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位于今东北名城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这里曾是女真人的乌拉部王城所在地,后被汗王努尔哈赤征服。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廷把这里变成东北物产供应之地,称这里为打牲乌拉,称这里的满族人为乌拉人。"打牲"满语虞猎之意;"乌拉",满语沿江的城市。"打牲乌拉",城市沿江的虞猎之城。史书上记载,乌拉人"骑射尤其所长"。据《吉林通志》序云,清朝"开国功臣隶吉林者十六七"。"隶吉林者"就是  相似文献   

2.
清代在吉林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贡品的采捕。东珠是打牲衙门最重要的贡品,清廷对其管理非常严格。打牲衙门对东珠采捕经历了起步、调整、兴盛、衰落四个时期,最终在光绪二十年因东珠资源的枯竭和财政的困乏而终结。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是第一任打牲乌拉总管迈图的后人,我们是穆克登长子穆朱祜这一支的。尹郁山先生见到的那张傅氏家谱目前尚在我的手里。《傅氏谱书》极为珍贵,据我父亲讲,那里有很多资料,可惜毁于文革,现在仅存这份谱单了。我的祖父是清朝的秀才,是傅氏家族最后一任族长(穆昆达),1947年去逝。傅氏家族与打牲乌拉的关系极为密切,了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历史,必须了解傅氏家族,傅氏家族几乎参与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始终…… 傅柏龄 92.2.8  相似文献   

4.
侯雁飞  王雪梅 《黑龙江史志》2014,(3):321-322,324
吉林乌拉街的打牲文化特色浓郁,综观其文化脉络有其如下特点:满族特色浓郁;粗犷豪放包容;团结互助共生;地域特色鲜明;注重生态平衡;自然发展传承。对乌拉街镇打牲文化特色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挖掘,将对吉林地区的人文环境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乌拉街位于吉林市西北约七十公里处(今吉林省永吉县内),辽金时代在史籍上被称为“乌拉国”。 明代东北女真族三大部分,乌拉城为当时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乌拉部主纳齐布禄七世列孙布颜所筑。清初在乌拉城内,设立了专为皇室皇族打牲捕采国贡的总管衙门,称之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由清朝内务府直挎管辖。 当时,清朝内务府所直接管理的机构中,主要有以承办皇室及官署所需的缎纱紬  相似文献   

6.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是清朝四大贡品基地之一的管理机构,其历任总管的任职及卸任情况,如哪些人实任、兼任、兼办及任职时间等,过去很多研究书籍中多有错误的记载,尤其是清末云生总管以后的历任负责人的任职时间、职务称谓等更是混乱,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的论证,并匡正了一些错讹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介绍、分析清代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第 31任总管赵云生的私宅———“后府”的设计理念及整体布局。着重阐述“后府”的装饰特点、营造手法和民族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在吉林省中部的九台市境内,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于,叫做罗古屯。罗古屯原名罗锅屯,今称罗古是讹写。小村位于胡家回族乡和莽卡满族乡的夹角地带,隶属胡家乡。有公路连接两乡,西至九台市区九十华里,南去吉林一百二十华里,东距舒兰市不足二百里,北望哈尔滨三百里左右。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据这里的老一辈人讲,小村至少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了。小村的正南方约五十华里,有一座古城遗址,那就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扈伦四部之一的乌拉部(史称乌拉国)都城,同时也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所在地。罗古屯之所以远近闻名,是因为它与乌拉古城有着荣辱与共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之洁(1872-1938),字聿新,是辛亥革命推翻清封建王朝一大功臣.祖居河北沧县小集北头村(今属南皮县).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历任北洋陆军第三镇教练官、管带,吉林陆军统带,东三省督练公所参议,江苏督练公所参议官,陆军部一等咨议官,江苏陆军第二十三协协领,江苏水陆军总司令陆军第五师师长,江苏参谋厅厅长护理,江苏都督.任江北扩军使,江苏清乡督办,苏州镇守使,江苏督军公署咨议厅厅长;大总统府顾问,给授二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授陆军中将将军府将军、特任鼎威将军.  相似文献   

10.
據最近出版包偉民、鄭嘉勵整理編著《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紀有嘉定十七年(1224)十月二十八日,徐謂禮的寄祿官由承奉郎升爲承事郎事(頁3)。轉官原因,整理者認爲是"進寶赦恩轉官"(該書"前言")。與此次轉官有關的文書有兩件,一是録白告身《嘉定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授承事郎告》,文書云:"朕祗奉燕詒,丕承駿命,敬舉先朝之典,誕敷寰宇之  相似文献   

11.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命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赴中朝交界的图们江、鸭绿江江源一带确定两江正源,并在分水岭处树立界碑,史称"穆克登碑"。根据新发现的李匡德《冠阳集·答李君敬书》、首尔大学奎章阁藏《西北界图》和《八道地图》、成海应《北边杂议》等朝方资料,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文奏折、清末相关人员的实地考察等中方资料,作者认为穆克登碑最初确实立于小白山分水岭上,穆克登指定的图们江源是红丹水。  相似文献   

12.
顺治初年,清政府于京口、杭州设置水师营,分防海口;“顺治八年(1651年),始于沿江沿海各省”设水师,“循明代旧制,设提督、总兵、副将、游击以下各武员,如陆营之制”。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吉林水师营于吉林乌拉,并在松花江北岸设船厂,凡吉林、黑龙江水师营制造船舰均在此厂。吉林水师营设四、五、六品官各一员,领催、水手若干名。光绪十四年(1888年),增设总管一人,六品官二  相似文献   

13.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统治者与几千年来的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样,把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山河,视为“家天下”。也就是“普天下之下,莫非王土”。清朝历代皇帝对东北三省的“贡江”、“贡山”、“官河”、“官泡”即“贡江山”“官河泡”的占有,掠夺其特产,以供坛庙祭祀之用和满足其奢侈豪华的享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清朝东北的贡江山主要在吉林地区,而捕珠则远及黑龙江省。“贡江山”,是指自顺治初年,由清室内务府拨设于吉林打牲鸟拉总管衙门的“管界周围五百余里严禁山河”。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14,(5)
<正>朱兰(1800-1873),字信芳,一字心如,号久香,晚号耐庵,浙江馀姚人。清道光九年(1829)一甲探花,授翰林编修,后历任御史、广东正考官、湖北学政、国子监司业、侍讲等。十九年以父老乞养归里。二十八年起补原官,二十九年升少詹事、充讲官、国史馆纂修。咸丰元年(1851)迁内阁学士,署工部左侍郎,二年辞官回籍养亲。同治元年(1862)起三品京堂,二年授太仆寺卿,督安徽学政,三年转詹事留学政任,五年授阁学。六年回籍修墓,引疾不出。主要著述有《补读室诗文集》、《师友言行录》、《舜水先生年谱》、《梨洲先生年谱》、《南江先生年谱》等。  相似文献   

15.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3,(14):39-41
<正>8.3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道路清代(1644—1911年),黑龙江地区道路交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沿袭了以前驿运制度时开拓建立起来的道路,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在较短的时间里构成了道路网络的框架。据《黑龙江省志·交通志》载:清初,开辟了宁古塔通往鹦哥关、吉林乌拉通往宁古塔两条驿道。之后,清朝为反击沙俄占据雅克萨、尼布楚等中国边境城镇,开辟了墨尔根通往雅克萨、吉林乌拉通往瑷珲两条驿  相似文献   

16.
张培林 《中国钱币》2013,(4):12-22,F0003
一 吉林军事工业的历史背景及其雏形 吉林位于松花江中游,旧称船厂,原名吉林乌拉,满语为"沿江"之意.吉林作为近代中国东北最早的军事工业基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吉林设治之前.吉林旧名"船厂",据《柳边纪略》载:"永乐年间,发将卒数干造船,将以开边",以满足水上运输、通讯联络和巡边的需要. 清政府也在此设厂造船,所造船舰,既满足吉林水师的需要,又供应驻防在齐齐哈尔和黑龙江的水师.雍正十一年(1733),吉林八旗军开始设鸟枪营.两年后,即雍正十三年(1735)在吉林城北三里处建火药局,筑火药房3间.乾隆四十四年(1779),八旗军火药局添建火药房6间.由此可见,吉林古代的军事工业,特别是制造船舰方面都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吉林近代军事工业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杨炯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华州华阴人。杨炯伯父祖杨虔威,唐武德时官右卫将军。杨炯幼聪敏,博学善属文,十岁举神童,待诏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应制举登科,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官皇太子李显詹事,充崇文馆学士。垂拱元年(685),出任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  相似文献   

18.
一、章汪二人共事关系会稽章学诚字实斋,江都汪中字容甫,是同时著名学者。实斋生于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卒于嘉庆六年(一八○一),年六十四。容甫生于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卒于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五十一。实斋乾隆四十三年成进士,已四十一岁。他自知“迂疎”,不敢入仕,以后也未正式授官。还是在乾隆四十一年时,因他在国子监时间久,援例授予一个叫做国子监典籍的从九品官。实斋做朱筠墓志就用这个典籍署衔,别人则称他为章进士。他是一个仕途  相似文献   

19.
丁日昌(1823—1882年),字雨生,清末广东丰顺县人,贡生出身,官琼州训导,以守城功保知县,后积功升道员,授苏松太道,调两淮盐运使,擢江西布政使,官至江苏、福建巡抚,并充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为近代中国一个爱国的富有革新精神的政治家、洋务运动的实干家和晚清政坛中具有卓识远见的“人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明代地方府州县道官普遍设置于洪武十五年,国初定制,以地方保举-礼部考试-吏部注授的程序选授,以道法修明为标准,至景泰年间偶开纳米授职之例,到成化朝,纳米授职在时间、空间上广泛开展,地方道官成为开放性职位,孝宗朝稍稍收敛后,在武宗朝以后成为选授的主流方式,地方道官的选授生态因而被破坏,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影响了整个道官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