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7年1月至1980年7月,四川青川县城郊发掘了72座战国墓葬,出土陶器400多种,铜器58件,漆器177件,木牍2件,及竹木器等。其中2件木牍及一些漆器上有文字及符号。据四川省博物馆等《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  相似文献   

2.
古蜀文化是独立于中原文化外的特有文化,古蜀人有自己的特有文字,这种观点现在基本上为学术界共同持有。但是,古蜀文字是属于表意文字体系的汉字系统,还是属于表音文字体系的拼音文字系统?我们认为是拼音文字,四川出土的几件铜器铭文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这些铜器是(见图一):  相似文献   

3.
近读钱玉趾先生所作《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的铜盉盖考》(铜盉盖应为铜鍪盖),他认为这一战国成都铜鍪盖四周的图符应是一种较为发达的拼音文字。这一新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学者为揭示巴蜀文字之谜找到了新的途径。长期以来,由于考古资料的匮乏,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巴蜀文字已不太多,大部分不能联缀成文。这给我们的释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至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不能解读的符号。钱文从比较研究的方法入手,  相似文献   

4.
从出土的战国漆器文字看“成都”得名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列为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成都,是今四川省省会的所在地,也是历史上古蜀国曾经在此建都的地方。她位于川西平原的中部。自秦并巴蜀置蜀郡,“蜀守李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作都安堰,穿二江成都之中,溉田亿万顷……,”“於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此乃说明秦汉之际的成都,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完成之后,遂有誉为“天府之国”的美称。后来的汉代,因织锦业的发达,曾有“锦城”之称;到五代后蜀主孟昶时,提倡城内遍植芙蓉,又有“蓉城”的称谓。这些名称是秦汉以来的“成都”在不同时代的几种名称,关于这些名称的由来,史书多有记载。除此之外,在这里我们准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4,(9)
西辛裂瓣纹银豆是中国年代较早的银器。银器在中国出现较晚,晚于青铜器和金器。金器,真正属于容器,要到春秋战国之际,比近东晚得多。银器,真正属于容器,要到战国中期,特别是战国晚期。中国的青铜冶铸一枝独秀,以致掩盖了其他金属工艺。这一点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所谓"金石",金中最爱青铜,石中最爱软玉。中国理解的"宝"主要是宝贝和软玉,这和西方理解的"宝物"大不一样。他们更爱黄金、白银和宝石。中国的金银器和欧亚草原、中亚、近东是什么关系,值得长期探讨。裂瓣纹银豆的出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安乐店一号墓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青釉罍进行了比较分析,推断是以齐地青铜罍为原型进行仿制的,应为齐国当地产品。对一件釉陶罍器盖的釉层进行了无损ED-XRF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器物为铅釉陶,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铅釉陶制品。  相似文献   

7.
“糴”“糶”二字形普及之前,“■”字长期兼表买谷、卖谷,同时还具有谷物一义。系统梳理出土文字,可以展现其复杂的使用情况及演变。从字形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由“翟”“■”字形混杂且义项宽泛,过渡到专以“■”字表示买谷、卖谷和谷物,再到“糴”“糶”二形出现并分夺“■”字买谷、卖谷义,“■”因仅剩的谷物义生僻而随之淡出。从用法看,秦汉时期“■”字虽可兼表买、卖谷,但官文书却不同时使用,原则上仅偏取其一种授受方向,应是为避免混淆而刻意约定的。上述认识,可以为校勘古书、观察经传中“请■”讹作“请糴”的过程,以及更完整呈现官文书对施受同辞分化的作用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我们在长沙、常德、衡阳、安江一带,清理发掘了将近两千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其中长沙的两座战国墓中出土有弩机、弓矢等随葬品。一为1952年发掘的长沙南郊扫把塘138号墓;一为1957年发掘的长沙东南郊左家塘新生砖厂15号墓。此外,1958年在常德德山12号墓中也出土一件残损的铜弩机。现将这几座墓的情况简记如下,并商讨一下有关弩机、弓矢的几个问题。一、长沙南郊扫把塘138号墓(编号:52·长·扫·M 138)此墓位于长沙市南郊扫把塘,在出竹简的仰天湖25号墓的东南约100米。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图一),在当时原始记录及图纸上均未注明方向,故不能确知;现经查问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