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博物馆藏郑公大墓出土蟠螭纹铜鼎入馆前已进行过保护修复处理,但保护修复记录资料缺失。现因年代久远,原保护修复材料老化和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出现左右两足从原焊接处断裂、脱落,以及多处裂隙等病害,亟待再次保护修复处理,以恢复器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并提升展示效果。本工作利用X射线探伤、X射线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对该铜鼎的材质组成、制作工艺、早期修复材料、处理方法,以及病害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铜鼎本体材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器身遍布补配、焊接修复和随色作旧痕迹,且分布有多条裂隙。补配材料为黄铜片(口沿局部白色补配材料为混杂有钾明矾的石膏,且已酥粉);焊接材料为铅锡料;未发现氯元素。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知该文物的价值、科学评估其保存现状和病害程度,以及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再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1998年10月,洛阳火车站西南金谷园村发现战国有铭铜鼎一件。本文谨就这件铜鼎铭文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略作考述。这件铜鼎是金谷园村居民在村西南挖排水沟时,距地表约4.5米处发现的。同时出土  相似文献   

3.
辽阳博物馆收藏了一件1993年在辽阳市东电四公司出土的战国铜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9期刊发了铜鼎的照片和铭文。李智裕先生对铜鼎铭文作了很好的讨论。我们在李智裕先生讨论的基础上对铜鼎铭文作进一步的释读,我们认为铭文中的"成"读为"宛城",与燕玺中的"宛阳"有关。  相似文献   

4.
《文物》2021,(7)
正洛阳理工学院教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铭文铜鼎。根据铜鼎铭文内容,可称之为"莆子鼎"。此鼎传为山西临汾出土,铭文未见著录。现对铜鼎铭文略作考述,以求教于大家。铜鼎保存完好,子口,口部微敛,沿内折,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略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内收,平底,三蹄形短足。盖为平顶,  相似文献   

5.
1988年5月,莒南县博物馆征集收藏了一件铜鼎。据调查,铜鼎是在莒南县城北约5公里的大山前村西南一座汉墓中出土的,同出器物还有铜勺、砚板、瓷壶等,均残缺不全。  相似文献   

6.
容城县晾马台公社西北阳村社员,于1966年和1979年在村西南先后掘出战国时期的铜壶一个,铜鼎一个,铜壶盖两个,现已收集到县文化馆。铜壶,铜鼎出土点相隔20米,铜壶出土时少盖。1979年挖出的铜鼎内,装有铜壶盖大小两个。大盖与铜壶吻合,盖上铭文与壶  相似文献   

7.
戴霖 《中原文物》2004,(4):18-20
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在征集散存文物时,发现两件西汉有铭铜鼎,为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这两件铜鼎的准确出土地点不详.兹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青铜器     
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鱼肉用。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巳发现的铜鼎,最大的高三尺多,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小的  相似文献   

9.
1989年3月,安丘县管公乡姜家庄子农民在筑路时发现一批青铜器,我馆闻讯后即派员前往调查。据了解,在一土穴中,发现分层放置的铜鼎多件,鼎内存有铜币数十枚,另有1件铜洗覆盖在最上面。估计这是一处铜器窖藏。所出器物除1件铜鼎外均已  相似文献   

10.
尹逊 《中原文物》2005,(3):95-96
<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刊载<洛阳新发现的两件有铭铜鼎>一文,其中释为"康共"的"康"字当是"集"字,"上林"铜鼎铭文中"啬夫钦省"的"钦"应是人名.  相似文献   

11.
1976年3月,六安县孙岗区思古潭乡义仓村高塘队在一荒岗的西北部挖灌水沟时,于离地面深约0.6米处发现铜鼎2件。经调查,与铜鼎伴出的还有陶罐4件(已坏),这  相似文献   

12.
应山县发现商代铜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5月,湖北省应山县长岭公社红旗大队八小队的社员,在乌龟山坡下抗旱造地筑堤的工程中,发现一件商代铜鼎。红旗大队八小队东距应山县城32公里,两距随县浙河14公里。铜鼎出土地点,原是  相似文献   

13.
三年垣上官鼎铭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大学文物馆收藏有1件战国时期有铭铜鼎,传为解放前在洛阳市西工区一带出土。这件铜鼎的铭文,为研究战国晚期的量器制度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一铜鼎为敛口,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微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收成平底,三蹄形短足。盖隆起呈弧形,上有三环形纽,纽上有乳状凸起。腹部饰粗弦纹一周。铸造工整精美,通  相似文献   

14.
越式鼎溯源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西周中期至西汉初期墓葬中常可见到一种形制独特的铜鼎,其形制因时代风格与地方特色的差别可被分成若干型式(图一) 但各种型式的铜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三足细瘦外撇。该鼎分布面与南方几何印纹陶的分布面大体重合,这一区域正是先秦西汉学者所说的百越杂处之地,因此这类铜鼎被称作“越式鼎”。 越式鼎无疑是越人特有的器种.对其类型学研究也已非常深刻,本来所要探索的是它的渊源。 越式鼎出现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的时间都在春秋以后,而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早至西周中期。所以越式鼎的源头应到长江下游地  相似文献   

15.
“王太后右和室”铜鼎考略张懋镕,王勇"王太后右和室"铜鼎一件,近年出土于陕西省澄城县.铜鼎形制:鼓腹,敛口,圆底,蹄足,耳略外撇。盖上有三环纽.通高16、通耳高16.8、足高7.1、耳高6、纽高2.4厘米。最大腹外径18厘米。器腹有弦纹一道(图一)。...  相似文献   

16.
1985年,江苏淮阴市博物馆征集到商代铜鼎1件。据发现者说,铜鼎出土于沭阳县万匹村,同时出土铜鼎一大一小,小的一件已损坏丢弃。经调查,万匹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遗存丰富,曾发现一些商周墓葬。此鼎可能是墓葬遗物。鼎口微敛,方直耳立于沿上,弧腹,圜底,三柱状实心足,下端稍小。腹上部呈带状凸起,上饰简化的饕餮纹三组,细窄鼻梁,圆眼突出。通高24.5、口径18、足高10  相似文献   

17.
洛阳大学文物馆所藏一件西汉铜鼎见有"宣春"刻铭,有学者认为"宣春"与《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县有关,《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当据铜鼎改正为"宣春"。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字资料,指出《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并非讹误,铜鼎刻铭"宣春"之涵义当另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公布的宜昌万福垴鼎,在整体造型、纹饰布局以及足部上端的兽面纹方面具有自身的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安徽地区所见的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的土著风格铜鼎,说明万福垴鼎与这类土著鼎之间具有亲缘关系。这些土著风格铜鼎上的特征,可以作为我们日后识别长江中游土著青铜器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9.
漫谈鼎     
在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中间,鼎是一种有名的器物。不少的成语、词汇涉及到鼎,例如"问鼎"、"钟鸣鼎食"、"大名鼎鼎"、"鼎足三分"等等,有的人名中也使用这个鼎字,于此可见这种器物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地位。鼎的种类很多,以制作的原料来区分,就有陶鼎、铜鼎、玉石鼎、铁鼎、漆器鼎等好多种。最原始的鼎是陶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是铜鼎。  相似文献   

20.
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5,(6)
1974年9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张寨南街施工过程中,出土了两件商代前期大铜鼎,这是近年来郑州商代文化遗址中又一重要的发现。一张寨南街位于商城西墙外约三百米"杜岭"土岗的南段,地势较周围高起四米左右。大铜鼎出土在地下深约六米处。两鼎均为方形,青铜质。出土时两鼎东西并列,口沿平齐,端正地放置在一起(图一、五)。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