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世襄,祖籍福建,著名学者、收藏家、文物鉴赏家,有"中国第一玩家"之称。1914年出生,1941年硕士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专业。历任中国营造社助理研究员,文物清理损失委员会平津地区清损助理代表,故宫博物院古物科长、陈列部主任,中国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等职。现为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物保护制度创设之初,以马衡、刘复等为代表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学者群体甚为活跃,他们成立协会、发动舆论,呼吁保存文物古迹,抗议外人肆意来华搜购、采掘古物,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而1928年6月以国学门学者为核心成立的北平文物临时维护会,虽为临时组织,却上承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式文物观念,在东陵盗案、抗议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安德鲁斯考察团事件中据理力争乃至实际交涉,最终并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且为1930年《古物保存法》的出台提供了智力支持,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毅 《东南文化》2016,(1):6-14
现代"文物"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籍中的"文物"有着与今日不同的内涵,最初是指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传统礼乐文明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后来在有些语境下也包含了典章制度的物化表现形式,有时还指文明或文化。现代"文物"的概念在古代则用"古器物"、"古物"、"骨董"、"古玩"等名辞来表述;民国时期的官方文件一般用"古物"来表述,涵盖了一切有文化价值的古代遗物。民国时期重新使用的"文物"一词,与今日之"文物"有相通之处,奠定了现代"文物"内涵的基础。1950年后,"文物"成为正式的官方表述名称,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包括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一切有价值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4.
孙朋 《山茶》2010,(6):13-13
5月号《高仿中国》给我的感觉是.仿制品即便做得真伪难辨也只能说是赝品.复制过程与其说是艺术临摹不如说是相关制造工艺的研究实践。有哪位稍有名气的当代文人置办不起唐装抑或明朝古服?但又有哪个能写出堪比唐诗宋词的锦词佳句?古物可修缮仿造供人观摩消费.  相似文献   

5.
皇家的高仿     
蔡昌林 《山茶》2010,(5):76-77
一日,遇见陕西历史博物馆主管青铜器库房的副部长贺大昕先生,遂向其询问早期“高仿”线索,才知在我馆青铜器库房里,就收藏着一件高仿青铜器。相对于馆藏的一万多件青铜器精品,这件文物因其“高仿”身份  相似文献   

6.
前言随着世界文明、社会的进步,现在已经进入经济知识时代,人们对历史的追问和欣赏已成为一个口益增长的消费点,越来越多的喜欢亲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原素的,甚至完整保存历史原貌的家具。本公司鉴于遗世古物越来越稀缺,而消费者慕古欲望日盛,将长期以来收藏和高仿明清式的  相似文献   

7.
"古物"概念在中国法律中起源颇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广泛使用,是我国现行法律"文物"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重点对中国历史法律法规中"古物"概念的发展脉络作了细致勾勒,并与现行法律法规中"文物"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探讨了世界其他国家法律法规中仍在使用的"古物"概念,认为"古物"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概念,其关于古代文化遗物方面的合理内涵已为"文物"概念所吸收,"文物"概念在此基础有所扩充和发展,更加适合当今形势下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古物"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古物"这一概念为"文物"所取代,研究从以"文"为主的东方模式转向重"物"的西方模式。在现代学科体制下,文物获得了新的意义,从指称"礼乐制度"到古代之物的扩展,"物"成为文物价值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梳理文物概念涵义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学科体系下制度化的过程,阐释文物概念的社会定位及文化意义,探讨文物在实际保护行动中的操作性问题,以资建立历史建筑名录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巍贺词     
##正##英文版ORIENTATIONS是专注于亚洲古物与艺术品收藏与研究的知名杂志,享有很高声誉。ORIENTATIONS在中国大陆发行中文版,为海内外人士了解与研究亚洲文物与艺术提供了一个更宽、更广的信息交流平台。新的材料带来新的视野。文物考古研究便是在视野的不断扩大中得到长足发展。文化之水长流,艺术之树常青!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律中地下文物国有的原则,可以追溯到1930年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但该原则在最终写入《古物保存法》前,却经历了重大修改。在最初的《采掘古物暂行条例》草案中,采掘所得的古物由发掘者和国家平分,后因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力争,才最终确立了"概归国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之后,得陇望蜀,竟欲继续进犯我国土,使华北局势益趋紧张。为了确保历代珍贵文物的安全,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的古物,曾于一九三三年分五批交火车运存上海。一九三六年南京朝天宫古物库房建成后,遂全部移存南京新库房。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朝天宫所藏文物便分别疏散到陕西宝鸡、城固,四川重庆和湖南长沙。其后敌军深入,重庆古物转移到乐山、峨眉,长沙古物则转移到贵州。运至贵州者包括一九三五年曾在英国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大部珍品,凡百余铁皮箱。最初在贵阳北门内灵光路赁房一所,古物即存于南房。其中历代字画与铜、瓷、玉器,更是国宝性的文物。由古物馆第一科科长庄尚严,科员朱家济、曾济时,书记李光第管理。贵州省政府派武装警察数人日夜守护。  相似文献   

12.
乔梁  王乐乐 《文物春秋》2011,(2):3-7,10
目前通行的以《左传.桓公二年》相关文辞为据,证明当时已将"文"与"物"两字连用构成词汇并特指一定概念的说法,可能并不准确,不同的句读会存在不同的理解。"文物"一词的形成目前大体可以追溯到汉代,而专门用其指代"古物"的概念则不早于唐代。宋代以来陆续又有"骨董"、古董"和"古玩"等相似词汇来表述相近的概念,但还是以古代的物品为主要对象。到现代中国,尽管民国所制定的《古物保存法》仍以"古物"表述"文物"的概念,但所包括的范围已扩展到所谓的不可移动文物领域。大约到抗战胜利后,"文物"一词的使用逐渐成为主流,而文物的概念则在不断发展、深化中扩大着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博物馆自身丰富的馆藏,组织对外文物展览是中国博物馆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中国博物馆最早走出国门应该是1935年11月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河南省博物馆等六机构所藏中国古代文物精品1022件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博览会。随后就是1940年1月苏联莫斯科举办中国艺术展览会,故宫博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广袤的大地上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古物。然而,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政府对古物的收集、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促使鸦片战争后一些外人钻空子,以游历、考察等名义在中国境内搜寻文物。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华洋冲突,中国政府文章试图对此案作一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德人搜寻文物的背景、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和交涉过程、对该案交涉的评价与影响等几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徐玲 《东南文化》2016,(1):15-19
近年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革研究、近代文物价值认知变化研究和近代"文物"概念异同比较研究等。只是这类研究多限定于单一学科,多停留在对概念本身含义的阐释上,未能关注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应以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为整体考察对象,重新研究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重点关注中国"文物"概念的学术考证、欧美近代古物观念的形成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的时代语境研究、近代中国典型文物观念的比较研究等方面,重新呈现文物作为物质的文物和作为文化符号的文物在观念上的多重面相,以使近代中国文物变迁史的研究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16.
文物造假历史已久,高仿青铜器更是自古有之,现在对非科学发掘出土青铜器的真伪及时代鉴定,仅靠个人的目测经验来判断已经远远不够了,还需利用现代仪器进行科学的检测分析,从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锈蚀物检测、制作工艺等诸方面以及与其他文献中的文物进行对比,从而证明非出土文物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山茶》2010,(5):4-4
这是仿制品的黄金年代。中国则是它当之无愧的中央之国。我们用三聚氰胺仿制奶粉.用日本流行歌曲迎接世博会;我们把古城拆掉,然后兴建仿古建筑;我们高仿的文物没人分得出真假:我们甚至在万众期待的iPad上市之前就造出了山寨产品。  相似文献   

18.
李飞 《东南文化》2016,(3):103-109
传统时期的古物观念,近代以来由于西潮涌入而发生较大改变,自"体"和"用"两个维度,开始了从私藏到公藏,从私利到公益的转变。自晚清开启的这个历史过程,最终以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建立为结果。而早期博物馆的创设,大多也因处理古物问题为契机,此遂奠定了今日中国博物馆偏重古物,重视文物,名曰博物馆,而实为古物馆的历史大格局。  相似文献   

19.
<正>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南省立博物馆,从1927年成立以来,光阴荏苒,人事变迁,八十多年一路走来,成为中国大陆名列前茅的历史类博物馆。1937年河南博物馆文物南迁和1945年部分南迁文物的运台,是河南博物院发展史上一段重要的史实。而台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成立之初入藏的首批文物,就是前河南省博物馆的南迁运台古物。这段特殊的文物际遇,正是1998年以来海峡两岸两馆缔结友  相似文献   

20.
岳飞印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印,铜质,龟蛇钮。通高4.1厘米,无款识。印面长4.8厘米,宽4.7厘米,上铸篆书“岳飞”二字(图一至三)。此印原系晚清著名学者、古物鉴赏家罗振玉旧藏。罗氏曾在一赠人的铃印本上题“得之禾中”。解放后,此印流落都市。五十年代,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见之,认为从质地、篆文来看,无作伪破绽,纯属南宋文物,遂为吉林大学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