动为个案,考察学生与校方的冲突与互动调适,以及教会学校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相似文献
3.
孟雪梅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2):94-96
闽教会大学图书馆是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献收藏丰富而有特色,主要表现在:西文文献收藏多,流通量大;自办出版物及教职人员撰写的著作占一定比例;文理书刊兼收并蓄,馆藏各具特色;珍善本及特色收藏颇负盛名;捐赠及各类交流文献巨大。 相似文献
4.
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是新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建国初期,为了活跃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大力举办了农贷。这一时期,国家农贷在规模上是逐年增加的,在发放对象上倾向照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贫困农民,在贷款利率上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贷款用途上绝大部分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生产困难。总体上看,国家农贷作为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扶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当时农民的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教会大学是凭借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华取得的侵略特权而兴办的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独立于中国教育系统之外.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中国政府通过立案的方式对教会大学进行改造.通过立案活动,教会大学被纳入中国教育系统的同时提高了其办学水平,并且推动了其本地化、世俗化的进程.教会大学立案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遵循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慎重稳进的指导方针,坚持从云南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走出了一条依靠分类指导、慎重稳进进行民主改革的新路子,使发展发育程度参差不齐的少数民族社会逐步完成了民主改革,顺利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从1952年初开始至1958年结束,历时6年,改革的形式之多、实行改革的时间之久,均创下了全国之最。云南民主改革的成功经验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党中央和中央西南局的充分肯定,也为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值得记取的经验总结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人云 ,不懂教会历史 ,就不懂中世纪欧洲的历史。理解教会历史 ,不限于教会制度、人物、器物以及事件 ,了解和理解教会所形成的理论同样重要。教会法是经典的、权威的天主教会理论汇编。研读教会法典 ,人们可以更为深刻而公正地理解基督教会参与其中的欧洲社会的历史 ;同样也可以更为公正而深刻地理解教会及其历史本身。彭小瑜的新作《教会法研究———历史与理论》(商务印书馆2 0 0 3年版 ,4 0余万字。以下简称《教会法研究》)通过精致而深刻地解读教会法的经典理论文献 ,阐发了教会法的精神 ,给予中世纪欧洲历史及教会历史以独到的理解和论… 相似文献
9.
刘权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2):31-36
近年来,美国华人基督教教会组织发展迅速,其在帮助华人新移民群体,整合华人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华人社团。本文依据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研究,探索美国华人教会组织的多方面社会功能。作者认为,华人教会在华人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侨管理工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实行了以“赶、挤”为主的管理政策;对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侨民实行了较为温和的管理措施;对日本侨民实行在自愿的基础上遣送回国。实践证明这一时期的外侨管理工作是成功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意图,维护了新生的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公安外国人事务管理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演变论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确立到改革 ,由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到新时期的拨乱反正、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 ,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既有失误的教训 ,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概述了这一历史进程 ,反映了改革的内在联系 ,概括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及对新世纪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一生熟读史籍,具有深厚的历史学素养。建国后,毛泽东关心历史科学的研究,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他高度重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指导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提倡百家争鸣,厚今薄古,古为今用;参与了相关的史学论争,并影响和左右着论争。但是,所谓的“史学革命”、“文革”史学也受到了毛泽东“左”倾错误论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华北农村婚姻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在华北农村占主导地位 ,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改革封建婚姻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1 95 0年 5月我国颁布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后 ,在华北农村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的婚姻制度改革 ,经过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和建立婚姻登记制度 ,最终实现了从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向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1950~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新中国对水患严重的淮河展开了全流域、多目标的全面治理,从而迈出了根治淮河的第一步。当时的治淮工程,具有质量较好、速度较快、费用较省、效益较大等特点。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治水的实践,其经验与教训弥足珍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中至 60年代末是新中国面临严峻考验的时期 ,我国诸多军事战略方针在这个时期凸显、定型、变化 ,其中有的战略方针一直影响至今。本文简要分析了在这时期制定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积极防御”方针、“北顶南放”方针、“诱敌深入”方针、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方针和“对付四面八方”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学科建设,挖掘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17.
国史学理论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国史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整个史学领域中最年轻、最有活力和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国史研究随着我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国史研究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随着农村经济在土地改革基础上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社会很快发生了分化。中国共产党对此问题最初是认同的,但由于对“共同富裕”的片面理解等原因,很快就主张限制和消灭分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适度的、积极的分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匆忙地消灭分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自李大钊开始传播唯物史观,此后经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结合,显示出自己建构研究中国历史体系的规模和力量,因而20世纪把中国史学推向了新阶段。建国后1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虽然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成绩仍是主要的,主要表现在:以唯物史观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向得到坚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领域以及大规模整理历史文献等方面都有重要成果;1958年以后教条化严重泛滥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挺身而出进行抵制,一批熟悉历史考证的学者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使史学达到新的境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过批判和反思极“左”路线危害,解放思想,史学出现了开拓进取、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成功地解决了国体、政体、经济建设方针、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当时制定的相关政策不仅符合那时中国的国情 ,使中国得到稳定和发展 ,而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为我国此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同样是在当时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和实施的 ,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的。“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 ,研究国史、写好国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