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健 《文史春秋》2008,(1):18-21
认识叶永烈,是20世纪60年代在小学时代读《十万个为什么》时记住了这个名字,在充满科学幻想的少年时代,这部书给我日后的成长和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隔30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我在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主持编辑《新编十万个为什么》,邀请了原主编王国忠先生主持编写工作,他再次提到了叶永烈先生当年为《十万个为什么》撰稿的情形,幼时读书的情景又浮现眼前,  相似文献   

2.
正韬奋的道路早在1950年代中期,我在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求学时,就阅读了邹韬奋的名著《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对韬奋先生极为佩服。我把新闻界老前辈邹韬奋和范长江作为学习的榜样,立志要做他们那样的新闻工作者。1958年6月韬奋先生的遗作《经历》出版。那时正是全国"反右派运动"后期,也是我北大毕业、等待分配的时节,没能看见《经历》一书。直至1978年6月,《经历》第二次印刷出版时,我才读到它。《经  相似文献   

3.
胡庆树的福斯塔夫,我看都没有看过,可是《戏剧之家》却非要我写一点文字,配合他们刊登胡庆树的福斯塔夫剧照.编辑说,只有你写了,因为你写过《武汉有个胡庆树》.《武汉有个胡庆树》是他演了《同船过渡》之后写的,这时我跟他已经混熟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则是将近十年前的事,那时他是个大演员,我是个小编剧,差着辈份,也不是一个朋友圈,武昌、汉口一条江隔着,素无往来.  相似文献   

4.
我虽然出生在洪泽湖边,却从未见过洪泽湖,因为我很早就离开了那时多灾多难的家乡。对于洪泽湖,除了知道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和革命根据地之外.其他就一无所知了。正是这部《洪泽湖志》,帮助我认识了洪泽湖。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是我至今所看到的山水志中,内容最丰富、记载最完善、资料最翔实、学术价值最高的一部。非常感谢志书的编纂们,是他们使我真正知道了洪泽湖,了解了洪泽湖,从而也向往了洪泽湖。我相信凡是阅读过这部志书的朋友们,都会与我产生同感。  相似文献   

5.
左方今年八十岁,最近出版了口述自传,回忆了他创办和主持《南方周末》的许多往事,读来意味深长。我与左方相交于1994年。那时《南方周末》正准备从四版扩至八版,他四处寻访后继者加盟。邀我去广州恳谈。在他的主编办公室.  相似文献   

6.
1978年10月,有一群贵州诗人在北京发起了一场诗歌启蒙运动。他们在北京的西单民主墙用大字报的形式张贴自己的诗歌和诗歌见解,他们的油印刊物《启蒙》在全国各大院校学生手中传阅、传抄。1979年8月,有一群贵州的画家在北京西单街头举办了贵阳五青年画展,这次画展的绘画作品有110幅。他们的油印刊物《艺术小辞典——非标准的探索》也在全国各大院校学生中传阅、传抄。这两个艺术活动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那时我在大学里就知道这些令人震惊的事,也传抄过他们的诗和《艺术小辞典》,多年后我见到邝阳还翻出一个蓝色的硬抄本给他看。  相似文献   

7.
张育瑄 《江淮文史》2012,(3):102-110
1979年以前的20年里.我一直在黑龙江工作,从事新闻报道和报纸采编。1979年夏天.我被调入安徽日报社文艺部.担任副刊编辑,同时也作为文化记者.写一些文化消息和文艺通讯。那时,《安徽日报》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后,正处于整顿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孙法理 《江淮文史》2013,(3):100-102
1948年夏季我从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来到南京。秋季,我考取中央大学外文系研究生,住进了中央大学南高院的宿舍。南高院是南京高师旧址,不在今天的南京大学(今天的南京大学所在地那时是金陵大学,南京师大那时是金陵女大)。大约在1947年,郭斌龢、景昌极两位先生出版了他们翻译的《柏拉  相似文献   

9.
《史学月刊》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喜欢并经常阅读的刊物之一。它不仅给我以知识,还扩大了我的治学视野。《史学月刊》的前身是《新史学通讯》,是我国著名学者创办的。当时史学刊物很少,在河南省有《新史学通讯》,在天津有《历史教学》。新史学从那时进入我的记忆。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才有今日的收获,《史学月刊》成为我国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史学月刊》走过了一甲子岁月,甲子回眸,感怀良多。我与《史学月刊》结缘三十年,既是一名忠实的读者,也是一位颇受她关注的作者。20世纪80年代初,我正在大学历史系学习。那时可供阅读的历史学专业刊物并不多,《史学月刊》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份专业杂志,借用当下的时尚话语,我称得上是她的粉丝。那时,《新史学通讯》解答了我们历史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史  相似文献   

11.
文仄 《世界》2004,(9):76-77
熟悉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节目的观众都知道卢琛原来是《新闻60分》节目的主播,那时她那亲切、活泼的主持风格.使早间的新闻节目充满了阳光的感觉,而沉寂一段时间后,我们在《中国新闻》午间版的节目中再次见到了她熟悉的身影。那职业、时尚的感觉真是出乎人们意料。对此.卢琛笑着说:“这可能和我的游学经历有关吧。”  相似文献   

12.
一当年由我执笔,写了《把一切献给党》、《我的一家》、《方志敏战斗的一生》、《赵一曼》、《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等书,还参与了小说《刘志丹》的写作。那时认为自己是在做着编辑的本职工作,从来没有想到要署名。我干嘛写这些东西?说来话长了。我在学校只念过五年书,抗日战争开始,就跑出来当兵了。我的文化知识,都是从文学作品和其他书本学来的,所以我说我是共产党扫盲扫出来的知识分子,自知  相似文献   

13.
西湖24小时     
《尤利西斯》用了几十万字写下都柏林一天的生活;《广岛之恋》唱着,“二十四小时的爱情是我一生难忘的美丽回忆”:电视剧《24小时》24集紧张刺激的反恐大戏,在一天24个小时内展开……  相似文献   

14.
我爱《旅游》,我也爱旅游。 1979年,我有两件喜事,其中一件就是结识了《旅游》。 那时,我在人民公社工作。有一天公社开会,一位同志拿着一本《旅游》创刊号,我喜出望外,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书吗? 于是偷偷溜出会场,骑上自行车,直奔50里以外的延安新华书店。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书已售完。我太喜欢这本书了,怎么 办呢?当时的《旅游》杂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我给出版社写信,信封里装了四角八分邮票,那时《旅游》杂志定价四角,连 邮寄费也有了。十几天以后,收到了北京市新华书店寄来的《旅游》创刊号,高兴得我睡到半夜还要起来看一看。 当我又一次跑到书店,买到的却是第三期,第二期又过时了。不过我那时找到门路了,直接给北京市新华书店写信。这回  相似文献   

15.
《岭南文史》2001,(4):29-31
我认识黄伟强是在80年代初期,同工作在省文史馆。我早就知道他是著名的漫画家,特别是以长篇连载漫画《茂叔》驰名。为什么当年人们对《茂叔》如此倾心呢?因为凡读过《茂叔》的人,都会尝到甜、酸、苦、辣的滋味,如饮醍醐,给陶醉了。那时我“风华正茂”,也是《茂叔》拥趸之一。因此我们一见如故,交往遂密,对伟强的认识也较深刻。  相似文献   

16.
怀念老马     
上中学时就知道了马烽,首先是因为看了《吕梁英雄传》,接着又看了《金宝娘》、《村仇》、《宝葫芦》、《红姑娘》、《解疙瘩》、《一架弹花机》、《结婚》、《韩梅梅》,以及电影《扑不灭的火焰》。那时,马烽在我心目中是继赵树理、  相似文献   

17.
百年一梦     
沙罗  曼蛇 《山茶》2011,(12):18-18
《国家地理镜头中的民国》让我又回到了100年前的祖国。那时的热血青年与今天的我有着相同的年龄。却有着不同的梦想。那时的学生爱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抱负。读书是为了国家兴亡。那时的社会有着开放的氛围,五四运动让我们看到了那时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政治抱负。那时的人有风骨,钱穆、傅斯年、胡适、王世襄、梁恩成……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却都有着陈丹青所说的“民国范儿”。  相似文献   

18.
周蓉 《南方人物周刊》2014,(21):110-110
2005年我才加入看韩剧的行列。那时离《蓝色生死恋》已经有些年头,我只是在一排碟片中多看了《新娘18岁》一眼,就喜欢上了男主角李东健。那时有多喜欢他呢?就是将碟片反复看了七八遍,将他歪着嘴角微笑的样子奉为迷人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19.
霍布思 《世界》2006,(12):74-75
那时我还小,不能理解那沧桑之后的妩媚,不会欣赏凋零之余的风情,不懂得苍老背后的甜美,不知道历尽劫难的雍容,只是觉得诧异.觉得可惜。(一)我第一次看见梅兰芳,是小时候在一本戏曲画报上。他正在做出《贵妃醉酒》里的种种姿态,其一是“卧  相似文献   

20.
何鄂 《丝绸之路》2013,(20):24-24
我是1962年正式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这之前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两次应研究所邀请借调到莫高窟工作:一次是临摹159窟的龛南侧菩萨,一次是与孙纪元先生合作创作了《唐代^民贫困生活》。这两次工作都是由孙纪元同志给我安排的。我那时对美术组的老同志最好奇的是:崖壁上密密麻麻这么多的洞窟,他们怎么能记住号码,能直接找到要去的洞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