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贺全胜 《攀登》2005,24(6):85-8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理论层次非常鲜明的新课题,它涵盖着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理论形态。研究这一理论构架及其建设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在《河北地方志》2002年第6期上发表《建设学习型地方志机构》一文。该文的刊发被遴选为2002年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之一(见《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3期)。不过,此文是在党的十六大之前写的,因此,认识有待深化。十六大报告号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文化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把落脚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不断超越的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面对新形势,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作为方志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切实把学习作为一项任务常抓不懈,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以适应地方志发展需要,更好地"为经济发展、为全局工作、为领导决策、为社会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4.
阎革 《广西文史》2004,(4):26-29
199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过两年,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张丽萍 《神州》2012,(20):152
文化观念的强化与认同,对政治文明进一步的开放和透明,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支撑和思想保证。正如胡锦涛同志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6.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理解。从1997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小康社会理论历经六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王永华 《文史精华》2011,(8):4-12,1
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系统地对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编辑出版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著作.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为代表的众多经典文献。中共领袖的著作,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缩影,又为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的武器和行动的向导,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郑必坚 《世界》2006,(11):4-9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谋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来部署,适应了我国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要求,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