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移民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于近代中国移民史,常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一种是把中国移民史视为中华民族海外发展史,着重研究华侨与祖国的关系,强调华侨的爱国主义传统;另一种是将中国移民的活动,放在移民所在国的历史中考察,着重研究华人成为所在国社会组成部分的过程,强调华人对所在国的贡献及其在当地的生存权利。大体上说,我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学者多持前一种看法,战后世界各地新一代华人学者则多持后一种看法。这两种看法自有其产生的不同历  相似文献   

2.
中外海外移民若干问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外海外移民若干问题的比较张存武7年前,丘立本先生发表了一篇具有前瞻性的文章——《从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移民问题议》。那篇文章指出了以往研究华人移民史的局限性,建议以中国移民社会为目标,用世界移民史的宏观角度,作横向的比较研究。①虽然在此前及其后...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华人移民的主要来源。纵观中国海外移民史,从华侨华人的发源到新移民的产生,既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又有质的根本性区别。虽然,一个世纪以来,“排华”的劫难和阴影总是与中国人在海外创业的艰辛和血泪相伴,但时至今日,“移民”依然是中国大陆充满诱惑力的词语。本文试就中国大陆新老移民的差异作一个比较,从而阐明对新移民发展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哈佛大学希根森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孔飞力(PhilipA.Kuhn)教授新著《他人之中的华人———近代以来的移民》(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Modern Times)一书,于2008年由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出版。该书探讨了16世纪以来的中国海外移民。全书分八章。第一章分析西方海外扩张与中国较大规模移民的开始,第二章介绍鸦片战争前的殖民帝国与东南亚的华人社区,第三章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大规模的移民情况,第四章分析大移民时代(Age of Mass Migration)东南亚的华人移民社区,第五章分析大移民时代华人移民在北美和澳洲等地遭排斥的经历,第六章探讨了华侨与侨乡及祖籍地中国的互动———中国的革命运动和海外华侨的救国行动,第七章探讨了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化,第八章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移民情况。孔飞力教授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缘于回应所谓的“中国的冲击”言论进而超越“中国中心观”的局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本书秉承孔教授以往著作的...  相似文献   

5.
程希 《民族译丛》2006,(5):30-37
在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中,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是基本的出发点和主要的关注点。在考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时,侨乡是考察和理解华侨、华人“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参照坐标。这不仅因为侨乡是华侨、华人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域,是海外移民影响祖籍地社会、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还因为侨乡研究是透视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实证性研究。虽然海外移民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但侨乡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移民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华侨华人的人口统计特征、华侨华人社会内部的差异性与认同的多元性、与祖籍国联系的密切以及在居住国地位的提高四个方面,分析解读了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就后疫情时代加强华侨华人研究提出几点思考。论文认为,应该客观理性认识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严格界定和区分“华侨”与“华人”的概念,并且审慎思考“华侨华人”与“华人散居者”这一术语在英文语境中的接轨;应该从国际移民视角审视和看待中国的海外移民和侨务工作,消除偏见误解,为中国移民正名,为中国侨务工作正名。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0月,徐华炳撰著的《温州海外移民与侨乡慈善公益》(以下简称《侨乡慈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36万余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不单是海外移民研究的新成果,也体现了当代学者开拓华侨华人研究新园地、构建慈善史研究新体系、彰显慈善精神旨趣的努力。A如果将《侨乡慈善》一书置于长时段的学术史中去观察,也许可看到近年来华侨华人史与慈善史研究的进展与趋向。总结该书的创获,不仅有助于推进温州海外移民研究本身,对华侨华人慈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移民史和亚裔美国人史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且著述颇丰的令狐萍教授,最近又出版了一本新著——《1870年以来的芝加哥华人:种族、跨国移民与社区》(Chinese Chicago:Race,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Community since 187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2年)。该书不仅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最完整地介绍分析芝加哥华人移民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正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范宏伟教授的新著《缅甸华侨华人史》于2016年7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本书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侨史工程系列丛书,是中国侨联重点课题和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项后期资助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上,还是在中缅关系史上,总体来说,缅甸华侨华人一直是个不太为学术界、媒体和观察家们所充分关注的群体。范宏伟教授克服了资料匮乏带来的研究障碍和  相似文献   

10.
对于海外华裔群体的研究,是海外华人史研究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然而,由于中国人之海外移民已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因此,华裔在海外华人整体中所占比重已十分可观。这些几乎完全出生、成长于中国本土之外的炎黄子孙,其基本情况如何?对中国的情感怎样?具有哪些特点?这些是海外华人史研究中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东南亚国家华人向西方国家的再移民,是战后海外华人社会发展变化中又一引人注  相似文献   

11.
在澳大利亚,尤其是在悉尼,许多华人和澳洲人都熟悉和敬仰著名华人领袖刘光福(William Liu,1893—1983)。他那将近一个世纪的传奇式生涯,是近代澳洲华人移民史的一个缩影,而他为争取各族移民平等、促进澳中友好以及跟随时代前进的精神,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洲华人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副所长张春旺共同主编的《世界视野:走出国门的中国新移民》一书于2013年12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全书约43万字。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外移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移民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作为华侨华人研究的专业期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刊登了70多篇有关新移民的论文,展现了中国新移民研究的进展与脉  相似文献   

13.
清初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它对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早在上世纪40年代,吴希庸先生就曾指出:“若不日jj悉于东北移民之史,必无法了解全部东北史,尤无法了解东北社会经济史”(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东北集刊》1941年第2期)。因而,东北移民问题,历来是史学领域一个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人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潮龙起所著的《移民、秩序与权势:美国华侨堂会史研究》一书,于2019年12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314页,约40万字,共由六章构成。该书资料翔实,论证严谨,研究视角新颖,语言简洁明析。该书以华人移民与美国侨社的形成为研究背景,在概述美国华侨堂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沿着堂会系统内部的组织要素和运行管理,堂会与侨社内其他侨团的关系,以及堂会与中国的关系这样由内到外的研究路径,详细考察了近代美国华侨堂会形成、发展到衰落的历史脉络,围绕“堂斗”治理而形成的堂会与其他侨团的冲突与合作,以及堂会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及组党参与国内政治的历程。此书的出版不但拓宽了中国会党史研究的范围,也是透视近代美国侨社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5.
华人移居荷兰,在荷兰形成少数民族群体是近百年的事。但是远在400年前已经有华人抵足并逗留荷兰,直至20世纪初才出现华人移民荷兰潮。2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华人移居荷兰情况怎样?20世纪初为什么出现移民潮?早期华人来荷与后来的移民在方式与性质上有何不同,等等。本文试述早期华人移民荷兰的情况,以就教于海内外侨史研究者。一19世纪前来到荷兰的华人谁是最早来荷兰的华人,是一个难予考证的问题。包乐史先生(L·Blusse)著《中荷交往史》记述了一位叫恩浦(Impo)的华商大约于1600年搭商船抵达荷兰,并在荷兰接受基督教洗礼。①…  相似文献   

16.
近代海港检疫与东南亚华侨移民连心豪在航海作为华侨移民东南亚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海港检疫史不失为研究中国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史、华侨移民史及其相互联系的又一重要途径。而海交史、华侨史研究则对近代中国海港检疫史涉及甚少。笔者藉此初步探讨,希冀引起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战后50年各国政府对华侨华人实施的移民入境、国籍归化、经济、教、社会等政策,各有特色;东南亚国家比较严厉,美、加、澳、新等移民国家相对宽松,其他国家则宽严不一。不少国家根据国内外形势需要,对华侨华人政策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调整,有关政策虽然仍因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时出现反复,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日趋宽松,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论文通过对广东侨乡顺德的民族志研究,运用移民慈善的理论概念对海外华侨华人在侨乡的捐赠和回馈行为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当代华人移民慈善并非只是基于华人传统,依赖于捐赠者的情感和个人关系,而是一种长期的组织化和策略化的历史过程。其中,海外华人社团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侨务政策鼓励和保护海外华人捐赠的积极性,侨乡地方政府借助"乡亲"与"乡情"的动员以及政策资源与社会关系网络,恢复和重建与海外乡亲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推动着华人移民慈善的发生和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推拉过程构成了当代华人移民慈善基本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后期,环太平洋地区多国发现了金矿,引发了世界性淘金狂潮,也吸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华工远赴海外,形成了近代华人第一次海外移民的高潮。但这些只梦想挣钱后叶落归根、不愿意同化的"过客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引发了世界性的严密苛刻的"排华活动"。究其原因,与华侨在这些国家因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认知和差异形成的"被形象"密切相关,而且这些"被印象"在世界各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本文以新西兰华人华侨为讨论中心,从自由权、宗教信仰、种族排斥、经济竞争、道德歧视、文化差异、自身恶习等七个方面分析华人华侨被排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放宽外国移民入境条件。从此,大批华人从冬地涌入美国,我们把他们称为新华人移民。资料显示,1970全美华侨华人为44万人,1980年增至81万人,至1992年再增至164.5万人,①占美国总人口的0.7%。美国新华人移民中,以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及印度支那(以越南为主)的居多。本文拟对他们的人口村成、移民背景及生活条件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新移民的人口与分布美国1965年移民法允许各国移民每年不得超过2万人。台湾及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起初只允许每年移民数百人至数千人。台湾从1982年起增至2万人,香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