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爷爷已经过世8年了,记忆中的爷爷给了我一个书香门第的招牌,和对文学根深蒂固的崇拜。所以,我这么一个愚钝的孩子,不爱学习、不思上进的孩子,走了无数弯路后,还是踏上了用文字换饭吃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祖父     
同学说他祖父去世了,寿终正寝。他请了一周假回了趟湖南的老家,精神略显疲惫,但聊起来一点不悲伤。他说,我和祖父没什么感情。中国人和祖辈的关系总是这样走极端:要么感情深挚,要么没什么感情。我很能理解,因为我和我的祖父也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祖父董湘臣     
悬挂在我家的这张照片,是由父亲传给我们的,比报上的清晰得多。照片上,祖父戎装英姿,按刀蓄势而立。从衣着及旁边几上设置的水仙花可知,时当初春之令。  相似文献   

4.
黄且圆女士生于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她的祖父黄炎培先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也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她的父亲黄万里是水利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5.
2013年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中国船王"卢作孚先生诞辰120周年,海内外出现一股前所未有的"重新发现卢作孚"热潮,卢作孚先生生前的观点,都被一一加以重新研究、探讨,乃至重新认识。这其中,卢作孚先生提出的"教育救国"理念成为这些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重视。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句名言的深远含义,本刊特约记者贾晓明走访了卢作孚先生的长孙女、散文作家卢晓蓉女士和她的先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严家炎教授,向他们两位请教关于卢作孚先生与教育之间的诸多话题。  相似文献   

6.
卢作孚的自杀选择 2013年是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卢作孚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在总结其一生时,不能回避的是最后的结局:卢作孚的自杀。为了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至少应该追溯到1949年10月,卢作孚作出的一个决定他的命运的选择。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宣布成立,卢作孚还逗留在香港。国民党派张群等多次游说他去台湾,老朋友晏阳初则劝他去美国暂住。  相似文献   

7.
杨瀚 《纵横》2013,(11):16-20
今年,是祖父杨虎城诞辰120周年。虽然我们的关系至亲,血脉相传,但我对他的了解。却用了半个多世纪。经过几十后我感悟到:了解他,认识他,就是学习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了解、体会中华民族百年来不屈不挠的牺牲奋斗史.深刻认知中华民族精神、民族魂魄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漫长、单调、困难,但也充满了探索、发现、成功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当你被划为异类时,你该付出多少的代价?当你懂得路要靠自己去走,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你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所以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信念:你没有权利休息,你没有权利不努力”  相似文献   

9.
沙漠 《文史春秋》2006,(6):56-61
1995年初冬,郁风大姐来电:“夏公病危,速来京。”我大吃一惊,此前,我全然不知夏公生病,病重,怎忽然传来病危!怀着沉重焦虑的心情急匆匆赶往北京,祈愿他转危为安,希望在最后时刻能见上一面,说声:“走好啊,夏公。”但,晚了,晚了。抵京时,老人已驾鹤西去。哀哉!痛哉!.  相似文献   

10.
怀念梅葆玥     
吴金江 《世界》2005,(10):43-46
(中秋的夜晚,一轮皓月悬在空中。“缘分是上天安排的吗?”等待是无语的回应。我看见我手捧着黄灿灿的菊花在夜幕下奔跑,跑向浩淼中显现的青色石碑。我看到了您的微笑。知道吗?九月似乎刚有凉意,我的心,一片秋雨迷蒙。)思念无边,思念无语……梅葆玥,梅兰芳大师的第七个子女,1930年9月28日诞生于北京无量大人胡同。在旧中国,战火连绵,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传染病盛行。梅兰芳夫妇虽生有九个子女,但只成活四人,四个子女中,葆玥行七,是  相似文献   

11.
马丽 《黑龙江史志》2012,(24):62-64
卢作孚不仅是一位爱国实业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尤其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他针对旧的教育方法的弊端,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及以身作则、带头示范等教育方法,对普及文化知识、培养现代人才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罗高利 《纵横》2013,(9):38-41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大量军队、人员、武器、设备、物资及工厂、机关亟待撤退转移。情况万分危急之时,一位清瘦的中年人出现在宜昌。他冒着被日机轰炸的危险,利用长汀水路,沉着镇定地指挥24艘轮船和850余只木船将数万名人员和代表当时国家工业精华的近10万吨物资和设备,从宜昌码头抢运到重庆及四川后方,缔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相似文献   

13.
林道茵 《古今谈》2002,(2):55-56
杭州人都知道苏东坡,怀念苏东坡;苏氏有生之年,也时时刻刻想念着杭州,牵挂着杭州。宋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携眷离京到杭州上任。在随后的十年时间内,他连续在杭州、山东密州以及苏州几个地方为官,但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独有杭州。他初到杭州时,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相似文献   

14.
卢作孚,这个“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挥者,不仪将响彻千年的川江号于引领向现代比族航运业,还在川蜀大地开创了现代化社会试验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徐珣 《钟山风雨》2010,(4):17-21
<正>祖父徐菊农在世时,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但是对末代状元张謇的崇拜早已耳濡目染。当时家里正厅中央便挂着一幅张謇的巨幅炭画像,风雕霜刻的眉宇间洋溢着英俊睿智的光彩,黑白相间的胡须又显示出沧桑和慈祥。祖父尊崇他为"啬公",我们  相似文献   

16.
满濂 《炎黄春秋》2014,(9):66-68
我在朋友处,看到《炎黄春秋》2013年第5期《卢作孚最后的日子》,我反复看了几遍,勾起了我对一段历史的回忆,久久不能平息。特别是文中提到卢的遗嘱“被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的人员带走,至今下落不明”,  相似文献   

17.
谢德铣 《古今谈》2000,(1):26-28
这一首诗,是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老教授刘操南先生在他辞世前两个月寄给我的,信封上所注时间,是1998年1月28日。两个月后的3月29日,他就与世长辞了。  相似文献   

18.
怀念科斯     
如果历史上真的有一个经济学者曾经影响了一个重要国家的经济——如果真的有——那么科斯影响了中国是我首选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1893年4月14日,卢作孚出生在四川合川一个贫苦之家,18岁时参加"保路运动"走上社会,在此后41年的生涯里,成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事业。"将整个中国现代化"卢作孚很早就"研究了东方的日本维新与西欧的历史演变,又从本国着眼,从传统文化着手,深入分析、寻找解决时局问题的办法,并意欲温故知新,  相似文献   

20.
邓善熙 《纵横》2009,(7):34-36
1922年10月15日(农历壬戌年八月廿五日)至11月22日,梅兰芳先生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首次率领独自组建的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演出。梅兰芳在香港的演出轰动一时,前往太平戏院的观众无数,这件事也成为当时香港各大报章报道的热点。当时香港的著名华文报纸,如《华字报》、《大光报》、《循环日报》等都用了较大篇幅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