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接上期)二是拍摄方位。拍摄方位的变化会直接改变物象线条形态和画面结构,如图9-191《佳丽满园》和图9-192《霸王莲花》,前图是以横直线为画面主线,后图是以弧曲线为画面主线。相同的被摄物体却呈现出不同的线条结构形式,原因就在于拍摄方位发生了变化。拍摄方位变化形式有如下几种:第一种是方向的变化。如果被摄体  相似文献   

2.
翩翩起舞     
《旅游纵览》2011,(3):80-81
这是一幅瞬间抓拍的佳作。抓拍,是在被摄对象不知晓的情况下快速地抓取其自然、生动、最有表现力的瞬间形象。在一般人眼中,抓拍多被看成是摄影的一种方法,其实,对于鸟类摄影家段文科来说,它更是一种态度,追求真实自然美的态度。以下我们分别从三方面对《翩翩起舞》进行了解,分别是拍摄过程、画面赏析、拍摄地详解。  相似文献   

3.
上海博物馆绘画陈列室里陈列了两幅明代的界画作品《黄鹤楼图》和《岳阳楼图》(图版玖),画面开阔,雄伟壮观,常常吸引着很多观众,得到人们的好评。两图都是绢本,设色,幅式大小相同,纵各162.5厘米,横各105.5厘米,作者是安正文。作者采用界画的方法,以严谨的结构,精确的比例,笔直劲挺的线条描绘了两座我国古代著名建筑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梦里雪乡     
<正>大雪覆盖的乡村,没有妖娆变幻的色彩,只用一种颜色俘获你的目光与心,让你恍然若梦。画面赏析摄影爱好者们都狂爱雪乡,正是因为这里有最纯净的色彩和最自然的线条。作品《梦里雪乡》拍摄的就是雪乡的晨景。  相似文献   

5.
<正> 上期我们介绍了摄影构图的五种景别。那么如何取得景别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变焦距摄影镜头,二是改变摄影者相机与被摄物体的距离(也叫摄距或物距)。这两种方法都能取得五种景别,但是拍摄出来的画面视觉效果是有差别的。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你会体会到的。至于在摄影构图时,确定什么样的景别要看拍摄的目的和立意而定。一般视觉  相似文献   

6.
年过七旬、头发斑白的古稀老人马之俊, 十年来四处奔波,踏雪寻梅,千图吟梅,万里摄梅。已拍摄出2000余幅梅花作品,并配上自己创作的咏梅诗词,用甲骨文、篆文等书法撰写制作出《千梅图》长卷,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梅痴”。  相似文献   

7.
《洛神赋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绘画作品,娓娓道来的叙事、形神兼备的造型、行云流水的画面、春蚕吐丝的线条、张弛有度的构图,即便是今天透过《洛神赋图》的摹本,我们仍然可以遥窥古代绘画铺陈叙述的构图方式。透过画与诗的唯美结合,领会东晋绘画含蓄慰藉的象外之趣。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华文化经典新的传承与重构,往往在创新中展现出新面貌。本文通过分析绘本新《洛神赋图》的画面图式和艺术特色,研究现代绘本与经典国画作品图式融合中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正>一打开画面,只见一秃顶连腮胡子的和尚,身着长袍侧坐在地,聚精会神穿针引线,准备补衲。水墨画,艺术手法颇似传为五代石恪的《二祖调(1)心图》及南宋梁楷的《布袋和尚(2)图》。面部刻画精细入微,袈裟(僧衣)则以泼墨,线条粗放潇洒,  相似文献   

9.
德治 《旅游纵览》2010,(5):56-58
<正>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都属于摄影艺术范畴。纪实摄影含新闻摄影,主要特征是摄影者主观愿望服从于客观事实。当然在不违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构图、用光、景深以及拍摄方位、角度上按主观意愿去调整,来记录、表现客观现实中的被拍摄对象是允许的。也正是因此,摄影才被称为摄影艺术。比如说去拍摄记录一个少数民族群众祭祀的场面,摄影者如果站在离被摄  相似文献   

10.
德治 《旅游纵览》2008,(11):26-27
<正>作品《古格遗迹》拍摄于古格王朝遗址,画面的主体就是位于最前端的石刻经文,那些纹理清晰的线条任由风雨肆意打磨依旧模样不该,几百年来始终庇佑着一方土地的安宁,更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凭吊历史的真迹。作者使用典型的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清代乾隆帝《盘山图》轴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画面空间处理方式,并着重解读画上的题诗,从题诗的时间顺序、位置布局、主题内容、诗体形式、诗后钤印等方面,结合历史背景,剖析乾隆帝在漫长岁月中的心理变化,指出《盘山图》轴通过大量有纪年的题诗,将时间的流逝留驻于空间的布置之中,使画与历法联系起来,从而使这幅普通的山水画具有了更为深层的意识形态价值。此外,作者也研究了董邦达创作的《田盘胜概图》册和《盘山十六景图》卷,与《盘山图》轴和《盘山志》版画插图等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画法精细的《田盘胜概图》册在写实的表象之下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倾向;《盘山十六景图》卷同样对空间作了风格化的处理,通过压缩、位移等技术手法,加上观看必需的时间过程,使画面空间与时间维度联系起来,这是长卷构图固有的特性,与《盘山图》立轴式的时空交融方式形成了对比。乾隆帝不选择适于书写题跋的《盘山十六景图》卷拖尾题诗,而选择在《盘山图》轴上局促的空白处题诗,更证明了他对《盘山图》轴有特殊的意匠经营。  相似文献   

12.
德治 《旅游纵览》2014,(7):88-93
二、画面语言 摄影画面语言由"点""线""面"构成框架,以光影、形态、色彩为形容语言,以动静、虚实、疏密为状态语言。 构成画面的"点""线""面",都是带引号的。因为"点"在画面中不单指为一个点,主要是指画面的主体、视觉中心和能够诱发美感的着眼处;"线"也不单指实体的线条状物,还包括由物象排列组成的视觉结构线和由光影形成的非固体的虚拟线;"面"也不单指相同属性物质形成的面积,画面中的空间和空白也被视为画面结构中的“面”。  相似文献   

13.
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导引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5,(6)
帛书《去(却)谷食气》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是一张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共有图像四十余幅。图前没有总名,每幅图侧均有简短标题。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是属于西汉早期的导引图。导引图帛画幅高约53、宽约110厘米。图上所绘人像高9—12厘米,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以黑色线条勾画轮廓,填以朱红或青灰带  相似文献   

14.
郎悦 《神州》2012,(15):113
摄影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是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摄影者要会运用相机,掌握相机的拍摄技巧,以及对事物较好的欣赏眼光,能够把美的东西拍摄好,通常拍摄的照片可以反映出拍摄者的审美观,好的拍摄作品是赋予了景物艺术美感。摄影有它自己的表现方式,包含光线、线条和色彩等各方面,在摄影过程中,摄影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可以调节相机的光、线、色,并结合景物空间感和形态感能够拍摄出完美的作品,并且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本文对摄影的一些属性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熟悉这些知识,从而拍摄出具有艺术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徐璞 《南京史志》2023,(20):20-21
<正>一、挖掘绘画美的绘本,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一)优美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幼儿从涂鸦期就开始接触线条。坚硬直率的直线、舒展优美的曲线、线与线之间的交叉碰撞和组合变化,都让幼儿感受到线条的美感与魅力。绘本中的线条也是如此。例如,绘本《点和线》《跟着线走》采用简单的线条装饰画法,把舞动的线条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图案中线条装饰的规律美,并进行改编,将这种装饰方法运用到其他画面中,使幼儿在不断尝试、创造、欣赏中丰富审美感知。  相似文献   

16.
徐明岐 《收藏家》2009,(2):51-55
汪野亭浅绛彩《山清水秀图》瓶,高11、口径5厘米。此器与其它器物相比,虽为青绿设色,器型稍小,画面用笔简逸,线条稀疏,色彩缺乏厚度。构图采用典型的一河两岸的面貌,真正达到了有意无意,若淡若无,给人以清幽静谧的感受。此图采用浅绛彩绘制,为汪野亭初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题款为“山清水秀仿友人法野亭作”。  相似文献   

17.
<正>苏州顾氏过云楼旧藏《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家墨竹卷》(简称元《七君子图》)和《王翚水竹幽居图卷》两幅珍贵书画于苏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之际正式被我馆收藏,实乃苏州文物史上的一段佳话。王石谷(1632-1717年)《水竹幽居图卷》(图1)引首为手绘百花笺,纸亦古旧。画面以平远法展开江南柳塘小景,湖面静阔,岸边茅屋、小桥,远处山岭隐现,溪水迂回,绕坡入湖。前景坡岸  相似文献   

18.
《旅游纵览》2013,(10):109-111
"摄影月赛"奖品由赛富图提供:一等奖(1名)价值1000元的摄影包,《旅游纵览》当期杂志一本及获奖证书二等奖(2名)价值500元的摄影包,《旅游纵览》当期杂志一本及获奖证书三等奖(5名)价值200元的摄影包,《旅游纵览》当期杂志一本及获奖证书主题征稿:2013年的赛富图摄影月赛将以"多彩生活、灿烂生命"为主题,以生态为题材,以颜色为表现形式,全年征集以冷调、暖调、高调、低调四种色调为主要画面色彩的参赛作品。内容要求:生态摄影范围内题材,例如:自然界的动植物、湿地保护区、自然公园等。注:请在以不破坏被拍摄对象自然生存环境的前提下拍摄!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05,(7)
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于6月5日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2005年度夏季拍卖会。书画专场中,有齐白石数幅作品,包括《花卉草虫》、《牵牛花》、《虾蟹图》、《紫藤蜜蜂》、《清蔬图》。陆俨少《雁荡山》也是值得关注。只见巍峨群山之中半藏着一座院落,一条蜿蜒小路直通其上,线条深厚有力、富有变化,不禁让人感受到雁荡  相似文献   

20.
嵌耕织图》是中国古代将农作物耕种和蚕桑、纺织生产过程,以图解形式绘画、镌刻或以其它工艺技法制作于各种载体的艺术作品。自南宋于潛令、楼(王寿)系统绘制反映南方农桑生产过程的《耕织图》问世以来,元、明、清继之。除了随着农耕方式和农具的逐步改进,《耕织图》反映的内容稍有变化外,各时期《耕织图》大体均以楼(王寿)《耕织图》为范本,少部分略有增添、变异。到了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曾命焦秉贞绘《耕织图》,并亲自题诗作序。此后其影响更为广泛,形式愈加多样,载体日趋丰富。由此为蓝本移植、派生出许多作品传世。如绘画、石刻、版画、木刻印本、织绣、年画以及以《耕织图》为题材装饰的古墨、瓷器、家具等众多的美术实用品。清乾隆时期,甚至还将内府织染局由皇城迁至昆明湖畔,并在清漪园营建了《耕织图》人文自然景观。可见,以《耕织图》为主题的各类创作,出现在各个领域,其影响极为深远。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清代碧玉版《耕织图》,同类形式的作品,已往未见诸报道,在已知《耕织图》家族中又增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