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收有一篇与先秦法律制度相关的文献,共30支简,简长约45.2厘米,文字保存基本完好,唯简10最末一字残半。满简书写27~33字(多为30字),全篇共计896字(重文、合文均以两字计)。简上未见次序编号,背面有刻划痕迹,其中简1~19的划痕呈倒序排列,较为特别。今简序是据文义并参考简背划痕、污痕等形制信息综合排定。本篇原无题记,全文主体为"成人"针对"王"问所作的四段言辞,故试拟篇名为《成人》。  相似文献   

2.
<正>清华简第九辑《治政之道》原无篇题,首简"昔者前帝之治政之道,上下各有其修"开宗明义,全篇要旨是"治政之道",故以为题。简尾有一至四十二编号(其中1支简无编号),共43支简。竹简保存状况不佳,大多自竹节处断为两节,经贾连翔缀合编联,这43支简与第八辑《治邦之道》虽形制有所不同,但实为内容连贯的一篇。由70支简构成的长篇政论,较为罕见。部分竹简的文字有不同程度的残缺,但不影响全文结构,文义较为完整。这是一篇内涵丰富、逻辑性很强的政论  相似文献   

3.
《文物》2017,(6)
<正>清华简第七辑整理报告中的简文,有三篇与晋国史事相关,皆为佚篇,其中两篇记晋文公重耳故事,《子犯子余》是其中之一。《子犯子余》共15支简,长45厘米,三道编,保存状况较好,仅5处残缺,分别是第一、四、五、六简在第一道编绳处残断,各残缺三字,以及第十四简的简首残缺一字。简文有篇题,为"子(犯)子余"四字,书于第一简简背,首字近第一道编绳,与正文是同一书手。简文无  相似文献   

4.
《文物》2021,(9)
正清华简《五纪》篇以天下有灾殃,"后帝"通过"修历五纪"平息灾祸为背景,详细论述了一套内容复杂、逻辑严谨的"五纪"系统。其中简79~97,继阐述后帝所修建的宇宙、道德和神祇体系之后,又将这套系统与人体相结合进行描述,内容独特,引人关注。本文就此谈谈我们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7,(3)
<正>《晋文公入于晋》凡八简,除简一、五略有残缺外,全篇基本完整。原简无篇题、序号,篇题及简序为整理者据简文内容拟定编排。简文叙述晋文公结束流亡,自秦返国之后,整顿内政、董理刑狱、丰洁祭祀、务稼修洫、增设武备,至于城濮一战而霸,大得河东之诸侯。简文内容与《左传》、《国语》诸书多可印证,论说兵制  相似文献   

6.
黄人二 《考古学报》2012,(2):163-176
目次一篇题二编联三文本四校读五说明塔姑城家父》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五册之一篇,存十枚简(实九枚,有两小段可拼接),略有残佚,原编联经沈培调整后,已初步可通读."父"者,甫也,为古时对男子之称"家",以其为卿大夫也:"姑城",苦成也,前字为食邑之名,后字为其溢号;简文"姑(苦)城(成)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楚竹书,内容丰富,其中有《墨子》佚文,共发现简5枚(含已缀合者),共存197字。全篇已残去文章的前面部分,留下的大半篇,文义可以衔接。末简于全篇结束处,接抄有另一篇文章(与《墨子》无关),中间用篇章号作分隔。原简基本完整,完简长度约53厘米,中有三道编线痕迹。先写出释文(方括号中文字系根据上下文义所补):  相似文献   

8.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王兵》篇释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6,(12)
一九七二年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大量竹简(概况见《临沂银雀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2期),墓中还出了一些记篇题的木牍,其中一块抄列《守法》、《要言》、《库法》、《王兵》、《市法》、《守令》、《李法》、《王法》、《委法》、《田法》、《兵今》、《上篇》、《下篇》等十三个篇题。除《委法》、《上篇》、《下篇》外,其余十篇均可根据篇题含义在一号墓竹简中分别理出相应的简文。这里发表的《王兵》篇的文字错见于《管子》的《参患》、《七法》、《地图》、《兵法》诸篇。我们根据简文文义并参照上举《管子》各篇相应的文字系联为一篇。(图版肆)此篇竹简的形制及字体,与篇名见于篇题木牍的其它各篇属于同一类型,篇末又有"王兵者必三具"一段文字,可以确定其为木牍所记之《王兵》篇无疑。《王兵》篇在当时不一定被看成是《管子》书,但它与《管子》的《参患》、《七法》、《地图》等篇关系密切,对我们研究《管子》的源流和沿革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这篇简文也是校勘《管子》相关各篇的重要资料。《王兵》篇竹简大部分残断,经过拼合后,整理出的简文占二十三根整简的地位(篇题简不计在內)。与《管子》相关各篇参互比较,并据本篇文义推勘,中间似无缺简。第一简"主所以卑尊贵贱,国所以存亡安危者,莫凿于兵……",很象是本篇的开头,其前可能亦无缺简。最后一简残断,其后是否有缺简无法确知。但从文义看,全文已近接尾,即使有缺简,也不过一两根而已。下录释文中无法辨识的字用□号表示;因竹简残断而缺去的字也用□号表示,但加〔〕号以与前一种情况相区别,缺字数系参照邻简字数推断。简文中的假借字、古字都随文用( )号注出。为了把《王兵》篇与《管子》的《参患》、《七法》、《地图》等篇的关系显示出来,释文之后另附《王兵》与《管子》相关各篇对照表。我们在对照表中把《王兵》篇分割成八段。这种划分只是为了便于和《管子》各篇相应的文字对照,不是从内容上着眼的。表中《管子》各篇只列与《王兵》篇对应的文字。不过有些片段虽为《王兵》篇所无,但能由此看出《王兵》篇与《管子》各篇的不同或能反映出《管子》各篇经过后人改动的痕迹,这些部分就不作删节,一并录入。所录《管子》原文据《四部丛刊》影宋本。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6,(3)
正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收入了一篇与管仲、齐桓公有关的文献,整理者将其命名为《管仲》(封三∶5)。清华简《管仲》简长44.5、宽0.6厘米,三道编,现存简30支。全篇原无篇题,每支简的简背亦无次序编号。竹简保存大体完好,但是第28支简下半段缺失,第29支的上半段亦已不存;这两支简之间是否还有缺失的其他竹简,尚不易断定;另外,第29简与第30简之间内容不相衔接,也应  相似文献   

10.
以训诂和文法分析、文献对读为手段,分析清华简《五纪》“唯昔方有洪”章(首章)的含义和《五纪》的性质、作者等问题,可以认识到:清华简《五纪》首章是对《五纪》全篇的总括,叙述了舜帝和群臣治理洪水、重建文明的经过;《五纪》即《尚书·顾命》中记载的“《大训》”,分为“正文”和“传”两部分;《五纪》的作者是周文王。  相似文献   

11.
岳麓书院所藏秦简《占梦书》简2-3的"必顺四时而豫其类"的"豫"理解为"顺"于传世文献有征,或许不需要破读为它字;简5的"囗山"当释做"分山",其义可能指"开山";简44背面残文当为"梦书"二字,与此篇篇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郭店简所谓《成之闻之》篇正确的编序应该是第二组即简 4至简 6居首 ,下接第三组即简 7至简 2 0 ,再接第九组即简 34至简 36、第七组即简 2 9至简 30、第一组即简 1至简 3、第五组即简 2 4、第六组即简 2 5至简 2 8、第四组即简 2 2至简 2 3接简 2 1,最后是第八组即简 31至简 33和第十组即简 37至简 4 0。全篇整个 4 0支简首尾相当完整 ,浑然一体 ,不存在分出和调入的问题。根据古书惯例 ,篇题应该据篇首简 4的首句命名为《君子之于教》。  相似文献   

13.
正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收录了一篇重要的《尚书》类文献,该篇共有简32支,字迹清晰,有序号,无篇题,通篇内容以"王曰"起句,是周王对"摄伯"的告诫和册命,该篇有几处都出现了从"炎"的古文字形,可和以往的金文字形相参照,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过去被读为粦的""字具有重要意义。为便于征引,现将有关的几处文例转写如下:1.粤御事庶百(伯),有告有。(简4)  相似文献   

14.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释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5,(1)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座汉武帝初年的墓葬里发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大批竹简。竹简出土时已经散乱,残断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本刊1974年12月号发表了《孙子兵法》残简释文,现在把《孙膑兵法》残简释文发表于后。《孙膑兵法》残简释文现编为上下两编:上编内容记孙膑擒庞涓事迹,孙膑与齐威王、田忌的问答,以及篇首有"孙子曰"字样但与同墓出土的《孙武兵法》佚篇内容不相类者;下编所收,是据内容、文例、书写等推断编定的。上下编各十五篇,标出篇题。有的篇题是整理小组据内容补加的,外加方括号以示区别。简文文字相连的,由我们连缀成段。简文不能确定位置但可以断定或大体断定属于某篇,分别附于该篇之末。简文中的号码是竹简编排的顺序号。除个别特殊的字体外,释文排印时尽量改从今体。假借字下用圆括号注明本字。缺字以方框为记,缺字超过五个和原简残断无法计算缺字,以删节号为记。可以补出的缺字外加方括号。  相似文献   

15.
《治邦之道》是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的一篇文献,现存简27支,简长约44.6厘米,三道编。简文原无篇题,因有"此治邦之道,智者智(知)之"之语,整理者遂取"治邦之道"来命名。全篇围绕如何治国安邦展开,简文作者从其自身视角,对于国家的治理方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从内容看,应是一篇与墨学有关的佚文。墨学在战国时期曾为显学,但此前与墨学相关的出土材料较为有限,《治邦之道》的发现,有助于推动墨学及先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4,(12)
<正>清华简《厚父》一篇,共13支简。第一支上下两端残缺,其他各支皆为完简。简背标有序号,依次为"一"至"十三"。最后一支背面有"厚父"2字,系篇题(封三∶1、2)。《厚父》通篇为"王"和"厚父"的对话。"王"首先通过追溯夏代历史,指出勤政、用人、敬畏天命、谨慎祭祀对于"永保夏邑(或邦)"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石小力 《文物》2022,(9):52-55+97+1
清华简《参不韦》共124支简,皆长32.8厘米,三道编,完简书写22~26字,简背有编号。简文保存基本完好,现存2977字。文献原无篇题,因通篇为参(三)不韦对夏启的训诫,故拟题为《参不韦》。三不韦是作者虚构的受天帝之命的神祗,授予夏启“五刑则”,从而指导启设官建邦、修明刑罚、祭祀祝祷、治国理政。五刑则是本篇的核心思想,具体内容包括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可与职官系统相配。简文句式较短,具有口语色彩,涉及战国时期思想史、制度史等内容,是一篇重要的先秦佚籍。  相似文献   

18.
正清华简第八辑整理报告有《摄命》一篇,凡32简,简长约45、宽0.6厘米。简3、25、29略有残缺,其他基本完整,简背有序号,为编联提供了基本保证。全篇主体部分为周天子册命"摄"之命辞,文句与《周书》、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1]多可比照,具有重要价值。本篇册命对象名"摄",李学勤将之与《书序》中之《冏命》相联系[2]。《书序》云"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作《冏命》"[3],伯冏,《尚书大传》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77,(2)
银雀山一号汉墓所出竹简中,有与今本《尉缭子》相合的竹书六篇。其中,《兵令》篇与《尉缭子》的《兵令》上下相合,但其简式为两道编绳,字体接近草书,与其他五篇完全不同,而与篇名和《兵令》同见于一块篇题木牍的《守法》《守令》等篇相同。因此,《银雀山汉墓竹简》(待刊)将《兵令》与《守法》《守令》等篇合编为一书,而未将它收入简本《尉缭子》中。(为了读者方便,此次发表释文,仍将《兵令》篇附入)其他五篇为三道编绳,用正体抄写,但书  相似文献   

20.
说《千字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地玄黄"为起句的《千字文》,名头之大,应用之广,在成千累万的古文、古书中,能够胜过它的,大约是很少很少的。只看它四字成句,平仄流畅,有韵易诵,没有重字(没有重复写法的字),全篇仅仅一千字,比《道德》五千言这本著名的"少字派"书还少着五分之四。它便利群众,启发童蒙。其功效明显,流传广远,难道不是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