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乃诚 《文物春秋》2021,(1):3-25,72
中国考古学从1921年兴起以来,至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100年来,中国考古学在早期人类至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研究中,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揭示中华古代文化与文明以连续发展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华文明瑰宝”、丰富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方面,功绩卓著。尤其是在中国史前史和夏商历史的研究领域中起着主导作用,初步建立起夏王朝以前约200万年的中国史前史,探索的夏文化成为广为接受的认识,填补了商代历史研究的空白,为重建中国上古史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考古学学科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已不再仅仅陶醉于各种重大发现的轰动效应,而更为关注考古学的理论建设、方法探讨和考古工作者进德修业的时代要求.对此,那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深厚理论造诣的专家学者在想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访问了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文明教授.我国史前考古与《起源》的东方续篇最近,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上,苏秉琦先生提出了重建中国史前史的任务,在考古界引起很大反响.请问这一任务提出的具体背景是什么?苏先生提出要重建中国史前史,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白寿彝先生主持编写一部数十卷本的《中国通史》,其中史前部分叫《远古时代》.他把这部书委托给苏秉琦先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通史·远古时代>一书书稿的完成,为苏秉琦正式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创造了条件.他将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作为研究史前史的一把"金钥匙",以实现他重建中国史前史的目的,着重解决中国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出现的历史.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传统组合与重组等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一重要的学术观点.他还针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高涨而史前史研究低落的现状,解释"文明起源"的确切含义,就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初兴起的疑古思潮和几乎同时即已开展的古史重建工作,无疑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大事,距今恰已有百年的历史。一方面,疑古思潮对破除传统的古史观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为以科学方法重新探索古代文明扫清了思想障碍;另一方面,以文献为主的历史学和以田野为主的考古学相互结合,不断取得新知,对早期的疑古工作多有匡正。正是在这百年来艰苦曲折的摸索过程中,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多种建设性的学科概念,影响卓著的如王国维的"古史新证"、李济的"古史重建"、张  相似文献   

5.
霍巍 《考古学报》2021,(4):463-474
目 次 一 救亡图存与重建古史:早期中国考古学的历史选择 二 从考古学文化到区系类型:中国考古学的探索与发展 三 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考古学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历史、认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1].考古学在中国是近代化的产物,从它自西方传入中国、并且植根于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伊始,一方面在学术目标、理论建设和田野实践等环节就不断形成自身的历史传统,不再是西方考古学的翻版,而是努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体系迈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中国考古学者也承担起不同的历史使命,不断续写新篇,继往开来,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回顾百年中国考古学史,每当时代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中国考古学都在顺应历史变革、引领社会思潮、坚定文化自信上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考古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史,是苏秉琦晚年学术研究的主要奋斗目标,但明确提出考古学研究要直接面对中国古史,则是在他论述了重建中国史前史之后.1992年9月苏秉琦在<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一文中全面阐发了构建中国古史框架的重要学术思想,提出了中国国家起源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阶段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宏观认识,肯定玉器的出现作为"上万年的文明启步",辽西地区由民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的时间在距今七八千年,开始将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存的文化性质确定为早期城邦式原始国家,即古国,并将陶寺文化的社会定位于方国进而又改定为古国.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当前的考古学科建设阶段,学科发展应该重视理论的研究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范式是审视考古学理论发展的主流标准,中国考古学以文化历史范式为主。陈洪波先生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从学科历时性发展的角度梳理了民国南京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的考古活动及其社会背景与思想潮流,文章讨论了包括考古学学科定位和学科研究倾向在内的多个问题,来呈现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范式形成的诸多来源。  相似文献   

8.
希腊人的种族起源是一个技术难度大且极具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正是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而非相信起源神话包含历史真实性的历史实证主义史学,对该问题的研究发挥了实质性的奠基作用。并且,在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主导下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多种方法和理论模式的综合运用,使得人们对原始印欧人及其语言和故乡、前希腊底层语言、"希腊人的到来"等史前历史的认识日益走向深入。这项研究的一系列的成功可以为史前史、古代史乃至新兴的全球史若干领域提供诸多技术、路径和视野上的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初,不免材料不足并有先天局限,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壮大,其对中国上古史之重建的作用日益显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旧古史系统进行了摧毁性的批判,傅斯年、李济等人继之而起,开辟了重建之路。傅斯年为重建中国古史提供了体制保证并指明方向,李济则在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系统的方案。然而,李济等人限于当时条件,具体实践工作并不理想,而中国大陆考古学者们则做出了切实的贡献。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田野考古学取得极大的成就,苏秉琦等学者据此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说",中国上古史重建已进入切实展开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变革的年代,新的发现接连不断,新的方法逐渐应用并普及,新发现和新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形成了国内活跃的学术气氛,也促使学科向更深的领域扩展。不论从田野考古发掘实践到研究内容、还是从方法到理论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已开始在世界史前史的框架下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考古学研究的中介方法——对考古学史的简单回顾和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残缺不全的出发点与幽黑的“时空隧道” 考古学研究人、研究人的社会与文化的目标是自始至终的。从西方最早的古物学和中国的金石学开始,其研究的对象——那些古代的遗物便被十分明确地与人联系起来,便被与纯自然之物区别开来。当然,这种联系在程度上和层次上都是较低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即考古学史上的经典阶段,考古遗物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联系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通过这些遗物重建人类的历史特别是史前史成为绝人多数考古学家竭力追求的学术目标,而且,他们还因此发展并完善了层位学与标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近百年的努力,欧、业、非、美各人洲人类的发展历程和灿烂的史前文化基本上被揭示出来了,并转化为一般群众的基本知识,60年代以来,考古学又发生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12.
一、史前史与原史史前史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吐尔纳1833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当时,他用prehistorique一词表示在法国南部发现的与已经绝灭的动物化石共存人骨的年代。但是,史前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名字出现,还应该始于英国学者威尔逊的《英格兰的考古与史前学年鉴》一书。史前史的概念最先由英国和法国传开,之后欧洲诸国也创造了相应的译名。西文中的史前史是一个复合词,合成为“历史之前的历史。”只要是人类历史,本无所谓史前史后之分,但是在历史科学中,历史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指人类以往全部的发展过程;狭义的历史则仅仅是指能够利用文献记载进行历史研究的那一部分人类历史。史前史的诞生,实际上标志着欧洲史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十六世纪的德国史学界,把人类历史按照四个帝国划分,即亚述、波斯、希腊和罗马。十八世纪的英国,把历史划分成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但是随着欧洲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人们逐步认识到在欧洲所谓的古代之前,还有一个漫长的无文字可考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史前史作为一门科学才能成立,而史前史一词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其诞生的初衷,很大程度是重建中国的上古史。因此,对夏文化的思索始终萦绕在中国考古学人心头。张光直先生称“夏问题”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对夏文化的探究困难重重,但其仍引得无数先贤时哲为之穷尽一生。由于20世纪初期的疑古思潮,使夏文化变得如熹微的晨光,可望而不可及。但顾颉刚先生也不是单纯的“疑古”,他说学术有分工,他的工作是要打破对上古史的传统认知,而打破之后的重建工作就要靠考古学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惊闻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我们敬爱的导师苏秉琦先生,于6月30日不幸病逝的消息,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顿时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苏秉琦先生的逝世,是中国考古学界的巨大损失,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在学术研究上极富建树的考古学学科上的领路人,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良师。苏秉椅先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考古学上创立了许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说,创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考古学基础理论,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开拓者。苏先生在考古学领域开展的探索古文化、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重建中国史前史等重大课题的学术研究上,起…  相似文献   

15.
论史前、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和考古学上最先使用的是“历史时期”与“史前时期”两个概念,作为专业术语,它们受到过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规定。“史前”(prehistory)的概念是,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人类历史;“史前史”的概念,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之人类历史;“史前史时期”(pre...  相似文献   

16.
张海 《华夏考古》2011,(4):137-145,150
中国考古具有鲜明的历史主义特征,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考古学研究中以历史文献为线索,以考古为实证的证史主义倾向;其二,借助于文献史学的研究构建考古学的高层解释理论。这个特征形成于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之初,并发展至今天,形成鲜明的历史传统,同时也决定了中国考古学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学科建设的基本定位,,认清这一特征和传...  相似文献   

17.
陈雍 《北方文物》2019,(1):106-110
正许永杰《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以下简称《十讲》)~(1),是基于他十几年来为中山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和"考古学方法论及个案研究"课程编辑而成,收录了自1989年至2018年发表的19篇中国考古学研究案例,分为十个专题,全书谋篇布局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于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整体思考。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书籍,大都是翻译、编译的国外论著或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年代,起自中石器时代结束,止于夏王国创立时期,经历了一万余年。20世纪前半期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是这后半期求索的最初起点。而最近50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前半期形成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知识结构,产生了较为完整的系统认识,摆脱了原先依靠历史传说认识这万余年历史的局面,基本完成了相关时期的重建史前史的历史任务。纵观最近50年来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回顾学术界对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历史所走过的量变到巨大质变的认识过程,我们当以苏秉琦于1975年发表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19.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前史研究(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并对中国史前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文章总结了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并对中国史前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