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诸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学科理论方面,学者们围绕社会史的定义、研究对象、范畴、学科地位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发表了许多专论,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和认真求实的讨论。许多人还将他们的理论见解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具体专题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公认的成果。但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并构建起自成体系的整体社会史著作还很少见。学科理论的不足和学科体系的琐碎芜杂,不仅影响到社会史专题研究的深入,制约了中国社会史学科的发展,返回来又滞慢了社会史理论的成熟。1992年,我们出版了《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史理论和学术话语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现阶段,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在理论建设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反思,出现了一些新趋向:从热衷西方理论的追捧到开始注重本土化研究的学理凝练;从追求个案、专题、区域研究到微观、宏观研究并重;从注重社会史问题的研究到倾力于当代社会史理论的发掘;从学界毁誉参半到注重反思当代社会史研究,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化史等传统的学术框架,而开始热心探讨更具“草根”色彩的社会史问题,并且在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学科体系的建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大陆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毕竟起步为晚,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史料发掘等项工作任务尚重,路还很长,尤其需要加强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与互动。为此。我刊在2005年8月青岛“首届近代中国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约请几位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又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就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以独具的化视角发表见解,以期促进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术话题深入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4.
中国慈善史作为史学研究的分支,是近代以来学科体系确立和细化的产物。民国时期中国慈善史研究并未成长为一门史学分支,而是依附于荒政史和救济史等领域。改革开放后,中国慈善史研究顺时应势成长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并渐成学术体系,迄今已有40余年的发展历程。现有中国慈善史研究成效显著:文献整理取得突破;研究范围开阔多样;史学诠释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壮大并交流频繁;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学界研究论著迭出;国外学界研究成果喜人。但当前中国慈善史研究有进一步深化与突破的空间,可从如下三方面着力:弥补中国慈善史现有研究的薄弱与阙如;形成一个贯通古今中外的中国慈善史研究体系;确立历史研究为现实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推动慈善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及运用。  相似文献   

5.
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是作所《中国中世社会》一书的序论。章大致叙述了四个问题: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史论战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现在中国思想界与学术界发展的一个高潮;二、这次社会史论战主要是理论之争,缺乏材料作理论基础。以重理论更应重材料为宗旨的《食货》半月刊应运而生;三、论述了史学研究中理论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并简单介绍了辩证唯物史观全面的、运动的观点和以物为主,但又不轻视精神的反作用的观点;四、指出辩证唯物史观是当代最先进的方法,是真理,仍是有生命力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史学思想涌进了中国思想界、学术界,辩证唯物史现有些技忽略。但在不远的将来,辨证唯物史观会在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道路上重现光辉。  相似文献   

6.
<正>自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史复兴以来,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研究积极引入相关人文社科理论与方法,突破传统史学的政治史和制度史架构,自下而上地为中国史的纵深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学术前景。近年来,随着1949年后农村基层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学界纷纷将社会史视野延伸至当代史领域,进而使得当代社会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社会史复兴四十多年来,成绩令人瞩目。与此同时,日益突出的新老问题,比如近代社会史的贯通性问题、思想理论缺失问题、宏观研究不足问题、区域的代表性问题、脱离时代中心话题的问题,以及过度恋慕地方文献的问题等,正在成为困囿社会史继续前进的桎梏,应当引起学界重视。当前社会史处在与时代同步伐的关键节点上,从事近代社会史的学人十分有必要秉持“长时段”“总体史”和“整体史”的史观,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思考探索近代社会史研究再出发的诸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等传统的学术框架,而开始热心探讨更具“草根”色彩的社会史问题,并且在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学科体系的建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大陆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毕竟起步为晚,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史料发掘等项工作任务尚重,路还很长,尤其需要加强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与互动。为此,我刊在2005年8月青岛“首届近代中国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约请几位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又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就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以独具的文化视角发表见解,以期促进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术话题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江 《史学月刊》2006,(5):9-10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等传统的学术框架,而开始热心探讨更具“草根”色彩的社会史问题,并且在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学科体系的建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大陆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毕竟起步为晚,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史料发掘等项工作任务尚重,路还很长,尤其需要加强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与互动。为此,我刊在2005年8月青岛“首届近代中国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约请几位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又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就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以独具的文化视角发表见解,以期促进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术话题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明清社会关系的流动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等传统的学术框架,而开始热心探讨更具“草根”色彩的社会史问题,并且在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学科体系的建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大陆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毕竟起步为晚,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史料发掘等项工作任务尚重,路还很长,尤其需要加强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与互动。为此,我刊在2005年8月青岛“首届近代中国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约请几位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又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就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以独具的文化视角发表见解,以期促进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术话题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长莉 《安徽史学》2015,(1):150-158
我国史学界社会文化史学科兴起25年来,经过了前十年"兴起奠基期"、继十年"发展兴盛期"、近五年"深化扩散期"三个阶段。学术贡献有:理论方法创新,开辟史学新生长点;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超越"革命史范式"及"现代化范式",走向"本土现代性";关注民间社会,挖掘内在社会文化资源。存在问题与瓶颈:学科意识模糊,研究"碎片化",平面描述性、意义稀薄及理论缺失。当今社会转型呼唤社会文化史的理论创新成果,未来将会引起关注的"关键论题"有:民间社会、社会治理、生活方式、价值系统。这几个"关键论题",可能会成为社会文化史学者为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创新作出贡献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The rise of oral history is a new trend in historical studies in China that bega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promising tendency has so far achieved important results in two area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oral interview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theory of oral history’s four realities and three curtains and by so doing preliminarily clarifies the relations among historical memories, historical narratives,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oral history. These theories represent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ciplin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in regard to the core questions of oral history. Oral history in China has currently reached a new phase of self-consciou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has the following tentative plans: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oral history; to intensify the training of talented scholars and to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group of oral historians; to promote the general implementation of oral history projects; to create new oral history websites and academic journals, and to prepar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oral history archiv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and comments on a symposium concerning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eld in Beijing, China in October 2009. It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first, the paradigm issu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second, indigenous reorientation and the study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thi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history and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fourth, the history of scholarship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ll the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were prestigious scholars in the field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Ming–Qing historical studies in Mainland China. The attending scholars provided in-depth and well considered views about the macro issues of this discipline. Furthermore, the discussion was very active and productive.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latest trend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in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14.
“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体制结束,是一个前后相继、不可割裂的时代。从"自下而上"的社会史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可以纠正以往研究的缺失,丰富我们对新中国历史的认识。中国社会史研究应当引入到现当代史的研究,这亦是社会史研究应有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5.
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杰 《史学月刊》2005,2(9):83-90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人类学,尽管从学术传承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的出现为消融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边界,促成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历史学内,“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到历史人类学的演变过程。而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展开一些研究实践,但是尚需进一步提倡。这种提倡表现在三个方面:底层视角、区域经验、文本与田野互动。历史人类学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会成为一种介于宏大叙事与经验性实证研究的“中层理论”。从历史学科的本位出发,历史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吸收借鉴颇多,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历史学科本位。  相似文献   

16.
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07,90(1):75-87
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形成理论的探讨,似可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一个时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社会形态视野下的近世宗族农村公社论、族权论、宗法思想论、土地关系制约论四论;在后一个时期,则从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对前一个时期的理论基础有所突破,主要反映在宗族民众化、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的"三化"、国家认同论、宗族乡约化以及对宗族形成原因的综合分析方面.把握近世宗族制的形成及其性质,将近世宗族与中世世家大族加以比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封建社会后期理论影响下的宗族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宋以前的宗族与社会具有身份性,是世家大族掌控社会;宋以后的社会具有非身份性,普通官僚与民众地位上升并拥有宗族.新的研究注意到中世世系重视女系的问题,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日本学者唐宋变革论下对于中国中世社会的研究,提出了贵族制、豪族共同体等理论,也值得借鉴.我们应当把宋以后宗族形成问题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关注宋明以来宗族的新与旧、南与北、官与民、国家与宗族、守旧与创新等问题,进一步充分占有资料,改进解读资料的方式,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依据研究重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80年代末,研究重点集中于思想家个案及政治思想史方面;二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研究重心逐渐转变为以社会思潮史及思想家个案为主;三是90年代末以来,研究重心集中于社会思潮史和学术思想史领域.正是在研究重心的逐渐转移过程之中,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亦渐次深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复兴;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新趋势,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勃然兴起.长期无人问津或受人冷落的研究领域,如近代科技文化、民间宗教、民间意识与观念、文化心态、公共空间领域、新词语与观念变迁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近代社会文化史正在成为史学新观念和新方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新历史考据学不只是受西方史学影响,而且与乾嘉考据学有直接的联系。乾嘉考据学派与西方近代史学多有相通之处,20世纪的历史考据学治史所采用的理念和方法既来源于西方,也来源于中国传统史学。乾嘉考据学派对近代中国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学者传承了乾嘉考据学的精神和方法,在借鉴传统史学优长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史学的理念与方法,从而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在民族史学近代化过程中,史学的转型离不开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乾嘉考据学本身的生命力适应了近代史学转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刘伟  谭春玲 《安徽史学》2012,(1):120-128
近十年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在研究领域扩大的同时,在取向与方法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度史不仅成为研究的内容,也成为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在制度变迁及其特征、制度生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本文在总结近十年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三个层次拓展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建议,并就近代政治制度史的评价标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针对社会史论战陷入理论之争的弊病,对经济史研究方法展开了积极地探讨。主张从问题入手、广搜史料、寻绎结论,强调借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比照西方经济史以及倡导"综合研究法",形成了学派鲜明的治史风格。但其治史方法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局限,尤其是未能全面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而是有条件、有限度地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史学研究。食货派学术生命过早的终结,与其治史方法自身的缺陷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