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训诂和文法分析、文献对读为手段,分析清华简《五纪》“唯昔方有洪”章(首章)的含义和《五纪》的性质、作者等问题,可以认识到:清华简《五纪》首章是对《五纪》全篇的总括,叙述了舜帝和群臣治理洪水、重建文明的经过;《五纪》即《尚书·顾命》中记载的“《大训》”,分为“正文”和“传”两部分;《五纪》的作者是周文王。  相似文献   

2.
《文物》2021,(9)
正清华简《五纪》凡130简,简长45、宽0.6厘米,每简书写约35字。简下端有编号,简14、15、113、114缺失,简22、24、27、34~36、101、103、105、106有残损,现存4463字(合文、重文以1字计),全篇内容基本完整,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五纪》借托"后",论述以五纪(日、月、星、辰、岁)与五算相参,建立常法;并在此历算基础之上,将礼、义、爱、仁、忠五种德行,与星辰历象、神祇司掌、人事行用等相配,从而构建了严整宏大的天人体系。该篇文献原无篇题,全篇以"五纪"为中心展开,因拟以今题。  相似文献   

3.
<正>《漢書·郊祀志》載王莽於平帝元始五年(5)定立"元始儀",確立南郊郊祀制度。"元始儀"祭天、地於長安南北郊,並據《周禮》"分羣神以類相從爲五部"之語,於長安四郊分立五畤。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郊祀志下》載王莽上疏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墬。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稱地祇曰后土,與中央黃靈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稱。宜令地祇稱皇墬后祇,兆曰廣畤。……分羣神以類相從爲五部,兆天墬之別神:中央帝黃靈后土畤及日廟、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宮於長安城之未墬兆。……"(《漢書》卷二五下,  相似文献   

4.
腾兴建 《文献》2022,(1):101-111
学界普遍认为殷墟卜辞中的"帝某"是对直系先王的特有称呼。但在新公布的一批甲骨卜辞中有"帝己"这一称谓,它是对孝己的称呼,而孝己并非直系先王,这表明"帝某"之"帝"不是用来区分直旁系的,它与"嫡庶"之"嫡"的用法并不相同。"帝"本是天神的称号,与人王之间没有关系,但祖甲时期,为了强化王权,把天神的称号"帝"加之于已故先王的名号中,从而使先王逐渐获得"帝"的权威。这其实是在鼓吹"王权神授",宣扬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人王称"帝"的实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序意》篇是《吕》书之“序”,它本应是解读《吕》书思想的一把钥匙,但由于目前无论在文本上还是思想上都还存在诸多尚未厘清的问题,故其价值尚未充分发挥。考察发现,《序意》篇内容有残损,现存内容应为“十二纪”“八览”之序的一部分。换言之,《序意》遗失了“十二纪”之序的后半部分,“八览”之序的前半部分,以及“六论”之序的全部。从《序意》篇与《吕》书整体内容的关联来看,现存内容是对“十二纪”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的说明,但没有对“十二纪”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的论述。“八览”之序的部分则正好相反,没有起首语、没有写作目的、写作形式等概述性的说明,只有关于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商代的"天"观念,在甲骨卜辞里是由"帝"来表现的。甲骨文的"帝"能够表示"天"的大部分意蕴,但无有"处所"之意。《尚书·商书》部分所载的"天"观念,与甲骨卜辞基本一致,但杂有周人述古之语,有一些是周人的观念。所以应当予以缕析和区分。从甲骨卜辞和相关文献的记载里,可以较为清楚地认识商代的"天"、"帝"观念,这对于研究我国上古时代思想文化的起源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汉主刘龚(初名岩)于五代后梁贞明三年登帝位于番禺,国号大越,改元乾亨,以广州为兴王府。事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后梁纪五:  相似文献   

8.
舜帝只是"豫荐禹于天",使禹"为嗣",直到在苍梧死去,舜都并没有禅位于禹。禹及其父鲧都有争夺帝位的野心,禹和舜有杀父之仇,而且治水成功后狂妄自大、目无尊长。即使舜帝"荐禹于天"也可能是被禹逼迫的,舜禅位于禹只不过是后世儒家为了美化先贤伪造出来的故事罢了。  相似文献   

9.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至思宗朱由检殉国共传十二世,十六帝。其中十五位皇帝及五位追封皇帝分别葬于六处,这六处皇陵在今江苏盱眙、南京、安徽凤阳,北京昌平、西郊,湖北锺祥。 明太祖即位后仿前代之制追遵四代祖先考妣皆为帝后,高祖朱百六为“德祖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懿祖恒皇帝”,祖父朱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中的"帝"不仅涉及商代神灵信仰,而且涉及天命上帝等哲学命题,一直是学界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关于"帝"字的考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天文学方面解释商周时期的信仰,是近年来西方学者常用到的方法,如艾兰等即曾经从天文星象解释"帝"字,郭静云的文章则更加形象地为甲骨文"帝"字提出了新解。郭静云《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帝"字字形新解》一文认为商周时期"帝"是指自然界中,居于极高天位的崇拜对象,位居天中。如果从当前的天象看,自然界的天中必然相当于北辰。殷商时,北极天中没有可见的星星,离北极最近的一颗星即"帝"星。在帝星两侧,约相等距离的位置上有太子星(左)和庶子星(右),在北极另一侧有北斗柄上的天权、玉衡、开阳三星。如果从帝星到玉衡星、太子与天权、庶子与开阳之间也各画一条直线,则三条线的交会处,恰好正落在北极点上。在北极的左右有两颗较小的星星:右枢星和少尉星,将这两颗星连线,则与上述星星的连线构成帝字形状。在殷商时期如果要正确标示出北极的位置,可用骨、竹、树枝等简单的材料,制作一种"帝"字形的仪器,用以观察北极的仪器,这是一种既容易又不失准确的基本方法。由此推论,甲骨文中的"帝"字即由此而来。就这种天相形状看,由此释"帝"字有相当的可信性,但同其他用天象解释甲骨文的考证文章一样,缺陷都在于缺乏其他资料的支持,导致可信性难以确定。甲骨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文字的形成和演变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帝是最重要的神灵,"帝"字的出现应当也很早,即甲骨文中的"帝"字已经经过长期的擅变,已经距离其原义较远。文献称"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长发》),甲骨卜辞中帝则是命令和控制诸神的至上神,帝已经完全是一种人格化的神灵,而非某种具体的事物,即"帝"已经远离帝字的本义。所以,由甲骨文出发探求造字的本义,已经很难。虽然,"帝"字内涵已经超越了其本源,但探求"帝"字的本义,对于认识需要解决"帝"的人格化问题以及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乃至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史博览》2008,(6):35
"乘"是指运载工具。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释迦牟尼圆寂后约百年时间,佛教徒中的一些人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形成了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大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大乘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关于"帝"的记载,是我们认识上古先民"帝"观念的宝贵资料。此书的《山经》部分多记帝在天下居住之处以及帝都的情况,《海》《荒》经则多记帝的世系与功勋,这与《山海经》各部分写成的时代早晚有直接关系。《山海经》所载"冢祭"与"禘祭"反映了上古先民祭祀情况及天神观念。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  相似文献   

13.
永平二年:“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李贤注引《五经通义》曰:“苍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矩,黑帝汁光纪”(此据绍兴本).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黑帝汁光纪”均作“黑帝叶光纪”,中华书局点校本据之改从“叶”按点校本系误改,《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舍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此五方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50,(12)
国立北京圖書舘舉辦"美帝真相"展覽會該舘舉辦的美帝真相展覽會,已於十二月五日開幕,這個展覽會是根據時事手册中"如何認識美國"一文佈置的,包括圖書、資料、圖表、画片等。關於這個展覽會的内容,筹備經過等,将有專文報導。國立北京圖書館"太平天國革命史料展覽" 係該舘與北大文科研究所聯合舉辦,全部資料  相似文献   

15.
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中共有五位供养人画像,其中,两位男性为孝文帝和太子形象的宣武帝;三位女性分别为孝文昭皇太后高照容、幽皇后冯氏和太子妃形象的宣武皇后高英。这是一幅以表现出行礼佛为内容的家族式画像,融合了佛事活动、孝文帝改制后的宫廷礼仪制度,体现了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观念。  相似文献   

16.
说“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玄鸟、帝、商、汤四名是相通的,“商”是成汤灭夏后建国才有的国号,“商”音由“汤、唐”来,字形由帝(玄乌)来。商族自建国后一直自称“商”,武王克商后,周人才改称“商”为“衣”、“殷”。  相似文献   

17.
殷的“上帝”与周的“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不少与“帝”或“上帝”有关。帝字有多种字形。这个帝或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被称为“至上神”。对此,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已在《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长篇宏文中作了详细的论述。由于殷代卜辞的帝,有的又作为祭名即为禘,意为祭祀;而且还有个别殷王亡后又被后代尊为“帝”以配至上神,或有时王称号“帝乙”、“帝辛”者,所以在研究中为避免混乱,便以“上帝”代表“至上神”的“帝”,而将陟降上帝左右的先王所称的“帝”则在前冠以“王”字称为“王帝”。本文亦将采取这个比较适宜的称呼。在殷代卜辞中还同时存在“天”字。天的字形,也有几种。这个天字,在殷卜辞  相似文献   

18.
张弛 《中国史研究》2022,(4):192-196
<正>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汉隐帝下密诏,欲铲除身在邺都、手握重兵的枢密使郭威。郭威截获密诏后,遂举兵犯阙。隐帝身死,郭威代汉建周。考诸史籍,此事说法有二:一以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以下简称《薛史》)为代表,《册府元龟》与之类似;((1))二以欧阳修《新五代史》(以下简称《欧史》)为代表,还有《隆平集》《东都事略》《宋史》诸书。((2))前者例如《旧五代史》所载:帝遣腹心赍密诏往澶州、邺都,令澶州节度使李洪义诛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  相似文献   

19.
正4月13日,国际高端家电品牌Casarte卡萨帝向社会发出"卡萨帝家庭马拉松:为爱跑起来"的号召,超过300名中国高端家庭跑步爱好者积极响应,偕家人聚集于北京朝阳公园,参与北京首站体验,通过3公里"爱的赛道"及卡萨帝家居艺术互动,畅享家庭欢聚的幸福时光。2014年,卡萨帝将在上海,深圳,  相似文献   

20.
古史传说与古代政治文化密切关联,不同的政体诉求引发了不同的古帝模式,联盟、分封政体对应于方位帝模式,大一统政体对应于线性模式;不同的族群认同产生了不同传说组合的中心人物,如商代的帝俊、周代的黄帝、汉代的伏羲;不同的天下观对应不同的方位帝的构成。整个古史传说的流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早期中国方位帝系统的变迁、传统中国线性系统的变迁以及从方位帝系统向线性系统的变迁。线性模式是以方位帝模式为基础创造的,五帝六人是连接两者的关键。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处理的只是线性系统的变迁问题,本身也不能反映线性系统流变的本质。层累说的核心,即时代愈后、古史期愈长,只是对线性系统流变的现象描述,其本质是传说被不同族群不断重新表述,与真实的古史人物之先后无涉,真伪更毋庸论。疑古者以儒家经典作为早期传说古史期的材料基础,也不可靠。对于传说中神话人物与历史人物混淆的现象,需要对传说所属的文化系统作具体分析。走出疑古应该成为当今古代文明研究的新起点,但疑古运动对一些观念的打破,则应该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